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珮功夫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2021-02-26 01:47刘馨泽胡峻榕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功夫文化遗产物质

刘馨泽 胡峻榕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广西玉林州珮功夫传承的困境与突破,指出州珮功夫的文化价值。针对州珮功夫传承中存在的传承载体缺失、生存危机、文化与利益发展不平衡、传承失去依附等困境,提出了关注传承群体的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提高文化认同度与自觉性、丰富传承与发展方式等策略。本文意在丰富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出有实际效用的相关发展意见。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州珮功夫;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065-03

【本文著录格式】刘馨泽,胡峻榕.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珮功夫传承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3):65-67.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项目编号:17BTY01)。

州珮功夫,是广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中的精髓,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明中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瑰宝,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娱乐性等共同特征。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一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濒临灭绝。州珮功夫是桂东南地区民间传统武术交流、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载体和文化纽带,于2014年10月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由于习武人年龄偏大,传承断层,不少套路、记忆面临着濒危的状况,亟待保护。笔者通过对州珮功夫的价值、存在不足、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一、州珮功夫传承的困境及其表现

(一)多方因素造成州珮功夫的传承载体缺失

随着社会发展,州珮功夫所处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空间在逐步发生变化,人口的迁徙流动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州珮功夫在当今社会所能应用的空间不断变窄。随着当今世界纵深化格局的不断推进,以及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互愈加密切,人们的视域越来越宽泛,这些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日益多元化的物质生活,导致年轻人更热衷于现代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更使他们对民间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兴趣,无心观赏更无心学习。政府对传承人的资助并不足以使其衣食无忧的专注于传承,也没有给予传承人精神上的肯定和认同,传承人社会地位弱化,导致传承意愿薄弱,传承人数量不断减少。在本土文化视域下,州珮功夫文化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政府资助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州珮功夫传承出现断层,造成传承载体的缺失。

(二)外来文化引发州珮功夫的生存危机

外来体育文化对本土体育文化的冲击,是导致州珮功夫传承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体育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不同民族的体育各有特色,所依赖的文化和方式都存在差异。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所提倡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认为人的主观作用能够达到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自然的改造,从而达到自身生存的最终目的,而州珮功夫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种不同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两种文化在互动与交流过程中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从而产生碰撞和矛盾。在本土性文化视角下,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导致本土体育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西方体育项目较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占比例偏低,学生受到外来体育文化冲击较大,对本土体育文化反倒相对模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及时,青年一代通过网络获得更多更丰富的资讯,从而减少了对州珮功夫的关注。

(三)商业发展打破州珮功夫“文化与利益”的平衡

现在的州珮功夫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民间的自然传承,校园文化传承和媒体传播传承等较为单一,且存在局限性。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逐渐完善的今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模式屡见不鲜,逐渐成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州珮功夫的发展也是如此,大量的参加比赛,参加影视剧拍摄,虽然会为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会忽视对州珮功夫文化价值的传承。产业化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也能体现出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必然会打破“文化责任”与“利益追求”的平衡,不利于州珮功夫的发展。当然,州珮功夫也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存在文化保守意识而阻碍了发展。这种文化保守意识会影响州珮功夫的传承与传播,过度的保守不能带来经济价值也会造成文化责任与利益的不平衡发展。

(四)文化认同危机导致州珮功夫传承失去依附

州珮功夫依赖于本土文化而存在,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的铺开,州珮功夫以乡村为发展土壤的单一性被放大,推广和应用的空间越来越小。州珮功夫的传承主要是特定的地缘传承,以城中村为中心,连接城市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原来的村落群居环境逐渐改变,武馆茶馆也有了固定场所,不再是开放式的集会,切磋功夫的机会不断减少。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情况,原有的优良精神品质有所流失和消退。部分当地青年离开故土后,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所在地文化的熏染,对州珮功夫的文化认同水平降低,传承出现断层,导致很多套路和口诀都有一定程度的流失。在地方性知识的视角下,非物质文化是在本土民众认可下产生的,一旦民众认可度下降,传承就会表现出消极状态。

二、州珮功夫传承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当地民族文化

州珮功夫是基于广西玉林州珮当地的传统功夫及少林武武功影响下融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由于州珮村地理位置上的优越,其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清以来,州珮商贾云集,村民见闻广博,社会上崇文好学、尚武强体风气浓重,文化先进发达。州珮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州城驻军逐年增多。据《广西通志》记载,明宣德元年(1426 年)置玉林州守御千户所,官14 员,军事人员共 403 名;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玉林增设左、右、中 3 营,每营兵 100 人,有正规军事人员 523 名。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郁林州志》记载,从1703 年至1854 年,玉林一直设有大教场和团练。且州珮功夫表演时由“广西(玉林)八音”作为伴奏。慢调时如小桥流水,柔蜿轻吟;急调时如江河决口,浪涌涛急;高调时如利剑行空,直插云霄,表演者精神振奋。这种传统武术与传统曲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其与文化结合的多样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玉林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时代特征和地方风貌的民族民俗文化。州珮人民在这种地方性知识文化的影响下,将州珮功夫代代相传。同时,州珮功夫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很好的保护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

(二)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需求

研习武术功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耐力,这正是州珮功夫传承人所具备的精神,也是当地人民的优良传统精神。州珮村习武由来已久,基本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武馆,直到现在州佩仍保留下武林庄、爱国堂、长胜居、明善堂、庆善堂、义勇居、浩然居等 7 个有规模的武馆。州珮功夫拳、棍、刀、枪、剑、戟等套路近百套,且一直保留着传统武术原有的技击风格,其武术流派主要为洪家拳,特点是手法丰富、腿法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气催力、以声助威,充分体现了州珮功夫的精神所在。农闲之余学武练功,在本土知识文化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形成了练功习武的氛围,培养了玉林人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传承着家乡的文化,这种精神也随着州珮功夫代代流传。

