苏州吴中叶氏家风家训对叶绍袁的影响

2021-02-23 01:13吴蕴慧刘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2期

吴蕴慧 刘文

摘 要:吴中叶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和簪缨世家。叶氏第二十四世叶绍袁尽忠职守、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忧国忧民,读书崇教、文学传家,其为人为官始终秉承叶氏《石林家训》的宗旨,于浊世之中能自清,处困顿之时能尽忠。叶绍袁编纂的《午梦堂全集》被誉为一门唱和之作,其文学造诣及成就不仅将叶氏文学世家的盛誉推至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流芳百世。

关键词:吴中叶氏 家风家训 叶绍袁

苏州吴中叶氏名人文士层出不穷。据《吴中葉氏族谱》记载:“汉末之乱,望公渡江而南徙于丹阳,数传而至琚。自琚而下,支派繁茂。”a叶望便是江南叶氏始祖。后叶氏一支生活在以太湖为中心的苏南、浙北、皖南、上海等地区,亦有散处洞庭西山、吴郡、昆山、吴江等地。至第九世北宋刑部侍郎叶逵,迁居松阳卯峰怀德里,从而开创了吴中叶氏一派。吴中叶氏百年来支脉昌盛,人才辈出,两宋三百余年间,代代出进士;明永乐至清光绪年间连续七代共出进士九名、举人十七名、秀才三十七名。吴中叶氏也因此成为江南的名门望族和簪缨世家。

吴中叶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两宋之交的名臣、著名学者、文学家叶梦得。叶梦得为教导叶氏子孙,效仿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意旨,撰写《石林家训》,从“修身要略以戒诸子”“性善说喻子弟”“不贰过说喻诸子”“尽忠实录以遗子孙”“戒诸子侄以保孝行”“勉幼子力学解”等方面,为叶氏子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保孝尽忠、行善力学立下家规门风。《石林家训》不仅对叶氏后人影响深远,而且成为中国传世家训的经典名篇。

一、叶绍袁其人其事

叶绍袁(1589—1648),吴江汾湖(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区叶周村)人,吴中叶氏第二十四世传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思想家、抗清名士,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工部主事。明末朝政昏暗,官场腐败,阉党魏忠贤把持政权,残害忠良。正直耿介的叶绍袁看透官场的阴暗和不堪,更不愿同流合污,便以母老告归,并在自家书房门上写下“梅花月冷时侵梦,萱草堂深日闭门”b的诗句以示自己辞官退隐、不再出仕的决心。然而,解甲归田的叶绍袁并未卸下忧国忧民的责任。他散尽家财施舍百姓、修路建桥、救济穷苦,在家乡传为佳话。明朝灭亡后,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叶绍袁最终选择遁入佛门。

隐居家乡期间,叶绍袁潜心著书立说,撰写了一些反映当地百姓生活现状的文学作品,同时真实记录了明末清初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习俗。作品流传至今存《湖隐外史》《甲行日注》《午梦堂全集》等。其中《湖隐外史》记述了其隐居家乡吴江汾湖一带时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涉及风景、古迹、祠寺、名哲、著作以及土产、村落、园墅、桥梁等诸多方面,与正史堪为互补,社会学及文学价值极高,叶绍袁因此也被誉为“外史”。

二、吴中叶氏家风家训对叶绍袁的影响

叶绍袁幼时由于父母艰于嗣育,依吴中风俗寄养其父好友袁黄家中。因此,叶绍袁幼时并非在叶家本家长大,直到十岁时,叶绍袁才从袁家回到叶家。父亲叶重第为提醒他牢记袁黄家的养育之恩和教导之情,知恩图报,为他起名“绍袁”。叶绍袁虽自小离开叶家,但从骨子里从未脱离叶氏家风家训的熏陶和教导。

(一)尽忠职守、为官清廉

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中反复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要求叶氏子弟修身后尽忠报国、名垂史册:“凡吾宗族昆弟子孙,穷经出仕者,当以尽忠报国,而冀名纪于史,彰昭于无穷也。”c叶梦得从自己兢兢业业以尽忠自持的经历告诫子孙将“尽忠报国”作为己任。叶梦得所谓的“尽忠”格局远大,他认为家族子弟无论能力如何、无论身处何职何位,都必须尽心尽力、报效国家。所谓“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d,即君子竭尽忠诚,就尽自己的心;小人尽忠,则尽自己的力。在这样的家训教导下,叶氏后人历代诗书传家,秉承诗礼忠义的家风,为官者均能尽忠职守,清廉守节。

叶绍袁之父叶重第于万历十八年(1590)赴任蓟州玉田(今河北省)知县,居官清慎,任职数年,收入微薄,竟愈官愈贫,以致家无余赀,去世时仅留下一床。叶重第清白为人的作风对叶绍袁影响深远。叶绍袁秉承家训教导和父亲为官的态度,从小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作风,以圣贤自期,修身修德。叶绍袁中进士后出仕为官,但权贵显达、光耀门楣并非他人生的追求和夙愿。叶绍袁继承祖辈遗风,终“廉以立志”,一身青衫,坚守清白为官、正直廉明的底线,不违家训,不悖国法,忠君爱民,为百姓办实事,颇受当地百姓爱戴。

