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像学视角分析刘松年《罗汉图》

2021-03-01 12:52马露奕陈昊天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7期
关键词:图像学艺术特色

马露奕 陈昊天

摘 要:20世纪中叶,潘诺夫斯基提出图像学的三个层次,将艺术作品理解从单纯的视觉阐述转为对作品本质的探析,成为艺术史上研究艺术作品的重要转折点。文章主要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出发,以三个层面作为基点对《罗汉图》自然意义、文本意义和内在意义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及作者艺术风格,研究其对后世的影响与艺术价值,挖掘其蕴含的深层意义,从而推动中国画艺术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罗汉图;艺术特色;刘松年;图像学;

一、《罗汉图》图像描述及背景

宋代美术在前朝基础上有了巨大发展,而南宋四家在南宋绘画史中占重要地位,而刘松年在后世画评中更被人认为是南宋四大家之首,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此画为南宋四家之一刘松年的晚年作品。

《罗汉图》三轴皆作于1207年,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虽外患严重,但统治者对于佛教仍然重视,禅宗盛行,因此刘松年作为宫廷画家,在此时代背景下绘制《罗汉图》。《猿猴献果图》画左侧有弘历所题画跋,三轴经鉴藏印“秘殿珠林”、“皇姊图书”及“内府之宝”可知,该画经元代大长公主、清内府等收藏。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二 《罗汉图》的图像学意义

(一)自然意义

《罗汉图》有三轴,尺幅接近,画面比例接近,风格统一,《猿猴献果图》为罗汉图其中之一轴。画中绘制的是猿猴将果献给罗汉的画面。树上挂着两只富有灵性、动态夸张的小猴,画面中上部分的猴正在往下看,似被罗汉吸引;画面中偏右侧的猴子正在摘下果子献给罗汉。树荫下占画面大部分的人物即为罗汉,高鼻浓眉,头骨中央与眼骨突出的细节显出罗汉的非汉人样貌。依靠树干,衣着袈裟,偏袒右肩,耳佩金色大耳环,足踏红色芒鞋,背后是光环。神情专注,眉目紧蹙,全神贯注盯着画面一点,作思考状,动作与眼神聚焦体现出宗教的传道含义。右侧童僧面容稚嫩秀气,显天真从容之态。衣着袈裟,抬头仰望,嘴角微微上扬,双手接猿猴扔下的果子。右下角两只小鹿昂首朝上望,呈温顺灵巧之态。与《猿猴鲜果图》相比,《屏风罗汉图》中屏风内山水的刻画更为细致。

(二)文本意义

在南宋大环境下要求画师对自我风格的熟练掌握,在艺术风格方面,刘松年的风格自李唐一脉相承,却没有发展李唐后期简率、奔放的作画风格,而使用细腻滋润的线条,其继承了前朝的绘画风格,追求极致,不厌工细的风格在南宋四大家中最为细致清润。[1]正如他在《四景山水图》中人物衬托出景色的氛围,在《罗汉图》中也达到了人与景色相契合的和谐状态。在艺术特色方面,《罗汉图》中的线条、造型、色彩艺术语言也具有极高的交融性。[2]

1.构图空间

早在晚唐就出现了罗汉与山石共画面的画,将宗教题材与山水庭院结合,是北宋后期画家多参与宗教图像绘制的成果。

《罗汉图》三轴构图均强调中轴线,画面整体饱满丰富,人物主尊分明,空间取景较小,藉由罗汉不同动作展现佛家“三施”教义。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来看,其实对于人物画构图,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相比于《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的长卷式构图,人物画发展到南宋时期,由于罗汉图开始流行,于是摆脱之前以人物画故事情节为核心展开的绘画形式,进而开始采用立轴的形式。

其次,古人的画大部分将背景高度概括甚至不画,例如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但以刘松年为代表的罗汉画家均较重视画面安排,且刘松年现存大部分人物画采取满构图,利用虚实手法,画面丰富而不琐碎。在《屏风罗汉图》中,画家有意绘制了屏风的斜向空间,利用对角线结构加强画面表现力[3],除了表现主体的个人区域外,也更能展现画中人物尊卑。《猿猴獻果图》中,枯树弯曲态势引导画面曲线构图,使画面动静相衬,罗汉的淡定从容之静与小僧的稚气好动相衬;坚韧骨干的树枝与灵巧的猿猴相衬。画面主次分明,将右侧童僧画得较为矮小,从而突出罗汉的主体位置。其次,构图疏密有序,画面居中靠右的前景构图较为疏而松,而背景中石与枯树、树叶较为密集。人物与场景交融。远景与前景均较完整,通过罗汉倚靠古树、猿猴挂在树上与僧人互动形成场景与人物的交互。

