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傩文化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2021-02-25 03:02吴玉华陈焱凌焰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萍乡资源研究

吴玉华,陈焱,凌焰

赣西傩文化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吴玉华1,陈焱1,凌焰2

(1. 萍乡学院 图书馆;2. 萍乡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为掌握赣西傩文化资源现状,探究傩文化融入村民生活的影响机理,课题组采用查阅纸质历史文献资料、检索网络资源及田野调查走访传承人的方法,对赣西傩文化资源分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赣西傩文化资源丰富,但分散、脆弱、利用率低,研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建议采取政府统筹协调、多渠道宣传、资源数字化、产品开发多样化等措施,实现对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赣西;傩文化;现状;调查

一、前言

赣西傩文化以萍乡市为盛,其次为宜春市万载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奇葩”,是中国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西傩文化起源于“巫文化”,其目的是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消灾纳吉,包括古傩面具、傩舞、傩庙、傩仪、傩俗、傩曲、傩戏及傩艺等表现形态,被誉为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赣西傩文化资源遗存丰富,傩庙、古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承载赣西地区傩文化符号和生命记忆。

近年来,萍乡古傩面具、傩舞、傩仪、傩技等不仅在本地展示演出,还多次北上首都、南下广州、东至台湾、西赴欧非等地展示表演。宜春万载开口傩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引起国内外傩学专家、文艺界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赣西傩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整理、保护及开发工作。但目前学者集中关注赣西傩文化本体研究、现状研究、数字化研究、开发与保护研究,多采取静态的研究视角,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存在研究者各自为政,研究不够深入、资源建设交叉重复、资源整合程度低等问题。就赣西傩文化资源搜集来看,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的资料集,而是散见于其他专题类或地区性的著作之中;从地区性的傩文化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来看,目前贵州、湘西和徽州等地区走在前头,收集了大量的民间资料,不少资料已经公开出版。因此,系统地对赣西傩文化信息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课题组采用查阅纸质历史文献资料、检索网络资源及田野调查走访传承人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学、图书馆学、民俗学的视角对赣西傩文化资源分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掌握赣西傩文化资源体系,探究赣西傩文化融入村民生活的影响机理。

二、赣西傩文化资源现状

傩文化古老质朴,更具原生态文化价值,其资源形态包括:傩庙、古傩面具、傩舞“三宝”实物资源;研究傩的图书和论文;报道傩事活动的网络链接;傩庙内碑文、记录傩庙和傩事活动的族谱、傩神庙志等。这些资料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

(一)傩文化“三宝”

萍乡北部上栗县现存13座傩庙,其中有四座傩庙会举行跳傩舞仪式,详见表1。

萍乡西部湘东区也是傩庙较多的地方,据文物部门统计,湘东区现存傩庙22座,且绝大多数傩庙会在春节期间耍傩神。萍乡安源区现有8座傩庙,这些庙大部分为改革开放后新修。只有高坑茶亭里傩庙会在春节期间组织跳傩舞。位于萍乡东部的芦溪县现存傩庙5座,只有两座傩庙——路行傩庙、车厢傩庙会举行跳傩舞仪式。

注:资料来源《古傩萍乡》

综上可知,赣西地区傩庙遗存最多和跳傩舞活动比较多的是萍乡市,这与历史上萍乡有傩就有庙,“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相符合。

万载县现存傩庙9座,只有沙江桥傩庙建筑是原貌,其余8座傩庙均是改革开放后重建,详见表2。从傩庙分布的地点来看,万载县傩庙集中于县境西南部。万载县只有沙江桥傩庙会跳傩,其余8座傩庙均不会跳傩。

表2 万载县现存傩庙一览表

注:资料来源《宜春县志》

据民国《宜春县志》记载,宜春市袁州区原有傩庙8座,目前只存1座傩庙——古神潭傩神庙。这座傩神庙位于天台镇双洪村通往水江镇的必经之道——古神潭。古神潭傩神庙供奉的傩神是西周时期周幽王的三位谏官唐宏、葛雍、周武三将军。每逢重大节日傩庙都会举行祭拜活动,并有傩舞及乡戏表演。

古傩面具是傩事活动中最主要的道具,与万载县相比,萍乡古傩面具数量和人物繁多,“集千神于一庙,融众教为一傩”,千神千面,详见表3。这些古傩面具人物、形状的变化印证了赣西地区民众生活的变迁。

表3 赣西地区古傩面具一览表

注:资料来源《古傩萍乡》及《宜春县志》

(二)傩庙内碑文

赣西地区傩庙林立,留存有大量傩庙内碑刻碑文。这些碑刻资料内容丰富,举凡傩庙的来源和兴废沿革,傩庙的建立与管理,傩庙的捐户、建造和维修等傩庙的诸多信息,详细记载,勒之于石。这些碑刻资料,既反映傩神信仰在地方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傩神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关联。这批丰硕珍贵的碑刻资料目前尚未有人进行系统研究,且破损日益严重,这留给我们很大的研究空间,亟待保护与研究。

