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

2021-02-27 10:23徐志频
书屋 2021年2期
关键词:楚军左宗棠曾国藩

徐志频

道光十七年(1837),魏光焘出生在邵阳隆回金潭乡。这年,二十五岁的左宗棠在株洲渌江书院担任山长。两人都不会想到,二十年后,时势、机缘将彼此促到一起。

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这些湘军元老面前,魏光燾属后生晚辈。因曾、左担当军事时均已过不惑之年,青年魏光焘有幸赶上第一代湘军的发展壮大期,肩任大梁。

湘军最早的源头,出现在宝庆府。道光二十四年(1844),湖南邵阳新宁籍举人江忠源在家乡办成楚军,以靖地方动乱。他其时没有想到,日后纵横中国十八个行省,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拯难救危自任的湘军,已经从这里开始了。第二位筹备团练以靖地方的人物是胡林翼。道光二十九年(1849),胡林翼在贵州黎平知府任上组建民兵以镇压地方匪患,赋闲乡居的左宗棠为他撰写练兵、打仗技术资料,两人知行配合,相得益彰,拉练出了日后走出贵州来支援湖南、湖北军事的贵勇。待曾国藩将罗泽南在老家组织的湘乡勇划归旗下,以湘勇之名配合湖南巡抚骆秉章以肃清湖南地方匪患,时间已到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二十一日。

江忠源率先在宝庆府举起楚军大旗,在他的表率作用之下,新宁勇中相继走出两名大将,刘长佑、刘坤一叔侄。因楚军最早,战斗力也最强,江忠源发迹最速。到咸丰四年(1854),他凭军功已升任湖北巡抚。其时,钦差大臣曾国藩以兵部侍郎虚衔、湖南帮办团练大臣实职,率湘勇在筹备宁乡靖港作战。曾国藩被授予湖北巡抚实职,已在江忠源战死之后。但一星期后,朝廷又紧急收回成命。

江忠源死后,宝庆勇从湘军主力逐渐沦落为偏师。主力湘军其时分作三股:以骆秉章、左宗棠代表的湖南绿营加地方团练兵;由曾国藩为统帅的湘勇;以胡林翼为主帅的贵勇。

左宗棠其时在湖南巡抚衙门,名义上是幕僚、事实上为军政一把手。这位以“今亮”自命的大能人,长于计算且善于结人,他依靠湖南巡抚旗下的湖南绿营加地方团练起步,经过八年的精心布局谋篇,到咸丰十年(1860)年终于破茧脱壳,独立组建楚军,归于曾国藩名下。左宗棠的楚军能够最终成型且发展久远,得益于他幕僚时期结识的两位十分重要的朋友:新宁江忠源,湘乡王珍。左氏楚军的旗号,源于朋友江忠源。在湖南巡抚衙门期间,江、左过从甚密。左宗棠钦慕江忠源其才、其品,对其军队尤其击节。待自己独立建军,左氏其军事思想、战术规划,也悉数从江忠源的实战手册中照搬或借鉴。上述史实,左宗棠在跟郭嵩焘合写的《江忠源行状》中均客观记录下来。

左氏楚军班底的首批将士,则有近半来自于王珍创建的老湘营。王珍是罗泽南学生,其人声强气壮,平昔顾盼自雄,因跟曾国藩性格、观念严重冲突,彼此水火不容。但王珍却独对左宗棠言听计从、死心塌地。左宗棠搭建楚军班底时,王珍去世已三年多。左氏不但将王珍老湘营二千余兵全归于旗下,亲自节制指挥,还将他的两位兄长王开琳、王开化一并邀请加盟,总办营务。左宗棠如此看重王珍,因为老湘营论作战能力,在湘军五大势力中居首。事实为例,咸丰六年,王珍亲率一千余老湘营征战江西,一年半内,消灭太平军四万余人。因战果空前,时人叹为奇迹。太平军从此皆畏称之“王老虎”,望老湘营旗号便作鸟兽星散。

