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地区古代书院与文学发展考论

2021-02-23 01:15莫岸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学

摘 要:肇庆地区古代书院教育的兴盛,聚结和培养出众多的书院文士社群。很多著名文士因为书院而与肇庆结缘,或者创作了涉及肇庆当地的诗文作品,或者从事书院教育,促进学子们读书创作之风,从而促进了古代肇庆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发展。肇庆地区的著名书院在从事经史、制艺的教育外,还同时进行文学教育与文学传播,这也有利于培养书院学子们的文学素养。著名文士与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相关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加深了肇庆地区的历史人文厚度,且其中不少诗歌有着岭南文学特色。

关键词:肇庆地区 古代书院 文学 文士

肇庆地区a古代书院众多,在宋代有4所,至明代已有25所,至清代复办新办书院73所。b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含广东总督)实际驻肇庆的时间长达153年c ,因此到了明清时期,肇庆作为两广督府所在地,书院教育不僅大大兴盛,且在岭南教育与岭南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书院教育的兴盛,聚结和培养出众多的书院文士社群,尤其是书院建设者或掌教者(即山长或主讲者)一般是德高望重的饱学宿儒或者是著名的文士官员。可以说,与肇庆地区古代书院密切相关的士人群星璀璨,文士社群在书院进行教育活动,其文学活动也必然会与书院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肇庆地区古代书院与文学发展的状况进行考论,可考察古代书院与地域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从中也可见岭南书院与岭南文学的互动联系机制。

一、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的文学活动情况

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的文学活动情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察:

(一)与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相关的著名文士

宋代有:

1.时任端州知州的包拯创建星岩书院(1040—1042),后被改为西石头庵,祥符年间(1008—1017)两度担任端州刺史的梁燮退休后自任星岩书院掌教,主讲督课。南宋淳熙年间(1152—1155),高要人黄执炬复建星岩书院于西石头庵东侧。黄执炬曾从著名理学家胡寅游学,参与修订《大学》《中庸》之经义,以教导后辈。

2.与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相关的书院:一为濂溪书院,具体创办年份不详, 地址在四会县学宫侧,由四会县令宋有万所建;一为三洲岩书院,宋熙宁元年(1068)由端溪县令许鉴因建,地址在德庆三洲岩畔。这两所书院皆是后人为了纪念周敦颐曾经莅临当地而建。d

明代有:

1.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时任两广总督的吴桂芳在高要崧台书院东侧创办仰湖书院e ,吴桂芳乃抗倭有功的大臣,著有《七里岩记一卷》《崔鉴传一卷》。

2.明万历元年(1573),广东佥事李材创办端溪书院f,李材乃明代著名理学家,人称“见罗先生”,著有《李见罗书》《将就纪》《观我堂摘稿》《正学堂稿》等。

3.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两广总督戴耀于披云楼西门外,天宁寺左侧创建景星书院g,戴耀任两广总督长达十年,颇有政绩。

4.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两广总督陈大科创办庆云书院h, 陈大科为官颇著直声,著有《陈如冈文集》,辑有《粹白裘》。

5.分巡岭西道冯时可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创办行素书院i, 冯时可有文名,著有《左氏释》《易说》《上池杂识》《雨航杂录》等诗文集。

清代有:

1.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两广总督赵宏灿复建书院,取名“天章”。 乾隆三年(1738),两广总督马尔泰改天章书院为端溪书院,可招两广学子入学,为省级书院,一度为两广规模最大的书院,并被称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j书院院长(山长)“由督抚学臣不分本省邻省,已仕未仕,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 1。有清一代,历任院长约有38位,其中进士出身者33人(占总人数的87%),进士占大多数,且不乏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学者,如全祖望、何梦瑶、冯敏昌、赵敬襄、马俊良、谢兰生、林召棠、梁鼎芬、朱一新、林绍年和傅维森等。! 2嘉庆四年(1799),冯敏昌掌教时又订立学规16条。嘉庆二十年总督蒋攸铦、二十三年总督阮元均加修葺。咸丰四年(1854)遭战火毁坏,图籍荡然无存。咸丰五年(1855)知府郭汝诚修复。光绪十三年(1887)总督张之洞重修,院长梁鼎芬书大堂匾额为“广德堂”、挟天阁下讲堂为“教忠堂”,并更订《端溪书院章程》。! 3