(三)傩神庙志

赣西地区还存有傩神庙志,这些庙志详细记载了傩神庙的沿革历史、管理条规、庙产、捐户等方面的情况,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四)记录傩庙和傩事活动的族谱

赣西地区一些姓氏的族谱中也有不少对傩庙和傩事活动的记载。如萍乡上栗东源《何氏族谱》就详细记载了小枧傩庙重修的历史以及傩神会的情况;又如《萍北杜氏族谱》之《艺文志》中就有《傩神庙记》,对该族傩庙的沿革及管理有所记载。因此,广泛搜集赣西地区建有傩神庙乡村各姓氏的族谱,寻找有关傩的记载显得十分重要。

(五)研究傩的图书、论文

肖树美编写了《萍乡傩文化寻踪》,该书对萍乡傩的背景、傩神传说、傩祭仪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袁支亮所著《傩•萍乡傩》一书从整体上对萍乡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作者讨论了萍乡傩与道教的关系[2]。《非遗视域下万载“开口傩”音乐文化研究》探究了万载“开口傩”音乐文化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3]。罗勇选取萍乡上栗县东源乡小枧傩庙为研究个案,对傩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探讨[4]。陈焱指出因资金短缺、傩文化资源分散、研究者缺乏团队精神,导致傩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傩文化难以传承等问题,提出在保护与继承萍乡傩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研发傩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傩文化的可持续发展[5]。刘娜以万载傩舞为例,探讨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6]。

(六)报道傩事活动的网络链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傩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但大多数是傩文化资源的简单阐述,或是一些傩事活动的简单报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多是报道傩事活动的新闻,只是用文字和简单图片对活动进行罗列,加工程度低;(2)部分傩文化资源下载需要付费;(3)资源杂乱。

三、赣西傩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傩文化资源遗存丰富,保护意识淡薄

赣西傩文化在历史的不断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除傩庙、古傩面具、傩舞外其他傩文化实物资源和非实物资源,包含服饰、音乐、楹联、碑刻等,极大地丰富了赣西傩文化资源体系。这些资源以文献、图片、音乐、实物等方式传承,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些傩文化资源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互为一体、交互补充的,共同展示了赣西傩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例如:傩戏在傩庙中的戏台表演,需配以适合的傩面具、傩服饰、傩乐、傩仪,才能完整、生动地表现傩戏的寓意。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微博、文化机构傩文化信息资源库逐步出现,丰富了赣西傩文化资源群,但人们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统一的保护标准和措施,资源破损严重。

(二)傩文化资源地缘性鲜明,较为脆弱

赣西傩文化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民俗文化,伴随着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历史积淀的过程中,与当地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民间文化相互融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乡土地域特征。过去乡村地区相对闭塞,傩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融为一体,受外界影响较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傩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赣西傩文化资源分散且流传方式单一,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未可预知的破坏和遗失,导致傩文化元素断链。

(三)傩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存在“信息孤岛”

赣西傩文化资源多散落在赣西各乡村偏远地区,分散在民间个人手中,一直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受交通条件限制,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整合的难度非常大。部分资源留存在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史志办等单位。由于傩文化资源整理研究仅限于工作需要或个人爱好,没有合理的系统规划,各机构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面缺乏全局考虑,独立运营、各建其库,联动性不强,导致馆藏重复建设,服务对象单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难以实现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建共享。

(四)傩文化资源平台建设落后,利用率低

赣西傩文化资源平台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前期的规划愿景、实施论证,中期的资源收集、整理及数字化,后期的平台建设、管理及维护等工作。公共文化机构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傩文化数据库建设的研究,已构建了“赣傩文化资源库”,但受地方性观念局限性、知识产权限制、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收集的数字资源有限,平台功能较为单一,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四、赣西傩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一)政府统筹协调,制定战略规划

赣西傩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劳永逸,需要政府整体规划,协调建设。(1)邀请和组织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对傩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和科学的傩文化资源库。(2)把熟悉傩文化、懂地方习俗、高学历的本地人吸纳到傩文化资源管理部门,按需拨付专门的研究经费,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学术研究。(3)通过招商引资,对傩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积极开展和传承群众性傩文化文艺活动,做大以傩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业,实现傩文化资源保护与特色旅游的共赢。

(二)多渠道宣传傩文化,扩大影响力和渗透力

地方文化宣传是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利用传统传媒(广播、电视、报刊)和现代主流媒体(微信、微博、抖音),开发赣西傩文化网站,推介傩文化专题片、傩文化产业产品,立体反映傩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傩文化,激发当地人文化底蕴自豪感和自信心。积极主动创办与傩文化主题相关的高峰论坛,提升傩文化影响力和科研人员聚集力。开展傩文化专题展览,包括画展、民俗工艺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地方文化成果展等,提升傩文化渗透力。举办大型傩文化活动,汇集当地傩文化产业上表演者、媒体及顾客,扩大赣西傩文化知名度。

