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 澡雪精神

2021-03-03 08:48子嫣
西藏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物象西藏诗歌

子嫣

“冬天,是一种必要,因为有雪……”看到长安文友久远写的可爱话语,不禁会心莞尔。是啊,雪花这个洁白曼妙的精灵,用她轻盈的舞蹈,给凛冽凌厉的严冬带来了几多柔软浪漫,给枯荒萧索的大地带来了几多丰盈润泽,给沉寂寡欢的心灵带来了几多温润抚慰。虽则高原古城拉萨冬天很少下雪,金色暖阳每天热情地普照着,似乎天天风日好,而我依然觉得,冬天是“一种必要”。

编校新年第一期稿件的时候,正值年末12月份寒冷时节,完成一校开始撰写“视线背后”也即编辑手稿时,适逢冬至节令,标志着真正的冬天来了,数九严寒的季节开始了。然而,这个节气同时肩负另一重意义,冬至正是天地间阴盛极而阳始生之时,昼短夜长至今日便到头了,转而白昼逐日伸长,黑夜日渐缩短,岁月于此时悄然完成了首尾相接,生命于此间默默进行了起承转合。它是天地物象的分界点,亦为生命气象的转折处,故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生命的孕育真正起始于冬季。从这个意义上说,《西藏文学》于此节点推出90后新视界栏目,正当其时,诚所谓,冬至阳生春又来。

刚刚过去的那个秋天里,有一天蓦然意识到,90年出生的人已经奔向而立之年,真是白驹过隙。而我们在西藏尚未发现这个年龄段成气候的作品和作者,故而萌生了开设专栏,以挖掘和展示新青年文学气象的想法,编辑部商议后决定放在新年伊始的第一期,寄寓新作者以崭新希望和美好愿景。而一经留意却发现,90后的青年人早已足够成熟,无论从智识思想还是文学表达能力,皆让人心眼一亮,欣慰而惊喜。青年写作者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自觉选择,用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探寻和感触,从而使作品具备独立的特点,从内容到形式皆个性鲜明。

《极地之光》组诗作者杨云龙是1995年出生的贵州青年,工作于西藏阿里地区。他的诗歌编辑之始很是头疼了一番,而一旦走进他构造的诗歌情境中,便会被密集地触动,由物象到意象的升华转换,由认知经验到思考思想的提炼,由心意明晰到笔意准确的表述,思想的触须、情感的手臂向心内世界与身外世界探触时的有力摩擦,带着艰涩的隐痛,也不时碰撞出火花。可见,他不仅用身、用心、用意在陌生的高原大地上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在持续观照着个体生命与周遭世界的互动相融,感受着心灵世界与物质环境的映照关系,这样的探寻,因为真诚而充满了诗意。一个清醒的、自觉成长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值得期待。

90后藏族青年赤列索巴,是西藏昌都市芒康人,他的一组诗歌《这首诗,是我从一株玫瑰里摘来》颇具特色,诗句极简短精炼,诗意却不简单,仿佛用文字在作简笔画,三五笔即可传神,十数字就能达意,赋予普通物象以哲思意味和自我情感的呼应,且这种表现是自然的,是驾轻就熟的。同样是一位值得期许的青年作者。

《西藏曲水曲》的作者郑昊卓,是1997年生人,祖籍四川仁寿,却属于“藏三代”,自幼成长学习于西藏,长大后入伍工作生活于西藏。这组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风格也具有鲜明的军人特色,语言干净、朴素,情感内敛、节制,平静隐忍的叙述,读起来轻松自然,不自觉沉浸入战友情、不同的成长故事、军人们的刻苦训练和艰险执勤任务等情景,尔后在渐深的回味中被军人的奉献情怀和牺牲精神所感染。这样的诗歌表现方式有着自成一体的从容,融抒情于叙事中,完成了由点到线到面的表达。结尾部分口号观念稍显多了些,整体却仍不失为朴素、干净兼具内蕴品质的。坚持创作,相信他的作品会不断走向深刻。