2.星岩书院:咸丰五年(1855)知府郭汝诚改宝月台寺为龙图书院并作序,但因经费不足,一年后停办。同治元年(1862)年州府复建龙图书院,当地著名文人彭泰来认为包公任龙图阁直学士是从端州离任后的事,以“龙图”命名书院不妥,提议恢复改名为星岩书院,肇罗道蔡燮书额“星岩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知府张曾敭重修,增建斋舍、讲堂,购置书籍,选正、附课生住院,自任主讲督课。光绪二十二年(1896)聘番禺陶邵学主讲,连任八年,培养士风,磨砺实学,与端溪书院并称于时。! 4陶邵学,光绪甲午进士,官内阁中书,有《颐巢类稿》。陶邵学德高望重,是名噪一时的积学之士,后来被委请为肇庆府中学堂监督,热心教育,治学严谨,育人有方。! 5梁鼎芬主讲端溪书院期间曾修复星岩书院旧址轩窗,就而著书,聚徒讲学。清末著名藏书家、书法家王秉恩于光绪初年,官广东提法使、广东按察使,署肇庆知府期间,建议星岩书院学生,日抄经籍八书,以成专门之业。著名文士李光廷、张午桥、方睿师也曾主讲星岩书院。另著名学者朱一新和官吏曾纪渠(曾国藩侄子)曾为星岩书院复建而积极奔走,筹措经费。! 6

3.绥江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邑举人吴大猷主讲席,旨在培养理学、经济、词章之才。要求诸生先志于学,去好利之心,而后期其有成。光绪十八年(1892)署知县、肇庆府经历陈应泰捐置《十三经注疏》《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四库全书提要》《资治通鉴》《皇朝通志》 《皇朝通典》《皇朝通考》《数理精蕴》等书籍共30部1000多本,供生徒诵读。! 7

这些著名文士因为书院而与肇庆结缘,促进了肇庆地区书院教育的兴盛,进一步促进学子们读书创作之风,从而为古代肇庆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端溪书院和星岩书院的文学教育与文学传播

肇庆地区名气最大和影响最大的是端溪书院和星岩书院,限于现有文献,我们可考察端溪书院和星岩书院关于文学教育与文学传播的史实主要集中在清代。

1.端溪书院:据清代赵长龄《重修端溪书院碑志》:“所选肄业,又必各地文行兼优之士,而厘定课程则为首群经,次诸史,又次理学、词章,而不域于科举制艺之业,故成就人材为较多焉。”! 8全祖望掌端溪书院时(乾隆十七年)制定书院讲堂条约四条:(1)“正趋向”;(2)“戒习气”;(3)“厉课程”;(4)“习词章”。他于科举必考的八股文和五言排律以外,“今掌教添古学一课,各具策问、诗赋、表论诸题……掌教当自捐笔资以为奖拗之助”! 9。(卷四《全谢山先生端溪书院讲堂条约》)冯敏昌掌端溪书院时于嘉庆四年(1799)制定学约十六条,其中:(8)“文体宜先正”;(9)“诗赋宜究心”。他要求“诸生于排律要留意学习……赋与各体诗亦当随时学习”,并要求学生加强古文学习,“汉贾生之《过秦论》 《陈政事疏》,董子之《贤良三策》,史公之《项羽本纪》、伯夷屈原诸传,以及诸表序诸书,及唐韩公之《原道》《平准》等篇皆宜先抄成册,以资雒诵,即《国策》之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诸篇,亦宜抄读,以拓智识,至于所读时文尤宜取法贵上……”@ 0(卷四《冯鱼山先生端溪书院学规》)从中可见端溪书院重视“诗赋”“词章”的文学教育。

端溪书院作为官办省会书院,在清代接连修纂了三部书院志。首先是赵敬襄掌教端溪书院在嘉庆二十一年后,辑录了《端溪书院志》《端溪课艺》各一卷,皆收入《赵太史竹冈斋九种》之中。稍后,黄登瀛辑《端溪书院志略》凡六卷,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傅维森编纂的《端溪书院志》是端溪书院在清代的最后一部志书,凡七卷,刻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 1这三部书院志除了详细记录端溪书院发展历史,總结其办学经验以外,也保存了部分涉及书院的诗文作品。

光绪二十四年(1898),书院计藏有经353部1744册、史91部2068册、子47部404册、集353部4161册、典志30部738册、类书7部367册,共计563 部9482册。@ 2此外,为了适应教学与学术研究的需要,端溪书院还设有刻书局进行刻书。光绪十三年(1887),曾以每年余款刻印《端溪丛书》4集20种,包括司马光《司马氏书仪》、朱熹《近思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顾炎武《亭林文集》、全祖望《全谢山遗诗》等,多为清人经史、文集和诗赋之作。@ 3可见,书院具有丰富的包括集部的藏书以供学子学习研读,尤其还刻印文集和诗赋作品,对于促进书院进行文学教育、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

