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城镇化水平区域空间分布及差异性研究

2021-02-24 10:52□文/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设区城镇化率江西省

□文/王 喆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荆州)

[提要] 城镇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江西省11 个设区市作为基本研究单位,从江西省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差异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南昌市是相对高度城镇化地区;新余市和景德镇市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萍乡市、鹰潭市和九江市是城镇化水平中等地区;宜春市、赣州市、上饶市、吉安市和抚州市城镇化水平较低。所以,城镇化水平呈现北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和南部、面积较小的设区市显著高于面积较大的设区市的特征。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在比较江西省与全国城镇化率发展水平,江西省各市域城镇化率发展水平之后,选取12 个指标对江西省各市域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析江西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找寻江西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对策,以推动江西省各市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良性互动,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与全国城镇化率水平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以往十多年间,随着中国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城镇化发展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追求“稳中求进”,在大规模城镇化发展中更应关注质量,城镇化速度不能过快,近年我国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逐渐放低。

(二)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分析。江西省各设区市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城镇化率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到2015 年年末,环鄱阳湖城市群地区(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城镇化率水平达61.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赣北地区(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宜春市、上饶市)为50.73%,赣中地区(吉安市、抚州市)为45.63%,赣南地区(赣州市)为45.51%,如表1 所示。(表1)

从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来看,大多数城市集中在环鄱阳湖城市群地区和赣北平原地区,而赣中地区和赣南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城市分布数量较少。赣北及环鄱阳湖城市群地区城市密度为 3.05 个/万 km2,赣中地区城市密度为 2.22 个/万 km2,赣南地区城市密度为0.25 个/万km2,城市地域分布表现出北密南疏的特征;从城镇化率水平分布来看,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赣北地区自然经济条件更为优越,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率水平高,而赣中赣南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化率水平也较落后。图1 将截至2015 年年末江西省11 个设区市城镇化率水平进行比较,可清晰地反映各地区的差异。(图1)

二、江西省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评价体系框架确定。通过对江西省城镇化水平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达,但是仅仅使用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发展水平,指标太过简单单一。因此,在借鉴相关城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内涵与特征,选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 个因素层12 个具体指标层,构建江西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见表2。(表2)

表1 江西省各区域城镇化率水平一览表

表2 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一览表

(二)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评价体系中所涵盖的所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局及江西省各设区市统计局。

由于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均不同难以进行综合汇总和分析评价,为避免评价结果出现误差,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数据包含11 个设区市地区的12 个指标,形成Xij'矩阵。

计算第i 个城市第j 个指标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计算公式为: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计算公式为:

di=1-ej

计算第j 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根据指标权重,可进一步确定不同地区的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三)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依照上述方法与步骤,可计算得出江西省各类城镇化评价指数、综合评价指数和排序,见表3。(表3)

从分项指数来看,江西省各设区市在各项指标上得分差距较大。南昌、新余、景德镇在四项指标指数中排名均较前,而吉安、抚州四项指数中排名均靠后。从人口城镇化指数上来看,南昌得分最高,为0.2180,而得分靠后的赣州、吉安、抚州,仅为0.0074、0.0060 和0.0041;土地城镇化指数上,新余则在得分上排在第一名,为0.1977,略高于排名第二的景德镇的0.1642 和排名第三名的南昌的0.1534,而最低的吉安得分仅为0.0010;经济城镇化指数上,南昌和新余得分位居第一、第二,分别为0.2447、0.2206,得分领先于其他设区市较多,赣州和抚州居最后,为0.0092、0.0087;社会城镇化指数上,南昌和新余在得分上仍位居第一、第二,而南昌领先其他设区市较多,为0.2542,第二位新余得分仅为0.1600,抚州得分最低,为0.0135;从城镇化综合指数上来看,南昌得分最高,为0.6522,新余和景德镇位居第二、第三,得分分别为0.5783 和0.4279,得分最低的抚州仅为0.0761。

图1 江西省各设区市城镇化率水平图

(四)江西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分析。依据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情况,可大致将江西省11 个设区市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相对高度城镇化地区——南昌;第二类是市城镇化相对较高地区——新余、景德镇;第三类是市城镇化水平中等地区——萍乡、鹰潭、九江;第四类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宜春、赣州、上饶、吉安、抚州。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江西省北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和南部;面积较小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面积较大的设区市;环鄱阳湖周边和浙赣线铁路、赣皖线铁路周边城镇化水平明显较高。

1、相对高度城镇化地区。相对高度城镇化地区主要是南昌市。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其人口城镇化指数、经济城镇化指数、社会城镇化指数、综合城镇化指数均位居第一,只有土地城镇化指数排名第三。南昌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使土地供应与城镇化战略相匹配,发挥其作为江西省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

2、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主要是新余市和景德镇市。新余市的土地城镇化指数处在全省第一,经济城镇化指数和社会城镇化指数均处在第二;景德镇市的土地城镇化指数处在全省第二,经济城镇化指数处在第三,两个城市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均位居全省前列。新余市是新型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随着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的正式运营,新余进入高铁时代,未来城市发展具有较大潜力;景德镇市是世界瓷都,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应尽量发挥旅游业优势,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促进地区发展。

3、城镇化水平中等地区。城镇化水平中等地区主要是萍乡市、鹰潭市和九江市。三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以上。萍乡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处在全省第二,鹰潭市的土地城镇化指数处在全省第四,九江市的土地城镇化指数和社会城镇化指数处在全省第五。萍乡市是煤矿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资源枯竭转型,需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鹰潭市属于交通枢纽型城市,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铜矿冶炼基地,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区位优势,加快物流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九江市是目前昌九一体化的双核心之一,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一,未来发展中应加快城市整体城镇化进程,引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图2 江西省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图

表3 江西省各类城镇化评价指数、综合评价指数和排序一览表

4、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主要是宜春市、赣州市、上饶市、吉安市和抚州市。这几个城市均处在江西中北部,且面积分布较大。宜春市是江西省产业新城,未来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温泉文化、禅宗文化和月亮文化,利用地区历史文化积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赣州市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对接珠江三角洲的“南大门”,根据《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年)》,赣州市将打造成为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未来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及农业优势,成为江西省优质的“后花园”,带动市辖其他县镇的发展;上饶市、吉安市和抚州市这些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与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吸纳人口聚集,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图2)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通过建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对江西省2015 年末11 个设区市进行测度,可信性较高。发现江西省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省会城市南昌是江西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核心城市,但对周边的辐射作用不够明显;江西省整体城镇化水平呈现北高南低格局,各设区市差异明显,且面积较小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高,而面积大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低;其评价结果对今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发展建议。通过对江西省城镇化整体发展状况及设区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发现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相较于其他省市略有不足,通过分析将其分为四类。基于上述分析结果,针对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完善城镇分布,加强中心城镇对周边的带动作用,促进资源协调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集聚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整个区域城镇化建设。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在未来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竞争力,推动赣北、赣中、赣南省内不同区域各种要素的相互流转。

2、完善产业结构,探索区域合作模式,构建可持续与健康城镇化发展。各地应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特色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关注社会因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城镇化。从江西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中可以看出,各地得分差异较大,这对城镇化的稳健发展是不利的。各地政府应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同时,也要注重居民精神文化质量的提升,例如江西省各设区市的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城镇化发展。

猜你喜欢
设区城镇化率江西省
模拟成真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论地方立法技术*——基于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分析
撤县设区后新建区“村改居”策略研究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监督路径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