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21-02-24 03:25卢依婷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小白菜小节民歌

卢依婷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在人类繁衍生息上扮演重要角色。女性在母系氏族时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利。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男人在生存中逐步上升的主导地位,封建的宗法礼教制度使女性基本丧失了独立的自尊与人格。因此在历史上形成了女性自卑、胆怯、柔弱、顺从等性格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妇女,尽最大可能保障女性的权利,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解放了女性的天性。民歌作为记载文化历史的一种工具,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风民俗、时代特征,其中一定少不了对女性人物有关联的事件内容描写。因此,本文以部分传统民歌为载体,研究歌曲中的女性音乐形象的类别、形成原因、音乐体现与时代特征。

一、传统民歌中的女性形象案例分类

我国传统民歌中描绘的女性形象万千,有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情窦初开的少女,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还有令人同情的少妇……聆听这些民歌,你将会感受到许多立体化的中国女性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一)孤苦伶仃的小孩形象

《小白菜》是来源于河北一带的民歌,用其简约的音乐材料和精致的艺术技巧,仅用四个小节即刻画了一个身世悲惨的年幼女童形象,她失去了妈妈的照料和关爱,可能面临继母的虐待,也可能面临同伴的欺凌。她们是当时社会中这类人群的一个小缩影,必定有千万个类似的底层人物在无数个漆黑的夜晚默默哭泣,在艰难的世道中匍匐前行。

(二)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槐花几时开》是流行于四川南部的民歌。原型为神歌,古时用于法事或驱邪。随着它的广泛流传,其歌词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所变化,有些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内容,有些则与男女爱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逐渐演变为人们信口拈来的山歌。这是一首属于爱情题材类的山歌,感情真挚,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风格。它的语言简练,情感细腻。歌曲以朴素的母女对话式从侧面描写出一个春心萌动机敏内敛型的少女形象。

(三)品尝苦涩生活的妇女形象

《走西口》是山西一带的民间小调。由于山西陕西地处西北部,气候恶劣,土壤干旱,导致大量的饥荒,男人们被迫外出内蒙古一带谋生,歌曲以一个西北女子的口吻道出生活的艰辛。歌曲中正是描写丈夫出远门时,送行的妻子声泪俱下的场景。简洁、直白的歌词道出了妻子的声声牵挂和不舍。凄切的旋律结合着歌词,塑造出一个驻足在黄土高坡上目送丈夫离去而离别伤怀的少妇形象。

二、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的构建塑造

音乐要素通常包括旋律音调、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区音色、织体结构等方面。由于民歌通常都是结构短小的分节歌,所以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会面面俱到,而是侧重于旋律音调、节奏与调式三方面来刻画音乐形象。

(一)《小白菜》的孤苦音乐形象分析

1、歌词分析

《小白菜》的歌词中运用比兴和叙事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失去母亲、遭受虐待的小孩,年幼的身心饱受摧残的形象。歌词第一段就运用了比兴手法,用“小白菜呀,地里黄呀”暗喻这个女童的落魄状。“三两岁上,没了娘呀。”寥寥数字,却全然道出了小女孩的不幸身世。歌词通过弟弟吃面我喝汤等生活事件揭示了小白菜的生活状况、内心的撕喊和痛苦,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一个在墙角掩面哭泣的小女孩,令听者动容。

2、旋法与节奏分析

全曲在音乐上以第1小节为音乐动机与核心材料,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勾勒出小白菜忧郁、沉重、无助、哭泣的音乐形象。作品采用徵调式写成,以1小节为乐句单位,形成叹息音调,随后每句音乐的落音也逐级下降,全曲音乐从sol开始,然后以每句落音redo-la-sol为骨干,形成一个宏观的叹息音调,表现了小孩步履维艰、每况愈下的心理状态。而最后两小节为加固终止的音调,配上“亲娘呀”的重复,呈现了小孩内心的极度地无助、呼号与悲痛。跟随音乐,作为观察者对失去娘亲庇护的孩童内心承载不起的那种伤痛,是感同身受的。音乐全曲只采用了四分节奏、二分节奏和二八节奏。每一小节的节奏都呈现出前短后长的特点,而缓慢的演唱速度,表达出了触人心扉的叹息与时间难熬的哀嚎。

