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康店砖厂唐墓出土器物简介

2021-03-01 10:35刘小梅
关键词:封二台座铁锈

刘小梅

1986 年7 月,巩义康店砖厂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编号M1),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闻讯后前去查看并收缴了文物。 由于墓葬被毁,形制已无从知晓,现将这批颇具特色的文物介绍于下。

一、出土器物

M1 共出土24 件陶器,根据使用功用,可分为神器类、侍俑类、家用类、器皿类四种器物。

1.神器类器物。 仅有镇墓兽。

镇墓兽 1 件。标本M1:1,兽首,头顶双枝角残断,枝角间有宝珠,额顶低平,大眼,高鼻,大嘴,露出牙与舌,颈鬣呈弯板状,肩生半月状翼,前肢斜立,蹄足,后肢蹲于底板上,尾上缠右腰间。 周身大部涂橘红彩,胸部残留黑色云纹,腹、蹄涂有粉红色条纹,前肢涂黑色条纹,枝角与翼的根部施酱釉。残高40 厘米。 (图1)

2.侍俑类器物。主要有牵马俑、幞头俑、侏儒俑、伏听俑、低髻俑、马等。

牵马俑 1 件。 标本M1:2,头戴幞头,方脸,深目高鼻,嘴微张,满含笑意,身穿铁锈红翻领窄袖袍,腰系巾,左胯后部系一方形鞶囊,下着裤、靴,左手置于腰侧,右手握拳上举,做握缰状立于长方形底板上,眼视左上方。 高33 厘米。 (图2)

幞头俑 1 件。标本M1:3,头戴黑色幞头,圆方脸,柳眉,杏眼,胆鼻,抿嘴,身穿橘红色团领窄袖袍,腰束黑带,下着裤,黑靴,拱手立于底板上。 高25.5 厘米。 (图3)

侏儒俑 1 件。标本M1:4,头戴黑色幞头,面部涂红彩,墨绘出粗眉、小眼、八字须以及下巴上数根短须,身着白色团领窄袖袍,腰束黑带,下着裤、黑靴,低首腆腹,短臂置于体侧,立于地。高10.4 厘米。(图4)

伏听俑 1 件。标本M1:5,头戴幞头,身穿铁锈红团领窄袖袍,腰束带,抄手屈腿,头伏于臂间,匍匐于地。 长12.8 厘米,高3.3 厘米。 (图5)

图1 镇墓兽(M1:1)

图2 牵马俑(M1:2)

图3 幞头俑(M1:3)

低髻俑 3 件,一模所出。头梳低髻,圆胖脸,眯眼,秀鼻,小嘴,身穿交领窄袖襦,外罩半袖,肩披长帛,下束曳地长裙,足尖微露,拱手立于地。 标本M1:6,帛为铁锈红色,襦、半袖、裙均为白色。 高27厘米。(图6)标本M1:7,帛为铁锈红色,襦、半袖、裙亦为白色。高27 厘米。(图7)标本M1:8,脱模不整。帛为粉红色,襦、半袖为白色,裙为铁锈红色。 高27厘米。 (图8)

马 1 件。 标本M1:9,微勾首,小耳,张嘴,剪鬣,颈部有凹槽,肩部抬起,臀后挫,束尾残,尾下一尻孔,四足立于长方形底板上。 长54 厘米,高50 厘米。 (封二-1)

3.家用类器物。主要有羊、猪、狗、鸡、鸭、灶、井、磨、碓等。

羊 1 件。 标本M1:10,昂首,弯角,嘴微张,小眼,无耳,臀部拱起,垂尾,四肢蜷曲于底板上。 眼、颈、腿、腹多处涂黑彩。 长11 厘米,高7.5 厘米。 (封二-2)

猪 1 件。 标本M1:11,长嘴,小眼,尖耳,鬃毛齐整,背、尾漂亮, 小尾甩于左臀, 四肢曲卧于地。 肩、背墨绘鬃毛多不显。 长13厘米,高6 厘米。 (封二-3)

狗 1 件。 标本M1:12,蹲姿。 昂首前视,尖嘴,搭耳,拱背,前肢直立,后肢蹲于底板上,无尾。 身上涂有黑斑,脖子戴项圈,腹部裁空。高12 厘米。(封二-4)

公鸡 2 件。 标本M1:13,高冠,尖喙,小眼,长尾下垂,昂首挺胸立于地。 周身涂铁锈红与黑色条状彩斑。 长9.5 厘米,高10 厘米。 (封二-5)标本M1:14,体形、饰彩同前。 长10 厘米,高9.5 厘米。 (封二-6)

鸭 1 件。标本M1:15,幼鸭。昂首向后,扁嘴朝天,脖子较短,肥身,身上刻画有翅的膀部与羽部,短尾,柱足。后脑与尾涂黑彩。长8 厘米,高7 厘米。(封二-7)

图4 侏儒俑(M1:4)

图5 伏听俑(M1:5)

图6 低髻俑(M1:6)

图7 低髻俑(M1:7)

图8 低髻俑(M1:8)

灶 1 件。 标本M1:16,分体制作,然后黏合在一起。正面设方形灶门,上有山形挡烟墙(顶残断),灶门上方墨绘黑彩以示火焰,灶面平整,左后方有长方形凸榫,以示烟囱。 长7 厘米,宽6.5 厘米,高5厘米。 (封二-8)

井 1 件。标本M1:17,梯形台体。井口置井框,上有四个圆形铆钉。 四角与铆钉涂铁锈红彩。 底边长7 厘米,高4 厘米。 (封二-9)