2.星岩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知府张曾敭重修星岩书院后,完善书院章程,督课学子肄习经史词章。陶邵学主讲星岩书院期间,要求诸生在研习科举业以外,磨砺“实学”,其内容就是经史诗文。王秉恩署肇庆知府期间,促成星岩书院学生,日抄经籍八书,分别为:《毛诗》《仪礼》《说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文选》《朱子全书》等。@ 4可见星岩书院教学除了重视经史学习,也重视诗文的训练。

二、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相关文学作品考述

如上所述,自北宋以来,很多著名文士因为书院而与肇庆结缘,或者创作了涉及肇庆当地的诗文作品,或者从事书院教育,促进学子们读书创作之风,从而促进了古代肇庆地区的文学创作与发展。以下笔者通过稽寻相关肇庆地区历代地方志、书院志、著名文士的诗文别集等文献资料及现场考察,分类考述著名文士与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相关的文学作品。

(一)记述书院自然环境及历史情况的诗文

清末民初的著名文士徐绍桢有一篇替署肇庆府知府王秉恩撰的《星岩书院记》,这篇记文主要叙述了星岩书院创自北宋的包拯,清代书院的主讲人及书院的讲学情况,文笔简练。另清代大诗人袁枚有《游端州宝月台记》一文(载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其他文士有冯敏昌的弟子壮族人何元的《窦观察国华重修宝月台内包孝肃祠又新建五峰园敬记》及《修宝月台记》(载清宣统《高要县志》)、吴诒丰的《五峰园记》、胡森的《新建宝月台后楼长亭记》等。

赵敬襄编纂的《端溪书院志》第一部分内容最多,也最为主要,记录了端溪书院的历史沿革及祭祀情况,其后用大量笔墨记录了书院所祀“二十贤”之个人传记,以为表彰。第二部分全文抄录两广总督郝玉麟在雍正十年(1732)所作的《天章书院记》,此记文被刻石藏于书院内,赵敬襄当是据此抄录而来。黄登瀛编纂的《端溪书院志略》卷三收录书院内收藏的各式记文。

(二)书院的题联

同治二年(1863)肇阳罗巡道方濬师来考察桂林书院(位于今端州睦岗桂林街),欣然为书院题联:“小山旧近使君居,望月思乡,正香满蟾宫,可许八公移桂种;广厦新成多士庇,临风作赋,愿学宗鹿洞,好凭五子证薪传。”@ 5

嘉庆年间,当时两广督察程含章到仁里书院(位于今封开县杏花镇)考察,期望孜孜学子勤奋读书,平步青云,于是题书门匾和楹联:“一里书斋,半里烟村半里市;十年心学,五年炼气五年神。”相传书院还有两副对联“白马驮金榜,麒麟吐玉书”;“楼台今夜听春雨,书院明朝赏杏花”。@ 6

关于星岩书院的楹联,笔者所见则有七副:梁鼎芬曾为星岩书院众绿厅题联“招邀数君子;沉醉万荷花”;其另有题联:“切云明月修奇服;苦茗青灯要此时”;张曾敭的“此地为江山灵秀所钟,后起奇才皆磊砢;我辈有道德切磋之谊,愿持旧学与商量”;陶劭学的“千顷澄陂坐思叔度,此中嘉植宜说濂溪”及“云藏大壑能为泽;树养深山自得年”;张午桥的“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酒;田田词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李恢垣的“七星碧巉巉,终古星芒垂北户;一轮光皎皎,此间月色满西江”。@ 7皆为佳作。

时任院长全祖望曾为端溪书院斋舍大门所书楹联“雅饮纯和气;清咏冰雪文”@ 8。时任院长林绍年曾为端溪大堂所书楹联“余力学文,到此应多敦行士;通经治国,他年望有济时方”。院长梁鼎芬曾为端溪爱莲亭手书楹联“前贤草木皆可敬;独对江山有所思”@ 9。这些楹联都表现了书院掌教者对莘莘学子的谆谆教诲与远大期许。

(三)与书院相关的诗歌

1.星岩书院:笔者所见直接描述星岩书院的有陶劭学的《众绿厅夜坐》和窦国华的《宝月台包公星岩书院也,新建溯洄亭赋此》,后者末两句“朗朗经声明月上,入门疑听课书声”# 0,点出了星岩书院良好的读书氛围。

