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罍铸造及装饰工艺研究

2021-02-24 00:04寇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寇魏

摘 要:双墩一号墓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柏的墓葬,发掘工作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阚绪杭研究员担任领队,于2006年12月开工,至2008年8月完成。墓葬保存完整,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青铜器373件,包括2件青铜罍(lei)。其造型优美,制作工艺复杂,现藏于蚌埠市博物馆,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文章以考古发掘成果及前人研究为基础,用科学的分析和比较方法,对这两件青铜罍的铸造及装饰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钟离国;青铜罍;铸造工艺;装饰工艺

双墩一号墓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199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期间发现。2006年12月,由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担任领队,主持发掘工作,2008年8月完成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出土青铜器铭文确定墓主人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柏,墓葬葬式特殊、随葬品保存完整,其圆形墓坑结构、白土垫层、五色土、填土中发射线、土偶土丘、土偶墙遗迹现象等多项重要发现①,为春秋钟离国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考古学依据和文物佐证,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钟离国基本情况

钟离国是都城遗址位于今安徽凤阳临淮关境内,处于今安徽蚌埠、凤阳一带的嬴姓小国,且处在吴楚争霸的中间地带,战争频繁,国运蹉跎。《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属县有钟离一邑的记载,颜师古:“应劭曰:钟离子国。”《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史记》中记载的“终黎氏”即为“钟离氏”。灭国时间应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去。”《水经注》卷三十《淮水篇》:“世本曰:钟离,嬴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以为县。”但钟离的地名仍延续使用,在钟离国都城遗址周边曾征集到汉代“钟离丞印”封泥②。根据已发现并完成考古发掘的墓葬分析,确定为钟离国墓葬的有蚌埠双墩一号墓、凤阳大东关一号墓、凤阳卞庄一号墓。从分布情况来看,钟离国地望与史料记载相符。

2 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器

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大小青铜器共计373件:青铜容器20件,包括鼎5件,豆2件,盉(he)1件,簠(fu)4件,罍2件,甗(yan)1件,匜(yi)2件,盒1件,盘1件,勺1件等;青铜乐器11件,包括编钟9件、铃1件、鼓钮1件等;青铜车马器19件,包括车軎(wei)5对10件、马衔8件、车横饰1件等;青铜兵器292件,包括青铜剑1件、青铜镞280件、青铜矛4件、青铜戟4件、青铜戈3件;青铜工具31件,包括青铜刀16件、青铜削1件、青铜合页9件、青铜锯1件、青铜镰刀2件、青铜斧2件③。钟离国位于吴楚争霸的主战场,且与周边徐国、群舒等国也时常发生战争,互相侵占的过程中文化融合在所难免,在青铜器形制风格上从先期阶段性地受到吴文化、楚文化影响,到最终只受楚文化影响④。从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器整体风格看,在这一时期,钟离国的青铜器已经深受楚文化影响了,两件青铜罍在铸造及装饰工艺上反映的楚文化元素尤为显著。

3 蚌埠双墩一号青铜罍铸造及装饰工艺

罍是古代重要的礼器,其用途为盛酒或盛水,造型上分为圆罍和方罍。《诗经·小雅·蓼(liao)莪(e)》:“瓶之罄者,惟罍之耻。”《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这里的罍都是盛酒器。《仪礼·少牢馈食礼》:“司宫设罍水于洗东,有枓(dou)。”这里的罍是用来装水的。但《仪礼》成书晚于《诗经》,盛水器称罍或是春秋以后的事①。双墩一号墓出土的两件青铜罍是作为盛酒器的重要礼器,造型上为圆罍。

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罍2件,标本M1∶398,通高45.9厘米,口径20厘米,腹径39.3厘米,罩上口径27.6厘米,圈足径19.5厘米(图1)。标本M1∶400,通高43.9厘米,口径19.7厘米,腹径40厘米,罩上口径27.3厘米,圈足径19厘米(图2)。均为残破修复件,标本M1∶400上肩部粘连贝壳数枚,自器物厢南侧隔板靠西位置,东西并列放置,形制基本一致,大小略有差异②。两件青铜罍造型特殊,铸造工艺精巧,极具艺术及历史价值,现藏于蚌埠市博物馆,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3.1 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罍的铸造工艺

两件青铜罍的结构和铸造工艺一样,器型为平口、方唇、短粗颈、球腹、平底一周外凸形成平底型圈足。本体为一矮领圆鼓腹罐形,口部是一个可拿取的蟠虺纹活动罩,附件为肩部4个镂空鸟兽形附耳、底足3个镂空禽鸟足。这两件青铜罍均采用分铸法铸造而成,造型、纹饰复杂的7个附件以失蜡法铸造而成,再以焊接的方式进行组装(图3)。

青铜器主体铸造工艺的发展主要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西周以前,青铜器的主体范铸工艺以整铸为主;春秋以后,青铜器的主体逐渐开始采用范铸工艺;到春秋中后期,分铸法日益成为主流③。随着分铸法技术的发展,青铜器纹饰、结构日益复杂精巧,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有了更为复杂的表现。河南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青铜器④、洛阳中州路春秋中晚期青铜器⑤、河南尉氏出土春秋中晚期青铜器⑥,均采用了将复杂的器物分成几个部分分别铸造,再以榫卯方式组合,这种青铜器在春秋中期以后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①至春秋晚期,分铸法在青铜器的制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楚文化青铜器分铸法技术,在制作造型和纹饰复杂的青铜器上的使用更是日臻成熟,如河南淅川下寺遗址出土的青铜禁、青铜缶均使用分铸法铸造且技术十分成熟。

