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护理进展

2021-02-28 04:55冯金桃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8期
关键词: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

冯金桃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当心肌损伤后可导致心室结构、功能损伤,从而诱发心脏射血功能及心室充盈功能损伤,心脏在泵血时无法满足机体组织及器官的需要,或在提高充盈压后心脏泵血才可达到机体要求,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体液潴留等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及机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人,因此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逐渐上涨,同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也逐渐受到了临床重视。通过有效的运动康复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残疾率,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心功能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现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护理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应用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老年患者;运动康复;心血管系统;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8--01

慢性心力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因此随着近几年来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不断上升,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造成危害。慢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及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患者,当患者心肌损伤后可造成心室结构或功能受损,因此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出现障碍,使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体液潴留等症状[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近几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有2.9亿,其中10%为慢性心力衰竭。因此慢性心肌衰竭患者的康复受到了临床重视,部分学者认为运动康复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运动耐心,改善心功能具有一定作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3],运动康复可使患者病死率降低42%,再入院率降低19%。本文现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护理进展进行分析,综述内容如下。

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动能力评估方式

1.1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患者运动耐力、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预测高危患者疾病发展,是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时,患者需穿运动服及运动鞋,坐在静止的运动车上骑行或在踏车上行走,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吸一口气,临床通过对各项参数进行分析,观察心脏、肺脏于循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储备能力,从而进行诊断[4]。

1.2 6min步行试验

6min步行试验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常见的一种评估方式,通过患者在6min内的步行距离来评估运动能力,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评估方式,可以科学地测试患者病情与运动最大耗氧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分析患者心功能情况,适用于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不适用于近1个月内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及静息心率>120次/min,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患者[5]。

1.3 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

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是瑞典心理学家发明的一种评估量表,让患者凭借运动时的心跳、呼吸、排汗、肌肉疲劳等方面感觉对运动强度进行评估,根据劳累等级对患者靶心率进行分析。评分范围为6~20分,随着分值增长,患者劳累等级越高,靶心率的计算公式为评分×10=每分钟心率[6]。

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内容

2.1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患者最大耗氧量,改善心肺功能,主要通过步行、游泳、划船、自行车、登山、跳绳、爬楼梯等方式进行锻炼,起到提高患者躯体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7],通过进行耐力训练可扩大患者动脉管径、从而在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最大摄氧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学者针对耐力训练进行研究[8],结果显示,定期进行耐力训练可使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15%~25%,表明耐力训练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进行耐力训练最常见的方式为步行,每天运动时间在30~60min之间,运动前热身10~15min,运动后放松5~10min,每周大约运动3~5次。

2.2 抗阻训练

抗阻训练是一种身体通过对抗阻力来达到增加肌肉及力量目的的一种训练方法,主要通过举重、沙袋、哑铃等器械进行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机体训练并建立理想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耐力。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通过辅助弹力带、较轻的重物手持及各种类型的训练器械重量训练,通过屈腿练习、举重练习、腿部推举等方式来进行锻炼。临床学者将减重支持训练仪应用至患者抗阻训练中[9],主要由门架式气动减重装置及慢速医用运动平板组成,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耐受及机体实际情况调整重量及速度,初次重量以患者体质量的5%~30%为宜,速度为0.2~0.5m/s为宜,每日训练1次,每次30min,结果表明饥饿有效改善患者骨质量及肌肉力量,减少肌肉萎缩,提高运动耐力。同时临床学者将耐力训练联合抗阻训练应用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10],发现在扩大动脉管径的同时还可减少动脉管壁厚度,联合应用可更快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及各方面功能,且效果良好。

2.3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主要目的为帮助患者提高伸展能力、增加身体弹性,从而有效提高关节活动幅度及身体可以运动幅度,对患者机体关节肌腱、皮肤、韧带及肌肉等组织进行锻炼,使其能够共同合作完成机体各项运动,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目前临床在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柔韧性训练时多选择瑜伽,可有效提高患者柔韧性,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多方面功能[11]。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12],经过长期、持续的瑜伽练习后,患者皮肤、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提高,同时针对患者血脂指标水平、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改变。同时还可给予患者牵拉练习,在促进机体柔韧性增加的同时改善肌肉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因此将牵拉练习与其他运动康复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机体的运动效率,改善患者相关症状,改善心脏肺部功能。

3.小结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可对患者日常生活及机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改善心功能,临床需给予相关康复措施。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心功能康复手段,通过耐力训练、抗阻训练及柔韧性训练等训练方式帮助患者改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力及运动耐力,改善机体多方面系统功能。目前由于国内应用运动康复的起步较晚,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仍缺乏大量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但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中具有良好前景,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可不断完善、优化,为患者提供科学、专业的运动康复。

参考文献:

[1]邬海燕.基于心功能分级的阶梯式运动康复训练处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9):1348-1350.

[2]丁懿,郭琛琛,孙敬龙,等.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液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觀察[J].康复学报,2021,31(1):24-29.

[3]胡小红,楼娟,林媛珍,等.抗阻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20,49(3):383-386.

[4]李颖,陈铎.心肺运动测试指导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生命质量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56-57.

[5]何飞,周新浪,陈达开,等.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1):58-60.

[6]黄兆琦,黄淑玲,袁慧萍,等.个性化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0):4892-4895.

[7]栾春红,杨新利,栾丽萍,等.心肺运动测试指导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生命质量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5):470-472.

[8]房春晓,宋长平,崔逍,等.运动康复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2):230-233.

[9]陈丽萍,钟国荣,吴少琼,等.以代谢当量为考量依据的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及生活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1):3995-3998.

[10]谢玉明.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分级运动康复结合认知功能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1):43-45.

[11]冼海,苏彩娟,吴春艳,等.BORG分级指导心脏康复运动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4):60-62.

[12]陈姝锦,闫海艳.自我效能干预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8):3411-3415.

猜你喜欢
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推拿与运动康复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