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沿革

2021-03-04 11:38牛崇辉
文史月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根据地分局工委

牛崇辉

晋绥边区由晋西北、晋西南和大青山三个地区组成,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晋绥边区包括山西同蒲铁路以西和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北起大青山,直至百灵庙、武川、陶林,和茫茫的蒙古草原接壤;南括巍峨挺拔的吕梁山脉,延伸到晋南平原,和晋冀鲁豫边区相呼应;东至同蒲铁路沿线,和晋察冀边区相毗邻;西濒黄河,和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南北纵长2000华里,东西横广500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之众,先后共辖75县(旗)、市。全境为丛岭起伏、峰峦叠嶂的高原地带,其中有吕梁山、管涔山、洪涛山、云中山、大青山、稷王山、孤峰山等较大山脉,历来为屯兵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和前卫,也是华北、华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与党中央联系的交通要道;在解放战争时期,它又是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后方。

在这个地区,我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具有较长的历史。早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运城、临汾、孝义、汾阳、离石、兴县、广灵、太原、归绥等地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直至武装斗争。1936年2月至5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扩大了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火种。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侵华日军实行战略进攻,长驱直入,步步进逼,长城内外,国土沦陷。国民党阎锡山军队无力抵抗,蜂拥南撤。在这民族危难关头,我党和国民党政府及阎锡山进行多次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八路军奉命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太原失守前后一二〇师、一一五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相继进入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和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南地区,在完成战略展开的同时,努力开辟根据地,积极恢复和建立地方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下,通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和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等抗日群众团体的大力协助,很快在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的大青山地区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为建立晋绥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绥革命根据地从1937年9月至1949年9月,经历了12年的漫长岁月。纵观党组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9月至1940年初,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阶段,也是根据地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1937年9月,一二〇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后,由师政委关向应率领师政治机关及教导团组成地方工作团,分赴岢岚、兴县、静乐、临县、五寨等10余县发动组织群众,扩充主力部队,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0月,关向应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托,派出一二〇师民运部长罗贵波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与赵秉彝组成中共晋西北工委。11月,晋西北工委在岢岚县调整并改建为晋西北临时省委,统一领导晋西北及绥远省南部地区党的工作。晋西北临时省委以一二〇师民运部为掩护开展工作,党组织的活动主要通过各级战动总会、牺盟会和工、农、青、妇等抗日群众团体所举办的训练班进行,依靠其中秘密党员在训练班中培养发展党员并建立支部。1938年春,晋西北省委(亦称晋绥省委)正式成立。同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敌后省委改称区党委的指示,晋西北省委改称晋西北区党委。在这一时期,晋西北党的各级基层组织迅速建立起来,相继成立了8個地委(包括中心县委)和30多个县委。在晋西北区党委及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晋西北地区的山西新军等抗日武装及战动总会、牺盟会各级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工、农、青、妇各群众团体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活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高潮。

晋西南地区在太原失守前,邓小平、傅钟等曾率领八路军政治部、民运部和总部教导大队深入汾阳、孝义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帮助地方建立党的组织。1937 年11月初,山西省委撤至临汾,在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恢复和建立晋南地区党的组织等工作。1938 年2月,为了加强晋西地区党的力量,北方局决定成立晋西省委。不久,日军侵占同蒲铁路沿线,晋南和晋西大部地区相继失陷,割断了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一五师奉命开赴晋西南地区,连续在午城等地四战四捷,初步稳定了晋西南地区的动乱局面。为了统一晋西南地区党的领导,5月北方局在孝义县宋家庄召开了各地、县以上党的负责人会议,决定山西省委和晋西省委合并组成晋西南省委,管辖黄河以东、汾离公路以南、风陵渡以北、同蒲铁路以西地区党的工作。10月,晋西南省委改称晋西南区党委。这一时期是晋西南地区党组织蓬勃发展的时期,到1939年11月晋西南区党委共建立7个特委(包括中心县委)、26个县委、83个区委,全区党员共发展到18383人,比抗战初期增长200多倍。同时,晋西南地区的山西新军和各级党委建立的游击大队,以及牺盟会、群众团体等组织亦不断发展壮大。