因为有江忠源、王珍二人,左宗棠八年幕僚,一天也没有耽误。他跟江、王早年的这些交往人情,跟魏光焘日后加盟楚军备加重用,冥冥之中确定下了某些关联。

魏光焘参加湘军的初心,为了改变生存困境。

他出生所在地邵阳隆回县金潭乡,地理上属于“衡邵干旱走廊”。因为五岭阻隔云气,隆回少有降雨,这里十年九旱,勤劳也不能致富,跟徽州环境相似。魏光焘有兄弟六人。因赖以生存的土地贫瘠,加之少年丧父,家境更加贫寒,早年他要靠上山砍柴、下河淘金才能自养。也因此,正史中找不到他私塾求学的记载。

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在江西前线的一个偶然想法,改写了魏光焘的人生轨迹。为打下江西吉安,曾国藩去信九弟曾国荃筹建吉字营。恰好,魏光焘有一堂兄魏瀛,在江西吉安府天华山曾国荃幕府内参赞军务。十九岁的魏光焘奉母命弃工从戎,徒步跋涉一千余里,风尘仆仆赶赴曾国荃军营。

背井离乡参军之前,魏光焘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厨工,每天买菜、洗菜,端菜、分菜,后来还掌过一段时间的勺。厨工不学菜谱改学兵法,颇有点效汉初陈平故事味道。这本是一个特殊工种,三代时期的宰相,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分菜。能够分均,皆大欢喜,便能德服群伦。

曾国荃吉字营其时新立,急需募才。见魏光焘徒步千里投效,既佩服他的勇毅跟胆识,亦不乏感动之情。因魏光焘有过厨工简历,加之人品质朴,老九当即委派他管理钱粮、军装事务。三年后,曾国荃攻破江西吉安府城,魏光焘因后勤保障之功,一并得到保举,以从九品选用。

也就在此时,魏光焘告别了湘勇吉字营,改投奔刘长佑所在的广西蒋益澧部。

改换门庭的原因,不见于史。推想之下,曾国藩所部湘勇,原本全由湘乡一地的宗亲故旧组成,来自宝庆府的魏光焘既无血缘、宗族纽带,又存在地缘差异,在宗族化管理的军事团队里,身心难以完全融入。刘长佑毕竟跟他是宝庆府同乡。晚清湖南人内部畛域陈见仍深,一般细化到以县域为界。此外,以文化学历、天赋性格来分群别类者也经常可见。如湘乡人蒋益澧跟同乡杨昌浚、宁乡人刘典,因学历过低,性格过于偏激,同属于曾国藩舍弃的人才。

曾国藩用人首重学历,次重地域,再重拙诚,最后还要看忠诚度。左宗棠则反其道而行,不但起用大批学历偏低者为将,而且打破府、县地域人才界限,搞“五湖四海”;左氏选拔将士也勿须拙诚,而格外看重朴强;对部将管束不以理学忠诚为旨,而以法家部勒,不重对统帅个人的效忠跟服从。

魏光焘投奔的蒋益澧,其人如汉初韩信,才干超拔,却游侠风格,任侠使气。曾国藩顾忌而不敢用,蒋益澧只好作为湘军机动部队,在各大势力中间充当填漏补缺的游击队,数年内带兵游荡,随意依附。左宗棠建楚军后,蒋益澧被一眼看中。咸丰十一年(1861),左宗棠趁楚军在江西节节胜利的情势之下,以出兵攻打浙江军士不足为由,向朝廷申请将蒋益澧部八千游荡在广西的偏师归于楚军,获得批准。其时,魏光焘正在蒋益澧部湘勇营中管理营中军装支应。三年来,职务、地位并无多少长进。这是一段吴下阿蒙抓紧补学文化的阶段。魏光焘聪明好学,文墨日见长进,文牍沟通渐次顺畅无碍。因其人质朴,好学善谋,娴于调配,蒋益澧遇有军事方面的困惑,开始征询魏光焘意见。其后,蒋益澧正式委任魏光焘办理全军营务,兼管督兵和太平军作战。