磨 2 件。 标本M1:18,仅有磨的上扇与台座,上扇饰有齿状凸棱。 磨扇中部有两个磨眼,以示进粮处。 磨扇涂铁锈红彩。 直径7 厘米,底径8 厘米,高3.5 厘米。(封二-10)标本M1:19,形制同前,但磨扇与台座没有界限。 磨扇涂铁锈红彩,磨扇边缘及侧面涂黄彩。 直径6.3 厘米,底径7.5 厘米,高4 厘米。 (封二-11)

碓 2 件。 标本M1:20,圆角长方形,底板与碓柄连在一起,支架位于中部,碓杵顶端出露。 长9.5厘米,宽2.5 厘米,高1 厘米。 (图9)标本M1:21,仅余碓柄。 杵端圆形,顶面呈洼坑状,尾端长方形,支架处有穿孔,用以穿轴。 长18.5 厘米,宽3.5 厘米,高1.5 厘米。 (图10)

4.器皿类器物。 仅有茶具1 套。 魌头属于特殊用具,也归入此类。

三彩茶具 1 套。标本M1:22,由盘和盘内5 个小盅组成。 盘,直口,圆唇,浅鼓腹,平底,假圈足略内凹。 内、外腹壁间施绿、黄、白三釉,垂釉现象明显。盅,侈口,卷沿,圆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平底。 皆露胎。盘口径23 厘米,足径11 厘米,高4 厘米。盅口径5~5.9 厘米,足径2.3~2.9 厘米,高3~4 厘米。 (图11)

魌头 2 件。标本M1:23,圆形。周缘扁平,额头两角向上向后弯曲, 中部长出小角, 横眉短粗,凸眼,鼻头较高,龇牙咧嘴,露出獠齿与4 对门齿,无耳。 上、下、左、右各有一孔。 角根残余红彩。 通高32.5 厘米,宽22.3 厘米,厚7.5 厘米。 (图12)标本M1:24,角残,形制同前。上缘用细墨线绘出黑发,眼眶、嘴周涂红彩。残存三孔。高23 厘米,宽23 厘米,厚7.5 厘米。 (图13)

二、结语

1.墓葬年代。 M1 出土器物有唐墓常见的四大组合,但除侍俑类、家用类器物较为齐全外,神器类缺乏人首镇墓兽、文官俑、武士俑,器皿类缺乏常见的罐、钵、碗等,这给墓葬断代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只能从兽首镇墓兽和男女侍俑等入手来判断墓葬年代。

M1 兽首镇墓兽的时代特征表现在它的双角、双翼以及底板上。此件镇兽墓的双翼呈半月状,不分齿,前后肢均为蹄足,蹲于底板上。 巩洛地区公元664—675 年间(参考公元664 年偃师柳凯墓[1]、公元676 年郑州丁彻墓[2])出土蹲于台座之上镇墓兽的唐墓只有公元670 年的洛阳张文俱墓[3],此墓出土的人首镇墓兽无底座,双翼呈三齿状。兽首镇墓兽双翼呈半月状,蹄足,蹲于圆形台座上,脊背有戟饰。这种镇墓兽可能仿自西安地区(西安地区镇墓兽台座出现稍早,在公元664 年郑仁泰墓[4]即已见到),与康店M1 兽首镇墓兽完全不同,故基本可以认定当前的考古资料,凡镇墓兽是蹄足、蹲于底板之上、 双翼又呈半月状的, 年代都在公元664—675 年之间。 M1 出土的拱手幞头俑、侏儒俑、低髻俑、蹲姿狗、鸡、鸭和巩义耐火材料厂M36[5]出土的同类器几乎完全相同,而M36 两件镇墓兽均为半月状翼,蹄足,蹲于低台座上,年代应该在公元676 年以后, 我们推测康店M1 的年代接近公元676 年。

图9 碓(M1:20)

图10 碓(M1:21)

图11 三彩茶具(M1:22)

2.器物风格。 M1 出土器物除侏儒俑外,其他器物都雕模工整,匠心独运,体现了大唐上升时期工匠的认真精神。如镇墓兽肢强体健,口齿清晰;牵马俑身形高大,精神焕发;幞头俑衣帽整洁,神情肃穆;伏听俑五体投地,姿态万千;低髻俑雍容华贵,凛然难犯;马体毛光滑,身形飘逸;羊、猪、狗、鸡、鸭体形俊美,神态安详;灶、磨、井、碓造型干净利落,极尽周整之工。 总的来说,这批器物从体量来看可分三个档次,镇墓兽、马高在45 厘米上下,人俑高在30 厘米上下,家用类在10 厘米上下。 体量虽然不同,但都根据自身特点,注重细节雕琢,紧凑不拖沓是其特点。

M1 还出土有一套三彩茶具值得注意, 从腹壁所施绿、黄、白三釉来看,施釉技术非常娴熟,而这件盘的年代在公元676 年之前,是巩义初唐阶段为数不多的精美三彩器之一。

M1 出土的两件魌头形制一样,均为平缘,中部凸起,做成虎面,上有两角。周缘的四个圆孔是用来将魌头固定在某种器物上的, 固定在什么器物上呢? 我们或许从安阳桥村隋墓[6]所出的一件魌头能看出端倪。 这件瓷质魌头在简报里称为铺首衔环,高25.5 厘米,宽23.6 厘米,两个鼻孔残留铁锈,说明有铁钉穿过。 (图14)从它位于木棺东挡的位置,我们相信它原来是固定在木棺挡板上的。 康店M1这两件魌头也应该有同样的功能与位置。

本文得到郝红星研究馆员的指导,谨致谢意。

图12 魌头(M1:23)

图13 魌头(M1:24)

图14 安阳桥村隋墓魌头

猜你喜欢
封二台座铁锈
封二
封二
铁和铁锈
封二
2020 年《宝藏》杂志征订!
铁和铁锈
雕刻时光
藏道于义
雕刻时光
风格铁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