1938年8月,八路军一二〇师大青山支队奉命挺进绥远敌占区,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加强党对绥远地区工作的领导,晋西北区党委在岢岚县组建了大青山特委,作为其派出机构随大青山支队开赴绥远开展党的工作。1939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大青山特委与绥蒙工委合并组成绥远省委。

1939 年底,阎锡山配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积极动员反共,制造摩擦,分裂统一战线,企图消灭决死队和牺盟会,赶走八路军,取消群众抗日团体,12月悍然发动了“晋西事变”。绥远地区反动的“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也对我军进行挑衅。晋西南、晋西北区党委和绥远省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奋起反击,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进攻。其时,晋西南区党委奉命转移到晋西北地区。

第二阶段,1940年1月至1942年8月,是晋绥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经受严峻考验的阶段,也是党组织坚持与巩固的时期。

这一阶段,晋绥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顽斗争的胜利,晋绥地区整个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此结束了两种军队、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成为完全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1月,为了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党政军民各项工作,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同时,晋西北和晋西南两个区党委合并为晋西区党委,统一领导晋西北和晋西南党的工作。不久,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正式成立。4月,党中央与阎锡山达成停止武装冲突的协议,划定以汾阳经离石至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北和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南地区为阎军活动区域,晋西北地区为八路军、新军活动区域。此后,晋西南地区党的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1940年1月至6月仍由绥远省委统一领导。7月,为了使绥远依托晋西北的雁北地区发展党的工作,中共中央决定绥远省委和晋绥边特委合并组成晋绥边区党委,受晋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大青山地区的政权建设由于条件不同,有别于晋西北。为了适应敌占区的抗日斗争需要,初期是以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委所领导的各地区“动委会”组织行使政权职能,之后逐步过渡为专员公署。8月,绥远各民族各界各党派抗日力量在绥西武归县召开绥察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晋绥游击区行政公署驻绥办事处。翌年4月改称绥察行政公署。11月,中央军委根据晋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提议,批准成立了晋西北军区,由八路军一二〇师领导机关兼任晋西北军区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作。

“百团大战”以后,由于日军疯狂“扫荡”与反动派的争夺割据,晋绥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困难时期,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经济物资紧缺,党组织的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在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坚持开展对敌斗争,共渡难关,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1942年3月,为了适应大青山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向东发展的形势,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晋绥边区党委改称绥察边区党委,由晋西区党委直接领导。1941年8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为迎接新的抗日高潮的到来做好组织上的准备,进一步加强党对敌占区工作的领导,晋西区党委决定在晋西南和雁北地区分别成立晋西南工委和雁北区工委,统一领导这两个地区党的工作。1942年7月,由于雁北地区形势恶化,雁北区工委撤销。

在这一时期,晋绥根据地的群众团体基本实现了统一的领导,在晋西抗联之下分别建立了工、农、青、妇、武、文等各救会组织。

第三阶段,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党的组织逐步恢复和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由于日本侵略者实行军事、政治、經济、文化相结合的所谓“总体战”,在敌占区实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游击区和边沿区实行“蚕食”政策,对根据地连续“扫荡”。加之国民党顽固派经济上的掠夺、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晋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党中央总结了各根据地实行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各部门工作的经验教训,认为军政委员会作为根据地内最高领导机关,不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究其原因是军政委员会没有设立办事机构,在重大事情作出决定后,经常性事务缺乏领导的督促,不可避免地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现象。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各地区必须以中央代表机关及各级党委作为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党政军民的工作。

