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佛像塑造风格研究

2021-02-25 07:45曹佳丽
东方收藏 2021年2期
关键词:辽代佛像

摘要:辽代佛像是一种宗教艺术,其不仅具有自身的风格艺术,并且有宗教的特点。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寓意的象征性相互融合统一,能够将宗教的神圣气度和人文世俗表现出来,以此流传至今,存在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辽代;佛像;塑造风格

想象在宗教内容和艺术中进行形象塑造的运用较多,这就能够将艺术和宗教之间联系起来,所以,学者黑格尔认为,与艺术领域内的内容非常接近的就是宗教。佛教在辽代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在辽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上遗留诸多痕迹。佛教和艺术之间进行结合,不单单在辽代的艺术形式中蕴含着佛教的特点,并且辽代时期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艺术的繁荣发展。

黑格尔曾经在文章中指出,雕塑出现的最初目的就是能够对神像进行制造并且摆放在神庙中,佛像的塑造同样是采用雕塑的手段,这样能够在神庙中摆放并且形成一定的信仰,能够让人们对崇敬的佛像进行膜拜,并且吸引众多的信徒参与到佛教中。佛教采用这种以佛像建设佛教的宣传方式,使得对佛教信仰的辽代中有大量的佛像雕塑留存于世,这些佛像不仅广泛地分布在辽代的石窟、寺庙、佛塔中,并且在当今世上有非常多的佛教工艺品流传下来,诸如非常小的鎏金佛像、用木头刻制的佛像、各种形式的佛塔及经幢等。除此之外,在辽代的诸多建筑物中能够发现佛教题材,例如能够彰显出佛教性质的飞天形象以及祥云,还有莲花等。

辽代雕塑在很大程度上对佛教的各种活动产生依赖性,并且向其宗教性的目的服从,成为对佛教教义进行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存在的艺术上的审美功能只是潜在的,所以有的人将佛像视为不能称之为艺术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并没有取得独立性的价值,就好比康德经常说的,只是依附中产生的美,并不是非常纯粹的美。辽代的佛像对佛教的依附性成为其塑造风格中的基础,并且辽代佛像是宗教的艺术门类,并且充满着非常明确的宗教性特点,同时能够将其自身的塑造风格凸显。

辽代佛像的塑造题材

辽代的佛像在塑造的过程中,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和地方的审美理念,并且能够从佛像塑造的题材选择上将时代的特征表现出来。对各种各样的佛像塑造实物进行观察能够得出,辽代的佛像在塑造题材上的选择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不仅有显教中经常出现的佛像、菩萨、罗汉和力士等形象题材,并且也有密教中流传的五方佛和八大菩萨的题材,对于这些佛像题材的选择能够彰显出辽代佛教全面发展的思想及当时民众广泛信仰佛教的现象。在众多题材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观音菩萨塑造题材,可以称之为在辽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塑造题材。

辽代重视观音菩萨,要从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说起。从《契丹国志》中的记载能够了解到,辽太宗耶律德光夺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到首都的大悲阁中看到观音菩萨的造像非常的慈眉善目,并且和其在梦中见到的模样是一致的,立刻产生信仰。于是,他就把这一尊观音菩萨像送到当时契丹族的祖庙中,也就是木叶山,专门建造菩萨堂,将其供奉,并且纳入家神队伍中。木叶山是契丹民族产生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辽宁赤峰地区,在木叶山中主要供奉着契丹族的神祇和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将观音菩萨专门请入家庙中并且持续供奉,这便是辽代管理者对于观音菩萨的尊敬和崇拜。虽然辽太宗对观音菩萨的供奉可能有其他的考虑,可能看重的是观音菩萨救世的功能,以便能够将大量汉人的心收服,从而实现在国家治理中最大程度的帮助服务。在辽太宗的信仰崇尚的影响下,观音菩萨从这之后得到契丹民族和北方大部分人民的信仰,在辽代佛教信仰中非常突出。

辽代观音菩萨像在当今世上留下的较多,比较有名的是河北省蓟县独乐寺中的彩塑十一面观音菩萨像,还有山西省大同市下华严寺中的薄伽藏教殿中的彩塑观音菩萨像等。现存的观音菩萨姿势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站像,有的是坐像,有的是显宗信奉的,有的是密宗供奉的。例如首都博物馆珍藏的铜观音菩萨像,不仅头顶上有高髻,同时在发髻的正面上供奉着一尊小的阿弥陀佛,这是能够体现其形象代表的重要标志,其全身比例非常的匀称,衣纹质感非常强烈。这尊观音菩萨像无疑代表着辽代佛像塑造风格,并且能够反映当时的雕塑技艺特点。

