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中的身体感受研究

2021-03-02 17:37薛畅
参花(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创作

摘要: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受社会的主体,艺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文明中一直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艺术之中,身体成为观众进入当代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媒介。观众以身体意识感知作品、参与作品,最终完成对作品的观看、感受。本文以2016年意大利大型主题展览“La Fine del Mondo”为例,研究当代艺术中观众作为艺术受众主体,其身体、意识等感受是如何参与艺术作品的,并结合其艺术创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身体感受 当代艺术 观看 创作

进入21世纪,人们对身边的艺术事件、艺术现象越发地关注,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也越发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完善,人们对身体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作为艺术体验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成为当代艺术身体意识研究的现状。

一、身体的阐述

身体作为物质世界中人类与其他事物产生联系的物理实体,从出生就有明确的在场性,对于场域的感受是身体通过神经、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刺激反馈到人的意识中形成总体感观。西方思想史认为思想是已经物质化变为身体的思想,在物理与生物层面接触的发展中感受身体与思想同在。

经过20世纪的洗礼,身体登上了主要人文媒介舞台。身体所反映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样,超越种族和地域限制,身体图景、身体图像变为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的指引。

身体之所以为身体,感受是其自身的感受,这种感官上的身体体验一般可以从生理学中物质的身体进行探讨。身体中接受外在刺激的感受器分为三个部分,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感受器。用来感受艺术作品对身体带来的刺激主要是外感受器中对环境变化的对应感觉,还有对声音、光线变化产生的感觉,还有本体感受器对接受肌肉、神经系统的刺激产生的相应感觉。身体在接受外来信号后通过神经系统进行汇总传入大脑,经过大脑加工形成与艺术作品相对应的结果。

除生理中身体的存在与感受,心理变化对身体的存在和对艺术的感知也有相对应的影响。这里所探索的是身体本身的内在感知和意识能力,身体通过意识能力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身体不再是依附于外界刺激的被动事物,而是转化成为对自我意识表达和自我探索的积极主体。

综合对身体不同领域的概述,本文探讨的身体不是单纯的物理性肉体,而是对具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身体的探索,就像查理德·舒斯特慢所说的,“身体”这个术语所表达的是一种充满生命、情感和感觉灵敏的身体,而不是一个缺乏生命、感觉的单纯的物质性肉体。

二、身体感受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随之进入新时代,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也出现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快捷便利的生活,也引发了许多艺术家对过度开发地球资源的思考。“La Fine del Mondo”展览是2016年意大利普拉托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重要展览,其主题是讨论世界和生命的节点问题,展览希望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打破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和其他艺术的界限,重新建构、更新传统的展示系统,重塑视觉艺术观念和展览观念。

展览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触及社会问题、触及大众思考丰富的艺术观念。

展览中艺术家丹尼尔·斯波里的装置“Figure Humaine Comparée Avec Celle de la Chévre et Breris”是一件混合材料制成的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版画的背景部分,镶嵌在画面上的象征符号,画面右邊的图腾造型。艺术家没有直接用真实的身体对作品进行展示,而是以隐喻的方式把人类身体的外感受器对观看自然环境的感知与观众观看作品时所带来的刺激相互结合,形成大脑加工后整体身体认知。艺术家将这些元素结合,将对象作为源自身体本身的超越认知现实、驱散死亡,并重新审视人性的崇拜手段。将身体作为载体,进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冰岛女艺术家比约尔·古蒙德蒂尔的视频作品《暗湖》创新地使用了新媒体技术,以音乐和舞蹈来展现创作作品。作品的声音收集与拍摄视频都是在冰岛的自然环境中完成的,在土地、山洞等背景中视频被编辑为不同的“绘画”单元,每一组图像都与独特的元素相对应,如地球、水、草原等。逐渐清晰的声音伴随着场景变化,为观众提供身体感受空间。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高度融合了声音与画面,从生理学角度调动观者进入展览空间时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相互连通,以视听通感的方式制作视频作品。她通过歌曲的文字描述现实环境中人们心理、生理的双重体验,并强迫观众聚焦在带有隐喻的身体手势中。作品在展览中以循环方式播放,使观众在进入展览空间时图像与声音都有所区别,大部分观众进入时感受到的并非是已设定的叙事展开,随着停留时间的增长,对整个视频的叙事打破建构,大脑中呈现观者根据身体意识理解所需要的景观。身体担当了重新构建作品的媒介,视频中身体则是引起观众聚焦在创建的带有身体触感的场域中,观众再一次通过身体的通感实现在场性。

