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兰肯斯坦的行动选择解读《弗兰肯斯坦》

2021-02-23 01:13邓依妮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科学技术

摘 要:受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宗教改革肯定了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经济与思想的革命引起英国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使英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民主运动兴起;科学技术的快速革新,使人对自我能力的边界认知发生变化。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通过弗兰肯斯坦的三次行动选择,观照科技进步与自我潜能的发掘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行动选择 科学技术 自我潜能 《弗兰肯斯坦》

一、引言

玛丽·雪莱完成于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以下简写为《弗蘭肯斯坦》),从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状况等多个方面展示了英国社会的现状,一方面向往传统的自然生活,另一方面也关注社会变化下人的生存困境。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科技与资本关联,从而推动着创新思维的发展,启发了人的潜能,但“弗兰肯斯坦”也开启了科技恐惧的论题。本文将从弗兰肯斯坦在面对古典教育与自然科学、合理科学与越界科学、科技失控状态下屈从与反抗时的行动选择出发,分析其背后所含的社会状况、人类认知以及伦理判断等问题。

《弗兰肯斯坦》中的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既不属于自然人又不属于社会人的“人类怪物”。怪物在受到“欺凌”后与弗兰肯斯坦展开斗争,最终造成双方的悲剧。弗兰肯斯坦具有19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白人种族主义等特征,而玛丽正是对人的自大与骄傲提出质疑,批判个人潜能提升背后隐含的个人欲望膨胀和自我中心主义问题,也批判人因为对荣誉和权力的无限追求而忽视责任和他人幸福的社会现状。19世纪欧洲小说家的注意力转向人本身,强调人的价值,与社会思潮形成了同步;小说中环境氛围描写所构成的哥特风格,旨在唤起人们对不可知事物的敬畏之心,避免在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影响下的自我迷失危机。

二、弗兰肯斯坦的行动选择

纵观整部小说,弗兰肯斯坦共有三次行动选择:一是对古典传统和自然科学的学习的选择,二是对合理科学和证明自我能力的超界科学的选择,三是在科学越界时屈从与抗争的选择。对这些行动选择的具体情境的分析可寻其背后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观,进而探索《弗兰肯斯坦》文本所蕴含的意义。

(一)古典教育与自然科学的选择

工业革命前期与科技的联系不紧密,工业革命后期,科技才被当成重要力量进入生产领域,大学作为科学技术最集中、最先进的研究场所开始改革。但英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强的风格惯性,从牛津、剑桥两所传统大学的科目设置就能看出改革的艰难,但是社会舆论、国会法案以及经济实力的发展,共同推动着英国大学的转变,随之,各个大学逐渐加强自然科学教育。

笔者在对文本进行地理空间的分析后发现:弗兰肯斯坦的思维方式和他接受教育的地区有密切关系,学科设置和老师倾向对学生有很大影响。试看弗兰肯斯坦的地理空间移动方向“日内瓦——德国——日内瓦——英国(英格兰地区)”,这条路线和他的思想转变有着重要的联系。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意识到了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从而对国内教育实施改革。弗兰肯斯坦学习的第一站是因戈尔施塔特大学,在日内瓦学习时他的关注点在数学上,对现代科学嗤之以鼻。到了德国的因戈尔施塔特大学,他便受到了自然科学的熏陶,转而关注医学、化学等自然学科。弗兰肯斯坦在这里求学时对科学颇具热情,并且创造了似人非人的怪物。然而成为“造物者”的他陷入恐惧,从而对自然科学的边界产生怀疑,于是其地理空间便移回日内瓦,心理状态受环境的影响回归平静,这时他与科学暂时疏离。而当他答应了怪物再创造一个女伴的时候,他又转移至英国的苏格兰地区。结合18至19世纪的大学发展,英格兰地区的传统老牌学校更倾向于古典教育,而苏格兰地区对科学的态度比较包容,所以玛丽安排弗兰肯斯坦在苏格兰第二次制造怪物。但是最后毁掉女怪物的行动,暗含其对科学技术的畏惧态度。

古典传统与自然科学的选择贯穿了弗兰肯斯坦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自幼接受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但日内瓦的思想相较英格兰又更为自由,这就塑造了他求知的性格,与因戈尔施塔特大学的自然科学相契合,此时他的选择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当怪物真正被创造出来后,他又陷入了自然科学难以掌控的被动境地,因而他选择回到古典思想浓郁的家乡,暂时搁置选择难题。最后,他在英格兰地区第二次创造怪物与毁灭怪物的行为,显示出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的艰难与深层矛盾。