谱例1:

(二)《槐花几时开》的机敏音乐形象分析

1、歌词分析

歌曲的歌词在呈上下两片,上片写景,高山、槐树、吊脚楼与姑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作品的中心思想;下片写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娘问女儿望啥子,女儿则先不回答,而是用一个“哎”字来应急处理,拖延时间,思考托词,将娘的问话搪塞过去。一个“哎”字写尽了女儿生动的心理活动,刻画出南方姑娘含蓄又不乏机灵的形象。

2、曲式结构分析

歌曲采用羽调式写成,调式色彩温婉柔情,音乐为两句体乐段及变奏重复。第10小节的“哎”字独立为1小节,置于娘的问话与女儿作答之间,显示了姑娘思索且极速掩盖自己真实内心想法的机敏思维。这首民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与《点绛唇·黜罢秋千》结构雷同,反映了歌曲产生的时代相当久远,具有朴素的古风遗迹。在曲式结构方面,若从音乐角度分析,则为一段式,若从歌词角度分析,则为二段式,因此该作品兼有一段式与二段式的边缘特点,也可以叫做二段式的雏形。

3、音乐旋法与节奏分析

《槐花几时开》在音乐结构思维上分为上下两段,第一段为1-8小节,第二段为9-18小节,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变奏。从音调上看,上段高起,下段低应。从旋法材料上看,第1-4小节为主题乐句。音乐的核心动机由两个旋法关系构成,如谱例2所示,第一种材料为第一小节所示的三度音程为主的级进形态,在谱例2中均由方框标识。第二种材料为纯四度音程跳进关系,在谱例中由圆圈标识。根据图谱可见,三度为主的旋法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形态至少出现8组,表达出小姑娘细腻的相思之苦,而纯四度音程关系在作品中出现了12次之多,含蓄的表达出姑娘内心“望郞来”的热切渴望。而第12小节的g音则在下段音乐中母女人物对话语言之间,起着表达思索的过渡作用,这一个音成为刻画姑娘心思的关键点。传神地刻画出姑娘的相思被母亲打扰后,极力掩盖内心真实想法的机敏。《槐花几时开》属于山歌,节奏自由,装饰音、自由延长音以及多样的节奏类型都能代表姑娘内心渴望相见而不得见,还得寻思不能被妈妈娘看出来。词曲结合上呈现出了字密腔短,字疏腔长的态势充分刻画出人物性格。(谱例2见下页)

(三)《走西口》的离别形象分析

1、旋法与节奏分析

《走西口》曲调高亢,主旋律以二度、三度环绕进行为主,辅以八度大跳,更能够突出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力表现了玉莲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相思痛苦心情。《走西口》主要以切分节奏和四四十六的节奏型为主,表现出曲子整体的紧凑和延续感,使歌曲整体有一种沉重,忧郁缠绵的风格。

谱例2:

2、调式分析

《走西口》主要是由微调式构成,柔中带刚,在风格上忧郁。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旋律曲线徘徊在主音和属音之间,为两段式结构。中还加入了IV级音,这些音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使旋律更加多样化,听起来更加绵远悠长。

三、女性形象形成的诱因

上述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各不相同,既有南方女子的温婉,北方女子的泼辣豪爽,不屈不挠的独立女性,也有顺从软弱的女子。这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个人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变化。《小白菜》中的小孩生活在旧社会,她悲惨的命运是时代所书写的。旧社会国力不够强盛,社会哺育机制不健全,类似小白菜这样的孩子得不到好的照顾,从而使孩子在身心上遭受了二次伤害。因此封建家庭的受害者小白菜,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主张解放女性,提倡男女公平,倡导婚姻自由的社会背景下,如《王三姐赶集》则是描写了这一时期农村姑娘在追求经济独立方面的独立自主、辛勤创业、勤劳致富的形象。同时在被人公开追求的时候适时表达自己朴素的婚姻观,只要男性劳动积极,爱学上进就可以考虑。这正反映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女性质朴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二)地域风格的影响

