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哈姆雷特和眉间尺的复仇

2021-02-26 02:59朱骋霄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复仇铸剑哈姆雷特

摘  要: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和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皆以少年为父报仇为故事主线,存在着一定的异同点。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通过比较两者的复仇方式、所受文化和社会影响,认识到哈姆雷特和眉间尺有着相似的复仇过程与结局。即便故事背景存在不一致性,但两位主人公的悲剧都被文化和社会共同作用,最终为时代付出生命。

关键词:《哈姆雷特》;《铸剑》;眉间尺;复仇

作者简介:朱骋霄(2000.5-),男,浙江台州人,汉族,在读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3

1.前言

文学史上有众多不朽的作品,每一部都在等待世人的探索。《哈姆雷特》的作者为莎士比亚,它作为欧洲的四大名剧,一直受到极高评价。它主要诉说丹麦王子在外求学听闻父亲的死讯,奔丧前得知叔父继承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哈姆雷特在父亲亡魂的指认下,知道是叔父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哈姆雷特通过试探,并决心复仇。在决斗中却误杀恋人的父亲。最后的结局是他杀死了叔父,但失去了母亲、恋人以及自己的生命。

《铸剑》的作者为鲁迅,它出自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作者将曹丕的《列异传》何干宝《搜神记》进行改编,后形成《铸剑》。铸剑师干将耗费三年的时间,给楚王打造了宝剑,但他深知一个道理,“狡兔死走狗烹”。为避免自己死后,没人给自己报仇,他铸造另外一把宝剑留给妻子,打算让儿子成人后给自己报仇。他的儿子眉间尺在复仇路上遇到了一个黑衣人,再三思考之后,他决定以宝剑和头颅为诱饵,让黑衣人帮助自己斩杀楚王。

上述两个故事都存在于各自变动的时代中,融入作者本人对时代的看法以及对新时代的呼吁。即便两者在题材上不同,一个为戏剧,一个为小说。但主题却相似,即复仇、为父报仇,又同属叙事性的文学。因此笔者从下述几方面对两者展开解读:

2.复仇的原因与对象

2.1复仇的原因

哈姆雷特在外求学,却得知一个又一个噩耗:父亲死亡、母亲改嫁、叔父继位。当哈姆雷特回到熟悉的地方时,周围已经不是熟悉的人。在一个深夜,他通过父亲的亡魂得知真相,从此复仇拉开了帷幕。《哈姆雷特》是长篇的叙事性戏剧,但戏剧中的冲突,人物的形象都十分丰富。因此,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展开复仇之路仅仅是一条复仇线。此外,雷欧提斯为父报仇、挪威王子为父报仇也属于故事线。这样复杂的线索设置让这部戏剧更有张力,浓墨了悲剧色彩。

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影响,他复仇的开局并不顺利。他的犹豫让形式变得更严峻。在亡魂口中得知真相的哈姆雷特,如果说已经掌握优势。那他杀掉偷听自己与王后对话的大臣,安排刺杀国王的戏剧,无疑丢失百姓的支持和国王的无戒备的最佳复仇机会。

在《铸剑》中,眉间尺是在十六岁时,才从母親口中得知父亲被楚王所杀。那么,在复仇原因上,哈姆雷特是因为叔父杀父之仇、夺位之仇。而眉间尺有所不同,他杀死楚王不仅报杀父之仇,还帮老百姓报了仇。春秋时期,战争频繁,诸侯王开疆拓土,丝毫不顾忌百姓的死活,只为实现自己的大权在握,楚王就是这样的存在。他让干将铸剑是为了统一天下,不是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从干将铸剑后就被楚王杀死,就能看出楚王对百姓生命的漠视。眉间尺杀死楚王,这是因果的轮回,也代表着人民的反抗。眉间尺复仇楚王赢得阶段性胜利,他凭借一己之力,在这个社会,绝望的困境中积极抗争着。