这一行动选择显示了欧洲思想在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变化。与古典传统教育相比,自然学科显示了“人”的主动性,激发人的求知潜能,但是古典传统思想的根基又使人们对科技产生犹豫、恐惧的心理。约瑟夫·莱特的画作《气泵里的鸟实验》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纠结的社会状况,画面表现了人们对科学实验的好奇、神秘和害怕的复杂心态。作品通过各个人物关注的重点与表情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老者的沉思、年轻人们好奇且仔细地观察细节以及女孩在成年人怀中的哭泣,包含了科学的严谨与细心、科学可能带来的后果的预估、实验的残忍给人反感与恐惧、科技背后的残酷与理性的意蕴。

(二)合理科学与超界科学的选择

第一次行动选择展现了时代两种思潮的交织,第二次行动选择则是讨论个人在新旧思想之间的纠结。玛丽表达了未知世界对个体自我潜能确证的吸引力,以及在跨越了“人”可知的边界后,对自我困境的深切反思。

德国的学习生活对弗兰肯斯坦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古典传统和自然科学选择的影响下,他决定拥抱科学。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他取得成效,由此推动着他继续努力。

“在我眼里,生与死的界限是虚幻的、并不实际存在的,我应该率先打破这一界限,让万丈光芒普照黑暗中的冥冥世界。由我缔造的一种新的生物将奉我为造物主而对我顶礼膜拜、感恩戴德。许多尽善尽美、妙不可言的幸运儿亦将感谢我赐予了他们生命。”a当他发现了跨越生死的奥秘后,他便面临着在合理的科学探索与越界而证明自我潜能的科学之间的选择。对自我能力的盲目自信使他脱离了现实的环境,对自我潜能的极端追求使他疏远了亲人、朋友乃至自然。此刻他处于极度自信的状态,创造怪物时的精神迷乱与健康危机表明了这次行动选择背后的激烈冲突。

合理科学和越界科学的行动选择是对日常伦理与自然规律的双重挑战。从日常伦理来看:一方面,神话影响下我们始终拥有着“神造人”的想象思维,但弗兰肯斯坦却打破了这一思维范式。玛丽将弗兰肯斯坦放到神的位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人类的降级,因而创造者与被创造者都是畸形的。文特尔曾说过:“你不要破坏大自然,不要搞乱生命,因为上帝将会击垮你。”b另一方面,生与死是自然规律,将死重新植入生的世界,是对自然规律的挑战。弗兰肯斯坦完成了“造人”工程后,等待他的是无尽的恐惧,因为他跨越了伦理与规律。

对自我能力过分高估使得他失去了对未知自然的敬畏之心。由生向死,人的主动参与则会被视为谋杀;而由死向生,从伦理社会来看是无法为同类所接受的。弗兰肯斯坦盲目相信自我的能力,破坏了生死規律的奥秘,造成了巨大的悲剧。第二次行动选择展现出的并非是对科学技术的反对,而是科学越界的可能性与后果,是对“人”的尺度的反思。

从对未知自然保持敬畏可以看出玛丽对生与死的态度,我们具体从两次“起死回生”的情节来看:第一次是全书的明线,弗兰肯斯坦用自己的知识将无生命的身体器官拼凑在一起,使怪物获得了生命,在这层关系中弗兰肯斯坦使用的仅仅是科技的力量,他的情感因怪物相貌丑陋而显得更为冰冷;而第二次则是一条隐含的线索,即弗兰肯斯坦在精神和身体双重崩溃后,克莱瓦尔对他精心的照顾,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这两次都是从死迈向生,对怪物而言这种跨越只有冷冰冰的科技作为支撑,而弗兰肯斯坦的重获新生则有人文关怀的温暖。一冷一热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玛丽对真挚的爱的高度肯定,即科技的发展不能离开对人的关怀,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科技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三)科学越界后:关于屈从与抗争的选择

弗兰肯斯坦的三次行动选择具有由内向外、由表层向深层的特点。第一次是思维方式的表层转变;第二次是挑战自我潜能的内在选择;最后一次是关于人类与自我生存的问题,具有更深的伦理意义。最后一次选择是一组变化组,展现了弗兰肯斯坦的纠结与挣扎。这次行动选择发生在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交锋间。玛丽不仅为我们展现出了科学越界后的可怕后果,而且进而追问:后果出现之后应当如何选择?