2.线条造型

《罗汉图》注重人物生动性塑造,整体人物造型准确,在罗汉形象上跨越了前朝宗教人物形象的局限,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创新。禅宗画中形象由庄严肃穆到生动世俗的转变,这与佛教在中国的演变密切关联。佛教传入后便产生禅宗画,受到南宋统治阶级的转变与享乐主义观念的影响,题材从对罗汉的神性的膜拜转向对自然清闲的生活状态的赞颂,顺应了民众需求,减少对罗汉史料生平的考证,禅宗画逐步走向世俗化,因此宋代罗汉像逐渐贴近生活,而刘松年在三轴中对人物的外在与内在的刻画凸显心理层面在禅宗中的重要性。此外,画中凤凰图样与下摆中的纹样等画面元素显示了画家与宫廷的紧密联系,这也与禅宗在当时发展昌盛有关。因此,刘松年所塑造的鲜活罗汉形象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受到理学思潮影响,刘松年塑造人物使用线条较为理性精致,宁方毋圆。罗汉袈裟身上的花纹十分精美细致,即使是背景也无错乱随意之线,山水树石尤其老树干画出树纹阴阳凹凸,树干虽各有朝向,却整体统一。沿袭李唐对山水的处理方式,画家在浅层的空间内表现不同的景物。在《猿猴献果图》中,虽然背景植物无虚实刻画,但三种不同树木在同一空间内错落有致,树叶看似杂乱无章却富有条理。

刘松年所作工笔人物线条尤具概括性,例如在《天女献花图》中,将天女衣裙的褶皱用几根象征性线条进行概括,达到飘逸真实的效果。除此之外,画家使用不同的线条凸显物体不同质感,通过对轻重的把控和独特的用笔手法描绘了复杂统一的画面。用线疏密安排合理得当,富有节奏感。人物用铁线描勾勒,罗汉的眉毛与胡子整体为密,但线条根根分明;脸部皱纹、手部与肌肤线条均按照人体结构与肌肉走向,勾勒出体积感。画家用传神的线条勾勒出惟妙惟肖的表情,凸显人物年龄与气质。罗汉双目上方与下方的皱纹平行,恰好突出其沉稳的目光,短促有力的线条表现浓密刚硬的眉毛,与沉思状的罗汉相比,右侧童僧的眉毛与毛发较少,线条力度较浅且流畅,面部较为平整,勾勒出轻盈之感,将秀气与稚嫩刻画淋漓细致,与老者气质的鲜明对比更增添了作品趣味。

三 结语

作为宗教画,刘松年在原有的罗汉造型上凭借独特的技法进行造型的突破,对罗汉造型的描绘影响深远,为后世留下参考。刘松年的山水画对马远夏圭等都有一定影响,对于画面的叙事性描绘、人物刻画与山水结合的创作手法值得后代研究学习。

文章运用图像研究法对《罗汉图》艺术语言进行探析,进一步了解刘松年对艺术语言及绘画技巧的卓越性,从而分析刘松年的创作思考过程与审美理念。作为南宋画院名家,刘松年在《罗汉图》中描绘了罗汉僧人在现实生活的场景,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将自身擅长的山水、人物技法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五代时期山水与人物画有机融合进行叙事的特点[5],为后世确立了典范,美学价值高,对研究罗汉形象、宗教画以及宋代中国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毕李李. 南宋山水画四大家研究[D].暨南大学,2008.

[2] 李芳.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工笔人物画艺术[J].兰台世界,2015(18):110-111.

[3] 徐从先.神通与自在——刘松年的三件“罗汉图”赏析[J].荣宝斋,2012(07):228-233.

[4] 转引自宗宏岗:《谈宋代画学中的理学观念》,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年,第37 页。

[5] 林晋生. 罗汉图像的风格及流变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猜你喜欢
图像学艺术特色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