出生于1990年的旦增措杰,是《山的那边》的作者,该组诗是从他发来的数十首诗歌作品中节选的。与上面的两位作者一样,未曾接触过,对他本人并不了解,但自他的诗歌表述里,既读到了熟悉的物象中隐含的亲切情感,更感知到了陌生意象蕴涵的清新意韵,他用诗歌语言,为身边物事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情感足迹和思想烙印,仿若一曲山歌欢快流淌。

儿童文學《小区里的秘密》是本期90后专辑里尤其令人欣喜的发现,从文本体裁的稀缺,到内在质量的扎实,都值得嘉许。作者索朗卓嘎是《西藏文学》编辑部最年轻的编辑。作为一名职业编辑,她的其他能力与才情往往易被身边人忽视,刊物也有个尽量避免刊发内部人作品的不成文规定。但具备优质潜力的青年创作者,于西藏文坛来说,是珍贵的后备力量,我们有责任激励和保护,综合权衡之后,破例在本期封二重点推介出来。品读索朗卓嘎的系列儿童文学故事,你的心会不自觉变得柔软而清亮,那些有个性具形象的宠物狗狗,和那只“只有我知道”的流浪猫,尤其是舍身献毛给主人取暖的宠物狗,原来狗狗的世界里也有友谊,也有亲情,也有仗义的英雄,甚至也讲星座和个性,一个个故事饶有趣味。我相信,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一定有着同样的心灵品质,对文学具有纯真且深厚的情怀。惟愿她能将之发扬光大,于内,将自己的创作才情充分发掘展示出来;于外,为西藏的新一代写作者保驾护航。

西藏的90后作者队伍,王虓野是不该缺席的。他的小说《远去的未知》刊发于《西藏文学》2020年第四期,很快被《思南文学选刊》转载。第一眼看到他的文章就被深深触动,待得知作者年龄时,又被惊艳到了,王虓野是1998年生人,其时尚为在读大学生!本期90后栏目没能收录他的作品,故刊发了一篇《远去的未知》的评论文章,希望能引发争鸣。

其他栏目作品,如报告文学《良马骥邢》,追溯还原了一个跨跃时空的温暖故事,更是中华各民族间大爱情怀的真实体现,读来让人深感岁月从来有痕迹,人间始终有温情。小说《拉萨街上的酸萝卜》借街道上一个卖酸萝卜的小店为窗口,刻画了西藏和平解放前那段风云诡谲的历史背景,实现了以小见大的抒写。耶杰·茨仁措姆的《成为一条河流的源泉》组诗,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她以朝圣者的姿态,向身边寻常物象探寻生命的源头和边界,与一条河一棵树对话,以标明自我在时空中的位置,思考我与万物的互为照应,让自己成为一条河流,或者河流源头,这是一种含摄真情的生命书写,她的诗歌正如河流,呈自然流淌式。相较之下,王革留的《站在古格王朝前》一组诗似乎更具力道,他仿佛是来揭示史地真相的,古格遗址、拉姆拉措神湖等意象,他可以透过缥缈面纱而直视,因为他“懂得时光深处隐藏的秘密”,尽管有些表述偏于朦胧,但能唤醒人多面向的思维,是一种比较有思想深度的抒写。

本期刊发稿件的作者年龄跨度相当大,自耄耋之年的资深作家益希单增老先生,到新荷初露的一众90后青年新作者,当然也少不了更多的中青年作家,编辑过程中,有发现新人新作的欣喜,也有难以支撑的缺憾,譬如本期散文版块就嫌薄弱了。作为代表一方文学态势的文学期刊,我们由衷希望西藏文学界代有人才,期望优秀作者不断涌现,期望优质作品源源如流,期望创作者和其作品节节进步。

新的一年启动之际,衷心希望《西藏文学》杂志能够成为西藏所有成长中的作家的发现者、陪伴者、助力者和见证者。为此我们愿意不断学习,与广大作者一道,澡雪精神,砥砺前行,共同创造西藏文学的新气象。

责任编辑:李宏伟

猜你喜欢
物象西藏诗歌
都是西藏的“错”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