2.2复仇的对象

两个主人公的复仇对象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国王。哈姆雷特向丹麦新王复仇,眉间尺向楚王复仇。由于身份的问题,主人公的复仇难度被加大。但哈姆雷特住在王宫里,复仇难度会小于眉间尺。却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导致错失复仇的最佳机会。眉间尺作为平民,刺杀眉间尺本来就有难度。又因为在楚王出巡时,刺杀以失败告终,更加增添难度。

综合时代背景来解读两者的复仇,他们的复仇对象都是王,这显然有时代意义。不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还是动荡的民国。新制度的建立、新青年的思想进步,它们所受到的最大阻力都来自“王”,也就是时代的当权者。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主人公虽然都复仇的王,但两个对象又各有差别。哈姆雷特复仇的不仅是新国王,还是自己血缘上的叔父,因此复仇时难免有些挣扎。在复仇的过程里,复仇对象又知道他的意图,他和复仇对象就有了多次博弈。复仇对象也想先下手为强,借刀杀人。主人公借着疯病揭露了叔父。综上,哈姆雷特复仇时,他是仇人的侄子,多了一层血缘关系,故而心理十分矛盾。

对眉间尺来说,他和楚王没有太多的关系,因此纠结和犹豫偏少。他在16岁才得知这个仇人,之前从未见过,楚王也不知道干将有这个孩子。综上,眉间尺在复仇时承担的是复仇的儿子和暴政里平民。

综上所述,主人公与复仇对象的关系不同,造成复仇方式、过程的不同。

3.复仇的延宕

前文里提到《哈姆雷特》拥有三条复仇线索,与其相比,《铸剑》复仇较为简单,只有一条线索。在最终,哈姆雷特和眉间尺都完成了复仇。然而在结局之前,两者的复仇过程存在异同处。

笔者先从相同之处入手:

第一,性格方面,两人性情柔弱。

鲁迅在《铸剑》的开端,就用一只老鼠形象的说明,眉间尺的懦弱与善良。“待到他(眉间尺)看着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讲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到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9]

他因为一只老鼠的死亡而感到愧疚。如此性格的人,自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复仇的任务。复仇需要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10]。一般来说,复仇需要杀手,他不会对任何人、动物等怀有慈悲之心,认定要复仇,就会一条路走下去。不管对方用何种方式求饶,都毫不留情的杀死。眉间尺的性格就说明,他不具备复仇者的品质。

哈姆雷特在故事的开端,也是善良的年轻人。但他同眉间尺不一样,眉间尺的复仇来自母亲的告知,父亲死前的托付。因此,眉间尺的复仇有一些被动。而哈姆雷特是主动认识、主动承担复仇的。他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就明白了阻碍复仇的是善良和懦弱。从他指责母亲为苟且而改嫁就能看出。故而哈姆雷特具备复仇的潜质:“铁石心肠”。甚至认为,女人代表脆弱。他为了复仇可以抛弃荣华富贵、恋人、装疯卖傻等。若说哈姆雷特有一颗坚定的复仇心,这是肯定的。但由于他和仇人有血缘关系,让他变得优柔寡断,错过刺杀良机。这种性格也是一种弱点,只不过和眉间尺有区别。

正如戏剧中所描述的:“哈姆雷特: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我若这时候把他杀了,岂不是以德报怨,送他上了天堂?那样还算是复仇吗?当他醉酒时,或荒淫无度是,才是杀掉他的最好时机,让他的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11]

第二,主人公为复仇付出生命。

在故事的结束,复仇者都为复仇牺牲了自己。但两者的死亡却不同。首先,死法是不同的。哈姆雷特是在决斗时死于剑毒;眉间尺进行了一次刺杀,但失败了。失败之后他寻求黑衣人的帮助,用自己的头颅当诱饵,赢得复仇的胜利。其次,死前所做的事情不同。哈姆雷特在死前就已经将自己的仇人诛杀,同时解决王位继承问题。这意味着哈姆雷特的杀父之仇、夺位之仇都已经报了;眉间尺在仇人死之前,就已经死亡。他的仇人死了也只是报了自己的杀父之仇,国家仍然在动荡之中,等待着救赎。最后,主人公的复仇方式不同。哈姆雷特选择直接复仇,也就是决斗。由自己完成自己的复仇之路;眉间尺的直接复仇是失败的,只能选择间接复仇。他找到黑衣人,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在黑衣人的帮助下完成复仇,斩杀楚王的头颅。因此,哈姆雷特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复仇,眉间尺借助了他人的力量。