星岩书院所在的宝月台乃肇庆名胜,故历代吟咏不断,相关作品很多,有名的文士作品包括以下几种,明代: 黎遂球有《登宝月台》、陈子壮有《宝月台》、 欧必元有《谒侍御冯公祠祠旁有宝月台》,此三人同属岭南有名的南园十二子;清代:海南科举探花、著名书法家张岳崧有《早游宝月台望七星岩》,陈恭尹有《宝月台有作》,大学者全祖望和杭世骏均赋诗有《宝月坛》,著名诗僧成鹫有《宝月台》,袁枚有《兰坡招饮宝月台》。光绪二十九年(1903),端溪书院教席李良骥重订“端城八景”,“宝月荷风”是其中一景。同时,他还赋诗《宝月荷风》。# 1

2.端溪书院:黄登瀛编纂的《端溪书院志略》卷三的附录收录了部分山长、监院和官员为书院所作的诗文。# 2傅维森编纂的《端溪书院志》卷六的词翰部分收录了部分山长及官绅有关书院的诗词文章。# 3

可见这些有关书院的诗歌内容为:

(1)书院师长赠送、唱和及勉励学子的作品。如院长全祖望有《天章精舍释奠礼成示诸生》五首七言绝句、《九日诸生请予登高于定山,予病未能也,梁新、谢天申、黄文各有长句一首,予亦同赋》。

其《示端溪书院诸生三首》诗# 4云:

辛苦诸都讲,朝朝问起居。

稽疑频筮易,侍药罢观书。

共学情原挚,当归恨有余。

服勤真古谊,惆怅别征车。

(其一)

自我开堂后,相依未一年。

所怀多不尽,有待或徐宣。

遂而匆匆去,誰将耿耿传。

诸君能自得,定不待言诠。

(其二)

雅怜维系意,决去定非情。

其耐多忧患,谁为久合并。

相孚在志气,不隔有神明。

他日学成后,扁舟慰老生。

(其三)

其对莘莘学子的离别不舍之情以及殷殷教诲和厚望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杭世骏,乾隆十七年(1739)主讲广州粤秀书院,与谢山(全祖望)友善,来游端溪书院,有《留别端江诸子》七律一首。翁方纲在乾隆十九年(1741)任广东学政,有《示端溪书院诸生》五言古体诗两首。院长冯敏昌有《励志诗示书院诸生》五言古体诗一首、《辛酉初春自端溪将之粤秀留别见送诸君及同学诸子四章》七律四首。

(2)关于书院的登临、游记作品。杭世骏另有作《登端溪讲院天章阁望州衙后图》七律一首,院长何梦瑶有《登天章阁有怀杭山长》七律一首,院长陆嘉颖有《书院树下》五言律诗一首,院长吴诒澧有七律《九月二十七日端溪书院作》和《庚午十月二十二偕诸生小集五峰园作》两首,院长胡森有《端溪精舍题壁》五言律诗一首。

这些关于书院的登临、游记作品,描述了书院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抒发了作者作为书院掌教者的思想感情、师友和师生情谊。如何梦瑶的《登天章阁有怀杭山长》云:“开豁真宜境界宽,不堪销凝值春残。心同谷鸟长求友,身似池蛙半属官。双峡殷雷虚阁动,孤帆斜日暮江寒。鼎湖山色当窗堕,那得邀君拄颊看”# 5,不仅描述了书院天章阁的优美风景,且表达了对挚友的思念之情。

(3)悼念书院去世学子的作品。冯敏昌有悼《三子诗》五言古体诗三首,院长赵敬襄有《哀周渭川》和《哀韩生蔚廷》两首悼诗。

(四)其他相关书院的文章

傅维森编纂的《端溪书院志》卷六中有全祖望《端溪讲堂策问》二篇,卷三有《全谢山先生传略》一文。

全祖望的《帖经小课题辞》曰:“粤中白沙、泰泉诸先生讲学之地也。诸生励励从事于文,非先正之所望也。”# 6表明当时端溪书院的学子汲汲于科举考试的八股制艺,全祖望试图“稍以经史之学导之”,改变学院学风。

书院的祭文:院长冯敏昌有《端溪书院率诸生祭圣师文》《端溪书院施设先儒周子神位告词》《端溪书院改移先贤朱子乡贤陈湛两先生神位告词》《端溪书院率诸生祭先贤先儒词》《明翰林院检讨文恭公陈先生祭文》,院长吴诒澧有《端溪书院祀魁迎神送神曲》等;院长朱一新有《端溪书院景贤阁祭文》《端溪书院祭李见罗先生文》《端溪书院祭全谢山先生文》《复张孝达制府书》等。书院的祭文都是为纪念、祭祀书院相关的先贤而作,具有勉励书院学子立志向学、希圣成贤的意义。