钟离国晚期正处在楚文化在淮河中下游对原著文化影响并逐渐取代的时间段,分铸法的流行不仅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也使青铜器铸件的个性逐渐消失,产品趋于规格化和商品性。②钟离国早期青铜器在风格上還保留一定的本地文化元素,如舒城九里墩群舒墓中出土的青铜鼓座,但随着楚文化对钟离国的文化影响逐渐加深直至取代,钟离国青铜器的个性也逐渐被楚文化的共性取代了。

失蜡法的起源一直存在着本地起源说③及外来说④两种,随着对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失蜡法铸件的认识更加深入,不仅将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出现的时间提早到春秋晚期,也足以说明楚文化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失蜡法已经得到比较成熟的应用⑤。双墩一号墓出土的M1∶398、M1∶400两件青铜罍均饰有镂空鸟兽形附耳、镂空禽鸟足,附耳和禽鸟足镂空且相互缠绕,造型复杂,工艺考究,与淅川下寺楚墓出土青铜器相比较,虽制作工艺未达到其繁复程度,但在铸造方法上是一致的,附件均采用失蜡法制作,再用榫卯焊接的方式,将附件与主体连接紧密。春秋晚期,楚文化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发展,为这两件器型特别、造型优美的青铜罍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3.2 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罍的装饰工艺

双墩一号墓出土的M1∶398、M1∶400两件青铜罍,在装饰上主要使用了镶嵌工艺。器物口沿部为透空蟠虺纹罩,肩部鸟兽形镂空附耳和兽面铜泡,足部镂空禽鸟足,器身铸饰四方连续蟠螭纹和间隔装饰有中凹突起状小圆柱。对于这些规律分布的小圆柱,多认为是乳钉状装饰,通过对一些科学数据分析和凤阳卞庄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比对研究,应为镶嵌绿松石之用。

绿松石是一种含铜、铝的磷酸盐,有蓝色、绿色、浅灰色等多种颜色,有蠟状光泽,性脆,质软易塑形,但相比较其他宝石易氧化腐蚀。绿松石在青铜器上的镶嵌工艺可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①,直到春秋早、中期镶嵌绿松石器仍少见,春秋晚期一些墓中出土有镶嵌绿松石的兵器与车马器②,如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剑首与车饰铜泡镶嵌有绿松石③。在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不仅要求一定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而且由于绿松石片要求小而薄,形制多样而工整,更要求有相当高的玉石加工技艺④。也正是绿松石质软易腐蚀及制作上小而薄的工艺,造成绿松石在青铜器上很难留存。

双墩一号墓发掘之初,为了弄清出土青铜的产地问题,对双墩一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凤阳卞庄墓出土青铜器、钟离都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进行了泥芯采样分析。⑤泥芯样本分析数据显示标本M1∶398、M1∶400泥芯样本中五氧化二磷(P2O5)数值明显高于双墩一号墓中取样的其他青铜器泥芯样本,而五氧化二磷(P2O5)正是绿松石重要成分,如湖北郧县与安徽马鞍山绿松石矿产原石五氧化二磷(P2O5)含量均在30%以上⑥,因此这一数值高于其他样本的情况,极有可能是青铜罍器身镶嵌绿松石粉化分解造成的。通过对文物化学成分和科技考古数据的综合分析,会在佐证青铜器铸造和装饰方式认定上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

凤阳卞庄一号墓为钟离君柏之子康的墓葬,其随葬物品及墓葬形式与双墩一号墓基本一致。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在制作工艺、铸造年代上与双墩一号墓基本相当,墓中出土M1∶19兽足盘形炉⑦(图4),在兽形把手、四兽足的耳、眼及眉装饰的中凹突起状小圆柱,这种装饰与双墩一号墓出土的M1∶398、M1∶400两件青铜罍上的中凹突起状小圆柱形状一致,且凤阳卞庄一号墓出土的M1∶19兽足盘形炉部分中凹突起状小圆柱里保留有蓝色绿松石粉化残留。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双墩一号墓M1∶398、M1∶400两件青铜罍上使用了镶嵌绿松石的工艺,规律分布的中凹突起小圆柱应为镶嵌绿松石所用。通过分析和比较研究,对这两件青铜罍的铸造和装饰工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于这两件珍贵文物的修复、保护、展示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钟离国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不多,一直蒙着神秘面纱,蚌埠双墩一号墓是目前钟离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国君墓葬。钟离君柏墓墓制特殊,随葬器物保存完整,尤其以出土大量制作精美、工艺复杂的青铜器为世人瞩目。墓中出土的两件青铜罍是礼乐制度中重要的礼器,造型端正,在铸造和装饰工艺上具有较高水平。通过对两件青铜罍铸造和装饰工艺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楚文化对钟离土著文化的影响。在对科学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体会到科技考古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开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