除上述之外,哈姆雷特和眉间尺的复仇,在过程里经历了不同的延宕。这主要是由于两者接受的教育不同、身份不同。眉间尺需要靠外力来复仇,主要是由于自身存在缺点。他是遗腹子,母亲在逃亡中抚育他,生存和教育都是問题。他又要刺杀高高在上的楚王,楚王的身边又被各式各样的人保护着。复仇需要复仇者有高超的武艺、过人的心理素质以及缜密的思维。但事实上,眉间尺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他只是一个胆小的少年,没有太高的武艺也没有太深的智谋,自然没办法自己完成刺杀,他不够冷酷无情也不够残忍。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鼓起勇气进行了一次刺杀,但以失败告终。而第一次刺杀让他暴露在楚王的视野中,有刺客要来刺杀楚王的事情暴露。眉间尺的一切被楚王掌握,这时他失去所有的先机,也没有了复仇的能力,只得依靠黑衣人。

哈姆雷特和眉间尺完全不同,他是丹麦的王子,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自己的身份又是贵族。因此,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他都具备了复仇的条件。由于受过教育,让哈姆雷特有更好地素质,他能够游刃有余策划复仇并拥有智谋,装疯卖傻进行试探。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存在,即哈姆雷特的精神羁绊,他与仇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他在复仇中要面对爱情、王位、继承权、国家等等,导致他的复仇更加延宕、曲折。

综上,哈姆雷特复仇过程延宕的原因,主要是其精神上的。他的性格不够坚毅,他生活的环境较为复杂,他受到高教育的熏陶;眉间尺复仇过程延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受到教育不够,导致力量不足,再加上性格有缺失。

4.复仇的意义

4.1悲剧意义

哈姆雷特的结局是悲剧的。这是由于他自身的性格导致的,他的优柔寡断势必导致结果的悲剧。然而他性格的形成并不是只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是外在环境。社会和人性就直接摆在他的面前,丝毫没给他反应的余地。个人理想突然化作泡影,他被现实推向了复仇之路。他的悲剧不仅仅是自己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只能说,哈姆雷特成为时代的缩影。文艺复兴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英国面对着巨大的转折。人面对转变时,总是难以快速应对,会变得手忙脚乱。更何况直接撕裂开的现实,让哈姆雷特面对的是杀父之仇。他的性格、社会因素、时代因素等结合在一起,让哈姆雷特成为悲剧。同时,他的悲剧又是人文主义的悲剧。文艺复兴来推翻封建力量,但长时间存在的封建力量并不是那么好摧毁的,因此人文主义者只得自我奋斗,在荆棘遍布的道路上负重前行。也注定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注定只有自己。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但这种悲剧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哈姆雷特恰巧就是那个人文主义战士,身上闪烁着人文主义精神。

眉间尺因为复仇失去生命,自然他的结局也是悲剧的。这个悲剧同样具备意义。眉间尺的复仇是对自身命运的抗争,这一系列过程夹杂着对爱与恨的妥协。他恨老鼠,怕老鼠的噪声吵到劳累一天的母亲。但他难以表达出来,只能让这种表达以一种焦虑的形式存在。眉间尺用刻意的残酷,洗刷着自身的柔软与天真。如果说,他是对责任的承担,为母亲分忧,不如说,他是对自己不满意。他迫切地想与自身的母性划出一条分割线,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而这种成长,最终是以生命的代价书写的。

4.2社会意义

4.2.1对时代的反思

前文提到,哈姆雷特和眉间尺身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哈姆雷特》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而眉间尺处在春秋时期。

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一个新的阶级刚刚出现,他们有着更加先进的思想。但在当时时代中,他们说的话并没有分量。只得同旧势力展开斗争,想尽办法获得话语权。在这个跌宕的时代中,“人性”慢慢苏醒。之前君主制是宗教赋予的王权。人的自我觉醒,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抗争,但父权及时填补了间隙。