亨利克·奥利维拉的大型自然重生主题装置是展览中参与性较强的一个作品,观众可以进入作品空间,并在其中寻找通往终点的道路。起初进入作品内部,突然出现地面和光线的变化,待身体适应后会传到大脑一种新生态系统和生存环境的体验,这种体验使观众身心都沉浸在艺术家精心制作出的场域中。观者遵从感觉器官文明带来的体验,从视域可见的范围内感受身体置于其中,通过触摸、观看等关联的感觉对作品形成一个综合的感受认知。艺术家利用构造出的空间对观众的身体和意识进行规训,观众变为作品的一部分,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变化并对其初步认知,再通过认知重新建构作品、场域、语境等关系,达到身体的觉悟。这其中身体不再是艺术家的身体,也不再是物理的身体,这里的身体是被解构后重建的身体。身体从被动地连接艺术家、作品、观众的纽带变为了拥有自我意识的自己的身体。

三、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中对身体的思考

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中的身体元素随处可见,艺术家把身体作为作品的材料进行创作也有很多,比如“La Fine del Mondo”展览中安德烈·库兹金的作品“The Phenomenon of Nature”便是把身体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感受自然形成通感,身体是作品组成的材料。很多艺术作品中身体大多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极限,在生理极限的激发下艺术家对身体的认知达到升华,艺术家的身体以他者的身份对观众进行讲述,引发观众对身体深入思考,进而达到自我身体认知的深化。

身体不是一直以实体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中,很多作品中用了象征、比喻、隐喻的方式展现身体的功能。例如南萨尔·谢德莱基的作品“Gomba Kalap”中并没有出现身体的实体元素,而是运用帽子指涉身体,以黄色帽子代替人的身体,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类似的作品还有朱塞佩·基亚里等人的作品,都是运用和真实身体相关联的代替品,以符号化的元素出现在作品中,用隐喻的方式传达身体在作品中如何通过视、听、触等通感表述身体自我认知和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这种以视觉图像为主并综合其他感官的创作方式,旨在传达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信息给观者,通过直观地感知倡导和建构视像文化形态。

除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有关身体的符号或直接以身体实体的方式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外,观众身体的参与也成为观看、感受艺术作品的重要方式。艺术作品不再是观众站在对面揣摩作者意图的媒介,观众还可以以身体介入的方式进行触摸、倾听、观看等,艺术家和观者达到直接对话的图景,这里的对话并不是你言我语的,而是理解目标不再为统一标准的,对话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利要求对方认同。形成对话的最主要原因是话语双方在表达和理解中产生了分歧和差异,因此需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进一步交流,这种歧义驱使作者与观者在感受艺术作品时调和不同的理解与身体认知,并不断通过身体话语达到融合,形成多元而开放的认知。

四、结语

当代艺术是伴随科技与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的,20世纪开始,西方艺术家聚焦于身体的艺术表达,身体在艺术作品中不再是简单的参与者,身体成为艺术作品构成的主要材料。肉体的极限承受是20世纪中期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艺术家把问题通过身体作品展现在大众面前,以强迫聚焦的方式使观众被动产生视觉通感的身体作用。这里的身体由被动变为半主动,从艺术家传达的信息中获取自身理解和需要的部分,并产生共鸣,最终以移情的方式传达给自己,用自己的方式主动体会身体知觉。

从被动的肉体到主动的身体需要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参与,艺术家的作品以未完成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需要观者进入作品,最后完成不可预想的结果。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在镜子中的画面只有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需要观众进入场域参与到作品创作中,最终形成的画面随着观众的改变不断变换。梅洛·旁蒂认为身体是“为语言提供条件的意识”,通过身体与外界交流的体验结果感知自己与世界。身体作为意识的身体是不可取代的,一個人虽然不能直接看到自己身体的外在面貌,但是可以通过精神的身体体会内在的真实身体。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身体不仅是当代社会的主题,也是作品的主要媒介,以身体作为媒介达到与观众进行感官交互的目的。身体从被动的使用到主观的体会,作品是艺术家逐步提高身体意识到结果,观看的身体与参与的身体合二为一,观众、作品、艺术家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刘先国.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身体美学[M].周宪,高建平,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M].萧易,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4]夏可君.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Elena Pecci,Valdemaro Beccaglia.“La Fine del Mando”[M].Milano:Silvana Editoriale S.p.A.,2016.

[6]Fabio Introini.“Comunicazione Come Partecipazione: Tecnologia, Rete e Mutamento Socio-politico”[M].Milano:Vita e Pensiero Editotra, 2007.

[7]Francesco Poli.“Il Sistema dellarte Contemporanea”[M].Gius. Laterza & Figli Spa Editoria, Bari, 2017.

(作者简介:薛畅,女,博士研究生在读,澳门科技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