这些为魏光焘其后得到左宗棠的器重,打实了基础。

同治六年(1867),是左宗棠从征战东南到转战大西北的转折之年,也是魏光焘个人职务、地位开始升迁加速的拐点之年。

左宗棠重用魏光焘的标志,是将他从蒋益澧所部调离,转入楚軍王牌部队老湘营。

果然,随蒋益澧部加盟楚军后,魏光焘不负众望。以同治四年(1865)十月二十八日一战为例,其时,左宗棠奉命入闽督战,魏光焘由宁波乘轮船赴福州,与将领高连陞配合攻打太平军。因太平军兵力众多,魏光焘被层层围困。情急之下,他“冲马突围而出,敌军跟追至山埠,相隔丈许,前山阻,岩高数十丈,马忽腾空跃下,敌惊愕不敢穷亿,合队而返”。

之后,魏光焘约会楚、皖军合力围攻,切断太平军饷道,一举歼灭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收复了长泰县城和漳州府城。左宗棠闻讯,倍感欣慰,当即向朝廷保奏,魏光焘以道员留闽浙,遇缺即补。

其后,魏光焘跟随左宗棠,军事才干与后勤才能尽情展现出来。这从左宗棠三次成功保举的时间间隔可以看出来:

同治十年(1871)三月,三十四岁的魏光焘出任甘肃平庆泾固道;光绪六年(1880)九月,四十三岁魏光焘接署甘肃按察使一职;一年后,补授甘肃布政使之职。

光绪十年(1884),新疆改设行省。经左宗棠鼎力保举,老湘营统领刘锦棠出任首任巡抚,魏光焘担任首任新疆布政使。四十七岁的魏光焘,成为有清以来首位非科举选拔而做上从二品高官者。

因为文化基础先天欠缺,在清朝崇文抑武的时代观念里,魏光焘对文才之士颇为敬重。光绪元年(1875)六月十九日,左宗棠出兵新疆不到两月,魏光焘便作为魏源家族的代表,邀请左宗棠为再版《海国图志》作序。在序文中,左宗棠自道邀约经过与出版缘由:“邵阳魏子默深《海国图志》六十卷,成于道光二十二年,续增四十卷成于咸丰二年,通为一百卷。越二十有三年,光绪纪元,其族孙甘肃平庆泾固道光焘惧孤本久而失传,督匠重写开雕,乞余叙之。”

左宗棠是一位看重办事能力的实干家,魏光焘出身底层,知民间疾苦,办理实事分毫不让于人。在新疆布政使任内,魏光焘修城建衙,设郡县,建官制,举军政,定饷章;整顿邮政,兴办学校;开矿、屯田、畜牧、堪国界,开辟罗布淖尔千余里地方,成绩卓然。是年十二月十日,朝廷因他治疆之功,赏加头品顶戴。

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刘锦棠回湘乡丁忧,魏光焘奉旨护理新疆巡抚。这是他晋升封疆大吏的开端。

左宗棠身后,魏光焘作为楚军元老,先后担任过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光绪十八年(1892),他回到邵阳原籍丁母忧。两年后,朝廷突然下旨,令他接手一件军事。

光绪二十年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年过六十岁的湘军统帅、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被朝廷下旨授为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内外防堵各军,督师作战。作为左宗棠旧部的魏光焘、曾国荃旧部的陈湜、湘勇悍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均奉命援助辽东。朝廷特旨召魏光焘出关助战。

中、日海战结束,日军抢先登陆,陆战迅速展开。

其时,魏光焘与湘军各部陆续抵辽河下游的田庄台,筹划第三次反攻海城之战,而牛庄是清军后方要地。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初七日,日军集中二万精锐,分两路进击牛庄。

魏光焘亲率武威军在街口抢筑一尺厚的土墙等掩体,安排左、右、中三营防守西北面;前、后两营防守东北面;自率大营炮队、马队及卫队防守中路。此时,日军步骑炮工兵兵力达一万二千人,火炮五十九门。魏光焘加上后来增援的李光久部,才共计十二营五千余人,火炮不足十门。

魏光焘率大营炮队、卫队御北路日军。战斗打响,初战毙伤日军百余人。很快,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左营总兵余福章阵亡,右营提督沈宝堂两臂被打折,帮带参将陈胜友战死。魏光焘亲率卫队同日寇血战,大营总兵肖有元中炮伤重,卫队伤亡过半。下午,李光久率部赶来支援,局势稍缓。到晚十时,魏光焘、李光久子弹俱尽,魏光焘往来督战,三易坐骑。直至深夜,始由西面突围,向田台庄突围而出。