1.屈从——造物者对被造物者的同情

两个人在蒙坦弗特山上的时候,怪物已经杀死了小弟弟威廉,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对人类作恶。听完怪物自述的故事后,弗兰肯斯坦对他所提出的再创造一个女怪物的要求经过了几次心理变化:一开始是“这件事我绝不会答应的”;然而听到怪物条理清晰的分析,“我的心被他打动了”;但是转而一想到答应的后果,又感到不寒而栗;在经过了怪物的反复发誓后,他最终答应了这一请求。在两人的交锋中,怪物表现出的理智与弗兰肯斯坦的反复无常形成对比。弗兰肯斯坦说服自己只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怪物的“造物者”,所以应该尽量使怪物幸福。

2.抗争——为人类/为自我

(1)前一部分的抗争——人类整体站位

弗兰肯斯坦在苏格兰兑现承诺时,终于开始思考这一屈从选择的后果。此时他回归人类的身份,意识到会给人类带来怎样不可预知的灾难,于是决定奋起反抗。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当着怪物的面撕毁他的希望,“我心中火起,浑身发抖,抓起正在制造的怪物,扯个粉碎”c。但是反抗却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克莱瓦尔、伊丽莎白被怪物所杀,父亲则因悲伤过度而离世,这造成了他整个家族的悲剧。

(2)后一部分的抗争——立足于个体化的情绪

亲人、朋友相继离世之后,弗兰肯斯坦依然没有放弃和怪物之间的抗争,愤怒驱使着他,唯有复仇的意念给他以力量。他对怪物的决绝态度是因为自己周围人的死亡而被激发出来的,虽然他意识到自己对人类的愧疚,但是最后决一死战的毁灭行动则是为了自己的情感满足。自己的爱人离世,自然会有如此悲怆的感情;但是如果反观怪物,他唯一的希望被毁,也没有获得人世的爱,其决绝的行动也是合理的。

两人此刻都是站在个人的诉求上而展开抗争,弗兰肯斯坦的“不彻底性”,使得他最后的结局是先一步死亡,这是玛丽非常精妙的一笔。当人依旧被困于自我的满足以及其他情绪中时,便很难对整体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这里点出了一个恒久的命题:人的有限性,即人类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当弗兰肯斯坦想要以一己之力对怪物进行处决的时候,他其实又陷入了人类自我迷恋崇拜的陷阱。总览弗兰肯斯坦的科学探索,其自我能力的彰显始终伴随着他的发展。玛丽旨在说明,人类应当放弃在自然面前拥有无穷潜力的神话。

三、结语

对弗兰肯斯坦三次行动选择的分析,一方面会看到科技威胁论的影子,另一方面又能发现玛丽对“人”的思考。作品反映了欧洲中心主义下对于“人”的肯定,这一阶段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是以差异性为前提标准的,背后所隐含的排他性,点出了怪物不为人接受的思想渊源。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限度的把握正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玛丽在两百年前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前瞻性地思考了人的“潜能”的危机,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风险预告。

人类与普遍的生命都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发展的轴线上,因而需要对“人”的问题重新进行探讨。布拉伊多蒂曾在《后人类》中提出人类主体作为一种移动的要素,无法永远占据主场,但是多种生成角度也能看见丰富的可能性,各个生成主体都是以横断性跨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肯定的政治伦理态度。我们能做的是将“我”变成复数性的事物和想象,即“我”是整体中的一环。在科技恐惧与人类未知潜能的思考中,需要始终记得我们古典文化中关于爱的传统。在激发人的潜能时,要对其有所约束。结合19世纪英国大文化层面的背景,我们能够看出玛丽的着眼点绝不仅仅是哥特小说中对科技越界的恐慌,更多的是借此对爱进行浪漫的歌颂与肯定。

ac 〔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刘新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版,第45页,第169页。

b 蔡立英:《萦绕于科学的恐怖故事》,《科学世界》2018年第3期,第56页。

参考文献:

[1] 蔡立英.萦绕于科学的恐怖故事[J].科学世界,2018(3).

[2] 霍晓珊.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姜源.《弗兰肯斯坦》与哥特小说的审美转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

[4] 李洁.陷入伦理困境的生命尊严——《弗兰肯斯坦》悲剧性的主要来源[J].文教资料,2017(32).

[5] 李梦梅.18世纪—19世纪英国绘画中的悲观主义倾向及思想来源[J].西北美术,2019(2).

[6] 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M].宋根成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7] 史育婷.论《弗兰肯斯坦》的伦理困境与道德恐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6).

[9] 王雪梅.17—19世纪英国社会精神病观研究[D].曲阜师范学院,2017.

[10] 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发展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1]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2] 周保利.19世纪剑桥大学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8.

作 者: 邓依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创新团队风采展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探析《弗兰肯斯坦》中的教育观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