1942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和晋西区党委,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下辖晋西南工委、绥察边区党委及晋西北区党委(与晋绥分局合署办公)。同时,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10月,在晋绥分局的领导和推动下,召开了晋西北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正副议长和常驻委员会;还选举产生了晋西北行署正副主任和行政委员。晋西北临时参议会作为晋绥边区的最高人民权力机关,领导晋西北行政公署的工作。当月,晋绥分局根据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对根据地党政军民各级领导机关进行了精简,并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绥察边区党委与晋绥第五地委合并为塞北区工委,统一领导雁北及绥远大青山地区的工作。晋绥边区各救会领导机关并入抗联改为各工作部(对外仍保留各救会名义)。经过此次精简调整,统一了根据地党政军组织的辖区,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为克服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加强对敌斗争,积蓄力量,做好根据地的恢复与再发展的准备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年冬,晋绥分局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批示,确定在晋西北地区以“把敌人挤出去”作为对敌斗争的方针;在晋西南和绥远地区坚决依靠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积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此后,随着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的逐步深入,晋绥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恢复与再发展的新阶段。

1943年1月,绥察行政公署改称塞北区行政公署。4月,党中央为了统一陕甘宁晋绥边区的领导,确定由中共中央西北局直接领导晋绥分局的工作。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改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

1945 年初,党中央发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晋绥分局决定以最大的力量向敌后发展,为局部和全面反攻创造条件。2月,中共中央根据晋绥分局的建议,将塞北区工委改称绥蒙区党委。7月,随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逐渐恢复,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塞北区行政公署,成立绥蒙政府,并将塞北军分区改建为绥蒙军区。

从1943年至1945年8月,晋绥分局对所辖各系统组织进行过多次调查,使根据地不断变更,不断发展,不断积蓄力量,逐步壮大起来。从1944年秋开始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转入全面反攻,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四阶段,从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是晋绥边区及党组织大发展、大兴盛的时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保卫晋绥解放区八年全面抗战的胜利果实,便于指挥南北线对阎锡山、傅作義作战,巩固扩大解放区,党中央于9月决定在晋绥分局之下设吕梁、雁北、绥蒙三个区党委。与此相应地在晋绥军区之下设立吕梁、雁北、绥蒙三个二级军区;在晋绥边区行署之下设立吕梁、雁北两个行署和绥蒙政府。晋西南工委于此时撤销。

1946年3月,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根据晋绥分局的指示,为了裁减重叠机构,加强下层领导,节约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决定撤销吕梁、雁北两个行署(区党委、军区机关仍保留),其所辖专员公署由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直接领导。同年11月,晋绥分局和晋绥军区决定,撤销雁门区党委和雁门军区。

1948年5月,晋南全境解放。晋绥分局决定成立临汾工委,统一领导晋南地区的工作。8月,为了配合解放太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吕梁区党委、吕梁军区。另组建晋中区党委、晋中军区,归华北局和华北军区领导。12月,为了更有力地支援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在晋南地区成立了晋南工委、晋南行政公署和晋南军区,直属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后改称西北军区)领导。其时,晋绥分局所辖临汾工委撤销。

1949年2月,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撤销,另设晋西北行政公署,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4月,党中央根据绥远即将和平解放的形势,决定绥蒙区党委、绥蒙政府、绥蒙军区划归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军区领导。5月,晋绥分局由兴县移驻临汾,晋南工委撤销,工委所属各地委、直属县委统归晋绥分局领导;晋南军区归晋绥军区领导。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撤销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五寨中心专署,受晋南行政公署领导。同月,晋绥分局根据晋绥解放区大批干部陆续调往新解放区工作的情况,决定以五寨地委为基础,成立晋西北中心地委(亦称五寨中心地委),管辖晋西北地区各中心县委的工作。6月,晋绥分局决定以新绛地委、专署、军分区为基础,成立晋南地委(又称晋南中心地委)、晋南专署和晋南军分区。五寨、晋南中心地委隶属晋绥分局;晋西北、晋南军分区隶属晋绥军区,晋南军区撤销;晋南专署受晋南行署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群众团体有民主青年联合会、民主妇女联合会,以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等。

1949年9月,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军区同时成立,晋绥分局所辖组织划归山西省建制。晋绥革命根据地经过漫长的12年战斗洗礼终于完成了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根据地分局工委
2022.5上榜派出所名录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上榜派出所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领导赴定点扶贫县调研
2019.10上榜派出所名录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静安:三个“坚持+保障”推进街道人大工委规范化
更好地发挥县级人大常委会各工委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