眉间尺所处的时代,诸侯之间的权力并没有相互制衡,他们有着不同的诸侯王。诸侯国制度各不相同,领域大小也不同。诸侯王在治理时,主观意识较强,他们对百姓生命不甚看重,春秋时期只想争霸。鲁迅先生就借着春秋时期的动荡进行再创作,用来说明他本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他们的复仇中内涵复杂的社会背景。两者都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敢于发声,即便要以生命书写战歌也在所不惜。哈姆雷特作为莎翁笔下为数不多的“复仇者”,身上集合这人文主义精神及中世纪野蛮复仇的印记。鲁迅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借助春秋笔法,暗讽社会。因此,两位作家笔下的为父报仇的复仇者,都以悲剧结尾但难盖人性的光辉。

4.2.2对命运的抗争

复仇结束的时候,两位主人公都在于命运抗争,但这种抗争却有点不尽相同。

哈姆雷特对他背负的复仇命运,并不渴望。甚至觉得自己十分“倒霉”。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自己生性善良,他更具备着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思维。他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是否选择复仇,复仇是不是我的意愿。所以,哈姆雷特对自己背负的复仇命运,有些难过何愤慨。他本来可以选择不踏上这条路,但选择这条路本身就是与命运的抗争。因为王位本来属于他,温暖的家庭本来属于他,但因为叔父全部没有了。所以他选择复仇,来抗争这种悲剧命运。

眉间尺的复仇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和情怀,他麻木却直接的选择复仇。因为他的命运从来不靠自己选择。即便他选择为父报仇受人钦佩,但不难发现,他身上烙印着“认命”。在听说父亲死亡时,复仇成为他的责任和义务。没人让他选择,他只能接受复仇。他本人也不曾思考是否为父报仇,能不能报仇。因为对他来说,他没有选择的权力。在复仇这件事上,他不具备选择权。毫不夸张地说,眉间尺就是为复仇而生的。在父系社会下,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为父报仇是必须的。眉间尺他深刻地认识这个道理,复仇他唯有接受,面對这场黑暗他没有犹豫地割下自己的头颅。

5.结论

哈姆雷特和眉间尺的复仇虽然失败了,他们为复仇牺牲了自己,但复仇的意义值得推敲。本文通过比较两者复仇的基本情况和主题,了解到他们生存时代的真实状况,他们有着相似的复仇对象、延宕的复仇过程及相同的结局。也就是说,他们是孤独的复仇者,在人生绝望中不得不对上位者进行反击。复仇前后他们的性格变了,从天真少年变为忧郁的复仇者。如果说,不存在复仇,他们的心灵一片纯净。那么复仇带给他们的是丧命,不得不沦为时代的牺牲者。同时,本文还解析了两种不同复仇形式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文化下,眉间尺选择直接复仇。基督文化下,哈姆雷特选择延宕复仇。由此说明主人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的精神,画上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丁伟.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3):103-104.

[2]黄艺红.复仇·反抗·革命——鲁迅小说《铸剑》意蕴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S1):77-84.

[3]张兵.《铸剑》的文化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04-112.

[4]路文彬.论鲁迅《铸剑》中的复仇之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12):120-129.

[5]董晔,武文君.悲剧视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比较为例[J].四川戏剧,2017(02):15-18.

[6]陈达.恋母情结——以弗洛伊德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14-116.

[7]隋清娥.《铸剑》中“剑”意象与成长主题论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4):20-23.

[8]陈达.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J].电影评介,2006(20):103-104.

[9]鲁迅.故事新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10]妥佳宁.自我复仇——《哈姆雷特》与《铸剑》[J].江苏社会科学,2007:140-142.

[1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复仇铸剑哈姆雷特
“立德树人 育警铸剑”
——广西警察学院侦查学院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欧歌赛乌克兰“复仇”俄罗斯
从铸剑到亮剑的奋斗历程
爱抚与复仇——鲁迅小说《孤独者》《奔月》《铸剑》人物形象心理探源
李娜无缘“复仇”小克
忍辱负重的铸剑师——马克斯韦尔·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