在明朝国子监为官的叶绍袁俸禄微薄,常常入不敷出。叶家虽然有几亩薄田,但还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当时主持修筑护城河、督理盔甲厂的叶绍袁,手中颇有几分实惠。然而叶绍袁不仅从未动过贪腐的念头和私心,反而把自己的家产贴补进去。叶绍袁以为“清不可兼浊,浊不可兼清,贪廉界限,直自审才术何如耳。自审才足以贪,不妨于取。既取矣,索索屑屑,畏首畏尾,徒污名耳;不取则已,取必万计,归而选声而听,列鼎而食,亦是大丈夫豪举之事”e,所以宁可让家人忍饥受寒,也坚决不取不义之财。

叶绍袁退而致仕后,矢志不渝,以清白家训传示子孙,以卧室秦斋耳室东厅的“清白堂”明志,并常常示诫子女:“我家自都谏公以来,五世食禄,所贻者止此二字,故我每一顾不敢忘。我虽贫,不为戚戚,固穷安命,可以自怡,汝辈若能兴起继志,吾愿毕矣。”f叶绍袁以自己的清白廉正将叶氏家风家训传承于后。

(二)乐善好施、忧国忧民

《石林家训》崇尚人伦,弘扬美德善性,要求子弟以孟子行善之说身体力行。叶绍袁性度爽豁,平日能急人所急,慷慨济世。

叶绍袁辞官回乡后,携同老母和妻儿回到苏州吴江,搭建了午梦堂,过起世外桃源的生活。然而,叶绍袁终究未能纵情山水之间,而是时刻忧心国家之乱、百姓之苦。退隐期间,叶绍袁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百姓艰难生活的诗篇,流露出深深的怜惜和痛心之情。明末社会动荡、战乱连连,社会破鄙不堪,虽复兴无望、无以回天,但叶绍袁仍将关怀民生视为己任,希望尽一己之力救民于苦难之中。他创办同善会、创义仓,号召同邑士大夫共同扶危济困,甚至不惜散尽家产。即便在晚年生活十分困顿的境遇下,叶绍袁对周遭的朋友仍尽可能地施以援手,慷慨相助。

清军入关后,叶绍袁遭受国破家亡的打击。他仰慕抗清义士,无奈只是一介文人,于是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抗清的决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详细描写了清军入关之后的见闻,如实记录了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生活写照。作为明朝的遺民,叶绍袁还同吴易等抗清义师密切往来,为他们出谋划策。叶绍袁在日记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保志守节的选择:“国破家亡,衣冠扫地,故国极目,楸陇无依。……所幸父子相聚,兵燹暂远,但求不愧天地,不辱父母,不负列祖列宗,虽不能死,稍以自尽此心矣。”因此,叶绍袁不久就被清军列入了江南反清人士名单,后幸得儿子叶燮所救,才逃出清军层层设卡。为了逃避清军的迫害和政治压力,叶绍袁最终选择了出家为僧的遗民生存方式。

(三)读书崇教、文学传家

叶绍袁本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高,诗文俱佳,特别是他隐居时期跟妻子、儿女所写的诗词,将明朝诗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叶绍袁将吴中叶氏读书崇教、知书达理的家风发扬光大,极为重视子女的教育,亲自教授子女诗文。在他和妻子沈宜修的文学熏陶下,他们的子女都富于文思才情,并有文藻,可谓一门珠联。叶绍袁妻子沈宜修是一位女诗人、书法家;次女叶小纨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戏曲家;三女叶小鸾才貌双全,诗书琴画俱通,是中国十大才女之一;幼子叶燮聪颖好学、博闻强记,康熙九年(1670)进士,其诗论专著《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午梦堂全集》是叶绍袁于崇祯九年(1636)为其妻女等人精心编辑的一部诗文合集,其中包括妻子及其子女的诗词集,文学造诣及成就不仅将叶氏文学世家的称誉推至高峰,更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芳百世。《午梦堂全集》以一门唱和之作而惊艳文坛,午梦堂也被誉为第一个“以女性为创作群体”的文学家庭。

叶绍袁虽身处社会动荡、战争频仍之际,但始终铭记吴中叶氏《石林家训》崇儒修身、诗书传家的警言训诫,于浊世之中能自清,处困顿之时能尽忠。

a 〔清〕叶长馥:《吴中叶氏族谱》,清雍正刻本。

be 〔明〕叶绍袁编:《午梦堂集》,见冀勤辑:《年谱续纂》,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87页,第832页。

cd 王卫平、李学如:《苏州家训选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f 沈大荣:《午梦堂集·叶夫人遗集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3—24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校研究性课程“苏州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研究”(编号:SZDYKC-200102)项目成果;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2020年度课题“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身之道及其区域文化的影响”(编号:SVU2020WWH09)项目成果

作 者: 吴蕴慧,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刘文,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18文秘1班学生,研究方向:吴文化。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