传统民歌之所以传唱不息,是由于其中美丽的东方女性,展现着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女性风姿。流行于弥渡地区的《小河淌水》,正是根植于这片江南水乡文化的土壤,所以造就了这条泠泠作响的“小河”,养育出这样一个既活泼深情、忠贞水润而又宁静温婉的云南女子形象。

(三)个人经历的影响

民歌中的女性唱出了时代的脉搏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然而每个女性的独特经历都给她们的形象打上深深的烙印。山西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当地青年男子独特的逃荒方式——走西口,他们九死一生,跨过黄土高坡,踏上陌生的内蒙古草原,期望能衣锦还乡。《走西口》正是旧时代中移民历史的反映。歌曲中妻子就经历着与丈夫的生离死别,让她唱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痛之感。对于自己的丈夫离家谋生,妻子有强烈的感触,她们想留却留不住爱人,缺少依靠却只能自己撑起家里的一切,离别的经历为山西女子凄楚脸庞更添愁色。

四、传统民歌中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内涵

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而黯淡,她们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并给当代教育以新的启示。民歌的当代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或能激发公众的悲悯,或能发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

《小白菜》中女孩凄惨的身世和如泣如诉的歌声深刻地表现女孩的心声。正是这样一个身世悲惨的女童形象,才更能引起听者的移情反应。如今,人们正在利用网络、便捷的交通工具或资金交付模式,为还在遭受生活苦难或病痛折磨的人捐款捐物,传递人文关怀,让他们体味到人间的真情和生活的希望;《小河淌水》演绎的是一个真实的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一个女人为了兑现与爱人的承诺,愿以一生的时间来守候,她对爱情的专一感人至深。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小河淌水》、《阿里郎》等优秀的民歌,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有助于为青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忠贞意识。《走西口》反映女性的家庭担当意识,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对现代女性家庭担当意识的影响。走西口中的山西女子饱受相思之苦,留在家中照顾老小,只能看着丈夫去冒生死之险而无能为力。当代女性的经济意识已经觉醒,不把家里所有的经济希望都寄托于男人,而是积极参与工作,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改善生活状态。

五、传统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对当代的教育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社会问题都暴露出女性教育的缺失。女性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民歌作为载体,以优秀的女性形象为榜样,加强德育和美育建设是一个教育途径。

(一)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在外来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如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主流社交软件中充斥着“浓妆艳抹”,“娱乐至死”,“一夜暴富”的观念,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痛点。因此,笔者建议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民歌的传播,通过输出像《火把烧》、《打麦歌》等更多优秀的传统民歌,让孩子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体会东方女子落落大方,朴素自然,勤劳勇敢的风姿,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以端正社会风气。家庭处于变革的前沿,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始于家庭教育。家长的示范效应,对构建女孩的性别意识和男女平等的观念,起着重要作用。聆听《王二姐赶集》等优秀的民歌,推广男女平等,女孩应该得到家长平等的关注与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女孩的独立、平等与奋进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内容。

(二)对学校德育与美育的影响

在学校德育建设中,通过聆听《小河淌水》这样优秀的歌曲,潜移默化中便奠定了女孩的优良品质,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也随着歌声一起内化、升华。孩子们学习关爱小白菜这样的弱势人群,在心灵上输出爱的种子;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利用优秀民歌为学生,尤其是女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培养女生善良、忠贞的内化品质,好学上进的奋斗意识,拓展女生的眼界,培养她们宏观的格局意识。美育最好的途径是音乐教育,传统民歌中传递出来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槐花几时开》中传递出的少女含蓄温婉,还是《宝宝睡的甜》中慈母亲的胸怀,亦或是王三姐这样乐观豁达,都是真正的美,是我们应该推崇和追求的美!

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传统民歌,笔者从各种音乐元素和人文背景中感受到了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他们背后讲述的是不同时代女性的故事和古代女性所扎根的土壤文化。现如今,对于传统民歌中健康的女性形象挖掘工作,值得全社会关注。这对于社会教育和推动女性觉醒意识都有许多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小白菜小节民歌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我的小白菜
快把我哥带走
学做小白菜炒油面筋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小白菜
穿花衣 唱民歌
节节草的秘密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