(三)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珮功夫具有典型的教化人的教育意义。州珮功夫的传承不仅在传承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经典的拳谱,而且给后人带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拳谱大多为民间通俗易懂的词汇和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编排而成,实用易学,流传至今还有50多首。把传统武术和传统道德伦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融入高校,不仅习武健身,而且育人立德,充分体现了州珮功夫的教育价值。同样,当地或周边高校的研究人员对州珮功夫做了很多研究,成果众多,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现在的州珮功夫传承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不断的推广和传承下,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广西玉林州珮三家较大的武馆掌门人分别为苏华东、黄传友、蒋安。其中长胜居的继承人蒋安,他把州珮功夫带上了更大的舞台,在南宁设分馆,带着队伍去北京、河南等地表演,从而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给年轻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同时他还积极投入影视剧的表演,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保护和传承州珮功夫,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州珮功夫。当然不仅是蒋安,其他的传承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州珮功夫,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参加各种大小比赛,获得的奖金既是对自身认可,也是对州珮功夫传承的物质保障。当地政府对很多的传承人做了专访,大力宣傳,吸引一些游客去参观学习,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走出州珮功夫传承困境的思路

(一)关注传承群体的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不仅是技艺传承的核心,也是政府与大众之间的连接者,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政策、制度融入生活环境的践行者。学习州珮功夫的人有很多,但是传承人却屈指可数。因此,州珮功夫的传承,要注意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首先,适当增加传承人的数量,同时要保证传承人的数量和质量要符合体育非物质文遗产及州珮功夫传承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传承人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要求。其次,也要保障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传承人基本上都是全职从事体育文化相关事务,当其社会地位及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不符时,会导致一些传承人经济收入窘迫,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不能很好的兼顾生活与传承义务。所以,州珮政府对州珮功夫的传承人既要求质量,也要给予保护,不仅是经济上的保护,更是在传承群体的个体发展上给予帮助。提高传承群体的保护意识,提升传承能力和传承意愿。

(二)提升文化影响力

州珮功夫传承出现断层,与自身特点有一定的相关。太过复杂的套路和扎实的基本功要求,使很多人望而却步。所以,传承主体要在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基础上,提高州珮功夫对现代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实践方面进行创新,使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大的舞台,更加全民化。州珮功夫的传承人可以通过对州珮功夫的适当改编,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就传承理论而言,传承并非是静态的、固定的、毫不允许重新解读的原样对接,它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允许创新的过程。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精神并进行重组和创新,是对其更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和理论的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在现代生存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有效措施。州珮功夫传承时要结合实践和理论创新两方面,既是功夫和文化的双重传承,也是地方性知识的保护和传播。

(三)提高文化认同度与自觉性

钱穆先生说:“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这种“知识”就是对文化的认知,这种认知带来了民族文化认同。高高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路上的压路石。州珮功夫在传承的过程中,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意识,从而提高传承意愿和自觉性;加强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科研工作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革故鼎新,凸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提升州珮功夫的文化影响力。当然,文化自觉的展现应该在一定的本土性文化视域下考察,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都是在本土文化下形成的产物,广西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强调传承的重要性,使其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观念,代代传承。

(四)丰富传承与发展方式

州珮功夫的传承已经进入瓶颈期,传承没有活力,发展速度缓慢。所以要多元传承,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是融入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州珮功夫传承人一直在坚持进行,但地方性知识强调的是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州珮功夫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除了实践课程的设置,“功夫”也可以以教材的形式进入课堂,让学生深刻体会其文化内涵,做到真正有效传承。其次是体育旅游传承,政府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活动,推出与州珮功夫相关的旅游政策,建立州珮功夫的展览馆等,让群众更加直观的感受文化内核。使得人们在文化的展示中感悟其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本区域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力,从而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坚实支撑。再次是产业化传承,州珮可以围绕州珮功夫形成产业化的发展体系,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等,从而促进州珮功夫的发展。但是也要注意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以免造成文化传承和经济追求的失衡。最后是全民健身传承,把州珮功夫拓展到全民运动中,传播和锻炼可以得到双重发挥。当然,州珮功夫的传承除了需要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要寻求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得到更强有力的发展保障,才能更好的发展。

广西州珮功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理智对待州珮功夫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提高对传承人的质量要求,同时给予多方支持,以保证传承人数量。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意识,提高传承群体的保护意识,加强传承意愿。提升传统体育对文化现代化的适应能力,要在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方面的创新,使传统体育非物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更加全民化。只有多元传承,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主编.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卷[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8.

[2]李观霞,唐元超,陈军弟.城镇化视阈下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南宁市邕宁区壮族抢花炮为例[J].武术研究,2021(2).

[3]蔣东升,唐元超,李利,范佳祥.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演变路径及启示——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金锣舞的体育人类学调查 [J]. 贵州民族研究,2019(10).

[4]梁然,葛聪颖.文化自信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6).

[5]翟翠丽,周英,伍广津.“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宾阳炮龙节为个案的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

[6]李平,王辉,赵功群,等.基于传承人视角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 4).

[7]付饶. 电视纪录片《州珮功夫》创作报告[D].南宁:广西大学,2017.

[8]张靖庚,卫路兵.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科技,2020(36).

[9]王世景.桂东南州珮功夫引入到当地高校武术教学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8).

[10]李睿珂.独特视角的独特切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

[11]袁华亭.断裂与传承——“范式”视域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9( 3).

作者简介:刘馨泽(1995-),女,山西忻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功夫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功夫猪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