据目击者称,日军占领牛庄后,“执剑挨户搜查,杀人无算”,“路旁伏尸相枕”,许多民房门前,“尸积成山,尸山之间流出几条浑浊的血河”,“走进门里院内也堆满了尸体”。

湘军牛庄战败传到国内,谭嗣同刺激最深。他甚至发出“甲午的战败,实是我们湖南人害国家的”这种偏激愤慨之言。谭嗣同预感到日军将对中国人实行大屠杀,为了保全中国人的“黄种之苗”,谭嗣同发起成立“南学会”。

牛庄战役壮烈惨败,也是出于朝廷的预设。因为中、日海战失败后,还没等陆战结果,慈禧太后已经下旨派李鸿章前往日本和谈。

回望左宗棠于光绪六年(1880)统帅楚军驻军哈密,在凤凰台部署二万部队控制伊犁,令俄罗斯不战而屈;在光绪十年(1884)督办台湾军务时,左氏不但将占领台湾的二千多法军全部打败赶跑,而且部将冯子材率恪靖定边军在中越边境取得凉山、镇南关大捷。楚军之前在外战中还没有过失败的纪录,孰料在左宗棠去世后九年破例了。

客观地看,刘坤一统帅军队战略固然不及左宗棠,魏光焘指挥军事战术也不及刘锦棠,但这些都不是湘军惨败的主因。在慈禧昏聩当国、李鸿章退让迎合已经导致海战一败涂地的大前提下,中、日牛庄陆战不过应景,换谁也无力改变大局。

战事结束后,清廷表彰魏光焘“孤军苦战,不计胜败”,命他接统关外军务。

至此总结湘军历史,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江忠源办楚军、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胡林翼肇湘军之始,到曾国藩于咸丰二年(1852)集湘军势力之大成,历十二年岁月而平定太平天国,为第一波高峰;到左宗棠统帅湘军各部精锐组成西征军成功收复新疆,首次将湘军事业推上了史无前例的巅峰高度;及光绪二十年(1894)湘军元老刘坤一统帅湘军余部对日陆战,楚军旧将魏光焘遭遇牛庄惨败,五十年时间,湘军经历从朝霞喷薄堕入落阳残辉。

五十年湘军史,由邵阳人负责开篇序言,亦题下落笔尾声。从这里走出过三位总督(刘长佑、刘坤一、魏光焘),一位巡抚(江忠源),可以看出,邵阳人贯穿了湘军全程,起着砥柱中流的作用。

放进湖南甚至全国去看,邵阳人可能称得上是最具血性、最为忠诚的一地之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魏光焘因率兵勤王之功,晋升陕甘总督,随即又调任云贵总督,三年后又移督两江,权势一时间达到顶峰。

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魏光焘调补闽浙总督。次年春,自愿卸印回籍,在邵阳城内考棚街筑“亦吾庐”,同时,他在东郊佘湖山下修筑“湖山别墅”,自号“湖山老人”,作为休憩养老之地。

宣统二年(1910)四月,清廷打算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举借外债,条件是出卖粤汉、川汉两条干线路权。消息传到国内,民众掀起“拒债商办”的保路运动。八月初五日,湖南省推代表曾继晖等持咨议局正、副议长各界人士三十余人函件来到邵阳,请魏光焘“前往代表舆情,以救危险”。魏光焘应邀赶赴长沙,专折上奏:“现在湘路公司兴工集款既有成交可稽,是仰遵先朝遗训,不借外债,实为名正言顺”,而借债卖路,“甚非所以保元气而固民心”。外债输入,将“使湘省亿兆人生命财产均无保存”,“民虽至愚,何能甘心?方今预备立宪,首务听从民便,君不从其便而又拂之,其未可也”。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朝廷紧急任命魏光焘为湖广总督前去镇压,魏光焘坚辞不任。五年后的1916年3月,魏光焘病逝于湖山别墅,享年七十九岁。

猜你喜欢
楚军左宗棠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庸国的灭亡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