(三)对赣西傩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线上和线下联动共享平台

基于上述对赣西傩文化资源现状、存在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傩文化资源丰富但较为脆弱。受社会保护意识淡薄、傩文化资源保护投入资金不足、不可抗力自然因素的影响,傩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不确定性较为突出,傩文化资源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如傩庙倒塌、庙志丢失、傩戏无继承人等,急需将傩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傩庙、傩面具、傩舞进行拍照和录像,将傩面碑文进行拓印、傩庙志进行修复和复印等,保存相关文献、图片、声音、影像资料,弥补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以及易损坏等缺陷[7]。

建立赣西傩文化资源数据一体化平台,可以打破时空、物理限制,实现傩文化线上线下资源研究联动,拓宽人们了解、接触、利用赣西傩文化资源的途径。该平台提供多个检索途径,让用户足不出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傩文化信息资源,还可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满足更多读者的特定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傩文化资源开放和共享。

(四)多种文化相融合,开发多样化傩文化产品

赣西傩文化遗存丰富,但人们只把傩文化作为一种民俗继承,投资和开发力度有限,交叉重复研究严重,傩文化产品开发比较滞后。傩文化的发展,仅依靠文化本身的原生态性、地方特色性显然不够,需对傩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其文化产品进行打造包装,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传统傩文化民俗活动可与当地绿色、红色和古色文化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营造优美整洁的地理环境和友好和谐的人文环境,组织安排多样化的旅游体验。还可从历史故事、旗帜图腾、代表人物、民间传说中提取文化特征符号,融入时代审美意识,开发服饰、饰品、工艺品、玩具等产品。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赣西傩文化为主线,以傩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整理为基础,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傩文化元素,探讨赣西傩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这有利于人们了解赣西傩文化资源分布状况,领悟傩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傩文化的现代价值,宣传和传播傩文化,促进赣西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为其他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赣西傩文化资源的创造与积累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当地人民生活的变迁,傩文化资源也在不断变化。另外,在搜集、整理赣西傩文化资源资料时,课题组走访了傩文化机构、傩文化研究者和传承人,并与他们深入交谈,获得了第一手研究资料。但受研究者研究方向、生活环境及主观意愿等诸多因素影响,资源收集渠道有限,整合存在遗漏,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

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课题组认为还有诸多问题值得具体研究和探讨:(1)傩戏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戏剧元素研究,傩戏中的族群意识、傩戏的变迁和当地文化语境的关系研究,傩戏中当地民间音乐的使用研究[8]。(2)傩文化在当地乡村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研究,傩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版权问题研究,傩文化传承人职业认定问题研究。(3)傩文化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地理信息科学在区域傩文化联合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1]舒仁庆. 古傩萍乡[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70‒87.

[2] 肖树美. 萍乡傩文化寻踪[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1‒15.

[3] 袁支亮. 傩•萍乡傩[M]. 萍乡: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1995:129‒133.

[4] 罗勇, 凌焰. 傩文化与乡村社会——以萍乡小枧傩庙和傩事活动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50‒55.

[5] 陈焱, 易志文. 赣傩文化资源分布状况调查与分析[J]. 萍乡学院学报, 2016, 33(2): 6‒12.

[6] 刘娜, 刘鲲. 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以万载傩舞为例[J]. 黑河学刊, 2014(8): 24‒27.

[7] 李国屏, 陶钧宜. 基于PHP+MySQL的萍乡傩文化资源库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8(6): 68‒73.

[8] 王洋, 王安琦.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J]. 艺术百家, 2017, 33(5): 107‒110.

Investigation of Nuo Culture Resources in Western Jiangxi

WU Yu-hua1, CHEN Yan1, LING Yan2

(Library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In order to learn about the Nuo cultural system in western Jiangxi, and explor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Nuo culture into the lives of local villagers, the research group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Nuo cultural resources in western Jiangxi by consulting historical paper documents,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Nuo cultural resources in western Jiangxi are rich, but appear to be an “information island” as they are scattered, fragile and inefficient in use. It is suggeste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uo culture should be realiz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Nuo culture through multi-channels, digitize the resources and develop cultural products.

western Jiangxi; Nuo 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021-06-2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招标项目(JD17128);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8TQ05);萍乡市社科研究课题(20SH02)

吴玉华(1987—),女,江西萍乡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图书情报研究。

G127

A

2095-9249(2021)04-0069-04

〔责任编校:王中兰〕

猜你喜欢
萍乡资源研究
萍乡开放大学:为推进“五区”建设贡献开大力量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