可见,著名文士与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相关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肇庆地区古代文学遗产,加深了肇庆地区的历史人文厚度。

三、肇庆地区古代书院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与意义

从以上考述可见,肇庆地区古代书院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是密切的,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与意义有:首先是肇庆地区古代书院教育的兴盛,聚结和培养出众多的书院文士社群,包括书院的讲学者、掌教者(院长或山长)、主管官吏、生员学子以及与这些书院主体文士交游的文士们。文士们的聚结、交游,除了讲学、切磋学术,也必然从事文学创作,包括登临抒怀、雅集吟咏、交游酬唱等,这就促进了肇庆地区文学创作的兴盛。

其次是肇庆地区的著名书院在从事经史、制艺的教育外,还同时进行文学教育与文学传播,这也有利于培养书院学子们的文学素养,为书院创造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刺激书院文士们进行文学创作。

再次,肇庆地区书院的建置往往设在环境僻静、山水灵秀之地,并且建筑设置也讲究营造灵巧的园林环境,这使书院具有自然与人文审美俱佳的清雅环境,如星岩书院所在的宝月台乃肇庆名胜,这有利于吸引文士社群到书院游览并创作诗文,促进与书院相关的文学创作繁荣。

最后,从区域文学史的视角看,肇庆地区山清水秀,独特的岭南风物与环境也促进了众多与肇庆地区书院相关的著名诗人、学者创作了不少有着岭南文学特色的诗歌。例如,陶劭学主讲星岩书院期间,曾赋诗《水亭夜望》:

野气日沉夕,清光照独游。萤专草阁夜,蛙王野塘秋。残月犹明水,疏星欲倚楼。苍茫云壑外,何处隐灵虬?

诗写岭南秋夜的景物,隐喻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7,洵为岭南诗歌的佳作。

a 本文中所指的肇庆地区系指现肇庆市所辖的端州、鼎湖、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开、怀集 8 个县 ( 市 )区和原属肇庆的云浮、新兴、郁南、罗定4个县市。

befgh肇庆市教育局编:《肇庆教育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8—69页,第75页。

c 参考刘利平:《两广总督府驻肇庆大事年表 1564—1746》,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dj 参见王献军、区炯銮:《肇庆古代书院述略》,载《西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75页,第76页。

i 肖晓玛、李曙豪:《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的分布与流变》,载《肇庆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24页。

kst@ 2 @ 3 # 4 # 5 # 6〔清〕傅维森:《端溪书院志》,载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书院志》(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页,第376页,第 377-383页,第442页,第375页,第394页,第394页,第393页。

l 综合参考〔清〕傅维森:《端溪书院志》,载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书院志》(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388页;及钟玉发:《明清时期的两广端溪书院》,载《岭南文史》2014年第3期,第51—54页。

mnq参考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第244页,第247页。

o 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持整理:《番禺县续志》民国版,点注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6—427页。

p 参见徐义伟:《西江流域书院文化的开端——星岩书院的创办和影响》,载《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3期,第68页。

! 8 马呈图纂辑:《高要县志》(卷12)《学校篇·书院义学及乡塾》;附志下《文徵文》;附志下《文徵文》;卷18下《人物篇一·列传二》;(卷12)《学校篇一·书院义学及乡塾》,民国27年(1938年)刊本。

@ 1 赵伟、邓洪波:《官办书院与私修院志: 端溪书院的三次修志活动探析》,载《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年第6卷,第81—85页。

x 参见〔清〕徐绍桢撰:《星岩书院记》,载陈正卿、徐家阜编校,徐绍桢著:《徐绍桢集》,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17—19页。

y 〔清〕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笔:续录》卷二,载《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95页。

z 封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封开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0页。

@ 7 星岩书院以上七副楹联皆为笔者在今星岩书院现存遗址考察并查证文献所得。

@ 8 此联源出唐·李山甫《寄太常王少卿》诗:“雅饮纯和气,清吟冰雪文。”

@ 9梁赞燊等:《重修高要县志稿》卷20《艺文》,稿本。

# 0 # 1贾穗南编著:《宋城怀古.史海帆影》续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第11页。

# 2 〔清〕黄登瀛:《端溪书院志略(卷首)》,道光二十八年端溪书院刻本,卷三。

# 3 〔清〕傅维森:《端溪书院志(卷首)》,光绪二十六年刻本,卷六。

# 7 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页。

基金项目:2019年度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作 者: 莫岸洪,肇慶学院讲师,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文学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文学大师的遣词造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学画中话
《台港文学选刊》2017年总目录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