辽代佛像的塑造风格

从当前留存于世的辽代佛像来看,这一时期的实物在塑造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突出,一方面将唐代塑像的端庄典雅风格进行继承,吸收了南宋塑像中的写实手法,并且将契丹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意味及表现技法融入进去,因此在塑造的风格上出现多种混合的特征,能够充分地将辽代佛像塑造中的特色展现出来。其塑造风格表现为:佛像肩部非常的宽阔,胸部的肌肉丰满,充满着刚强健康的气势,与南方在佛像塑造中形成的平易近人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佛像面部非常的圆满,与唐代塑像相比更加的肥胖,头顶上的肉髻平缓,并且在头发的正中央经常镶嵌一个髻珠,和南方的宋地造型基本上保持一致。佛像的上半身穿着露出胸肌的袈裟,下半身经常穿着长裙,并且衣服上的褶皱较多,衣服上的纹饰质量感觉相对唐代来讲更加的鲜明。菩萨佛像中的形象通常是戴着高高的花冠,将头发高高地梳起,花冠的形式是极其特殊的,类似于契丹贵族中的头冠花样;在前胸经常佩戴着连珠璎珞,装饰和宋地相比来讲更加的简单整洁;两边的耳朵上经常配有宝缯,并且垂落在肩膀上,分段打结。佛像打坐的姿势和站立的姿势都是极其特别的,坐像双膝紧闭,站像双腿笔直,较为僵硬。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典藏的释迦牟尼佛铜像堪称辽代佛像塑造中的经典。这一铜像头上装饰螺发,头顶上的肉髻非常的平缓,并且在肉髻的正中央有髻珠,这与南方宋地中出土的佛像的头饰是一致的。佛像的面容浑圆,额头上有白发,神情非常沉稳。上半身穿着露出胸肌的袈裟,下半身着长长的裙子,在腰间束有腰带,衣服的纹饰质感非常强。在大腿的部位上有非常写实的衣服褶皱,这是辽代佛像塑造中经典的造型,身体非常壮实,但是缺少唐代的浑圆特征;肌肉非常的松弛,不能和唐代塑像中的刚强相比。

辽代菩萨塑像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天津文物公司收藏的一尊铜镀金弥勒菩萨像。这尊菩薩像是跏趺坐姿,右手在胸前拇指和中指相捻,剩下的手指自然地舒散,形成说法印,左手上将玉净瓶拿捏。在头上戴着花冠,并且在身上将天衣横向披着,胳膊上缠着披帛,在胸前的装饰品主要有璎珞,下半身穿着长长的裙子。衣服上的装饰品基本上和宋地中的菩萨像是相似的,不同的地方就是体现在形制和表现的手法上。弥勒菩萨的头冠形制是非常有特点的,整体呈现高筒的形状,呈现前面高后面低的趋势,而且花冠上印有两条龙游戏龙珠的图案,在正中央上有一颗龙珠,两侧的两条龙对向蹲着,造型非常的生动活泼。这种形制的头冠与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中出土的筒形状的金冠的形式是一样的。从相关调查中了解到,这种形制的头冠经常是辽代契丹贵族男士佩戴的装饰品,经常能够从内蒙古和辽宁的墓葬中发掘出来。从这能够看出,弥勒菩萨的花冠就是当时贵族头饰的代表,可以将辽代佛像的塑造风格与契丹世俗文化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凸显出来。总之,弥勒菩萨像是非常有契丹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之一,能够将辽代佛像的塑造风格充分反映出来。

综上,辽代佛像塑造风格独特、内容丰富、题材众多,在中国的佛教艺术发展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影响。辽代佛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辽代佛教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并且能够帮助后人对辽代民族文化、生活风俗及价值观取向等进行了解。了解辽代佛像塑造风格,对于鉴赏和收藏辽代佛像有非常大的帮助。

(作者曹佳丽,1985年12月生,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大同市。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辽金塑像历史建筑,工作于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路敏,刘松松.辽代佛像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2):34-35;

[2]苏静平.浅析应县木塔中佛像的艺术特征[J].新课程(中),2019(03):261;

[3]李悦.从赤峰地区辽代佛塔看辽代佛像的造像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19(02):160-162。

猜你喜欢
辽代佛像
佛像和大钟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壁画“刘三取钱”漫谈兼论辽代戏剧题材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辽代中京道城市群发展特点评析
佛像面前的菩萨
日小偷偷佛像供奉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