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探究基础设施发展的“长宽高”

2021-03-04 08:40侯顺平
中华建设 2021年2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议建设

侯顺平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社会各界、各产业领域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和反应,纷纷探寻战略风向和政策利好,笔者管中窥豹,以试探究《建议》对基础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拉伸了基础设施产业链的“长度”

《建议》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从传统产业链理论来看,我国以铁路、公路、机场等为代表的传统基建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增长速度和“固投比例”明显放缓,而以科技著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基建迅速崛起,在整体基建投资中占比约15%左右,且持续提升。产业界定义“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据统计,预计到2030年5G直接拉动经济效益达6.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9%;目前,轨道交通人均保有量与美国相比,相差4倍,尚有巨大建设空间。

《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未来实体经济成长明星的“新基建”,产业风向转移必然拉动投资天平倾斜。《建议》提出,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

加快“新基建”,不忘“老基建”。传统基建依然在全部基建中占据80%以上份额,在现阶段依然是我国扩大投资需求进而保增长的主力军。《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生态环保、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沿江沿边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根据过去经验,不可避讳,但凡国民经济受到重大外部冲击的时候,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重启经济的一大“法宝”。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还因为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因而在经济发展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

拓展了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宽度”

从《建议》可以得出,从城乡二元结构空间、区域协调发展空间、产业跨度空间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上,对基础设施建设都做了重大战略部署,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深刻把握了产业发展理论及经济发展规律,是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经济抉择。

其一,“城乡差”带来的空间不容小觑。《建议》提出,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等。一方面,自建国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模式下,牺牲乡镇农村这一级长达几十年,在十四五期间,这笔长期历史“欠账”是要补回来的;另一方面,虽然当前乡村实现了基本的“路路通、电信通”,但距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差距十分明显,尤其是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天然与乡村息息相关,可以断言,乡村是十四五基础设施投资的“重镇”,一定会振兴起来。

其二,“区域差”带来的空间潜力巨大。《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来讲,地区经济发展一定是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生产“四要素”要均衡流动,不能长期处于“高地洼地”的状态。中央从构建统一大市场、统一要素流动体系角度出发是完全正确的,形成交易成本普遍低廉、经济社会效益共享的良性循环。这就会催生连接“四要素”大流动、快循环的“桥梁”,不仅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实体高速公路、物流运输网络。同时,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圈的现代化建设,会极力拉近拉紧“卫星城市”,带动辐射区域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表现在城际城轨、综合运输通道上。

其三,“跨产业”带来的空间大有可为。《建议》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虽然产业不同,但基础设施建设是先决条件这是共同点。未来,仅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就有15万亿元的容量。此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所带来的市场容量依然强大,重在拓展第三方合作市场,仍然是基础设施“走出去”的主要途径。

拔高了基础设施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一,坚持“创新居首”的战略。《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被列为未来五年十二项重要领域工作之首,以“专章”进展部署,这是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首次,突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既要认清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更要深思“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一境界。对于传统基建企业,创新任务急切而又艰巨。比如,商业模式需要创新,传统总承包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十四五”发展,我们需要契合国家投资导向和政策来研究创新市场;又如,建造管理需要创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走“规模与品质并行、效率与效益并重”的发展道路,要精益化发展;再如,关键“卡脖”技术需要突破创新,尤其是进军“新基建”领域、“两新一重”领域及人工智能管理。

其二,坚持“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发展道路。《建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从未止步,现在迈入了“国企混改”新阶段。传统基建“老战场”已是炽热化、红海化,接近完全竞争,“国企混改”恰如其分地带来新领域、新技术、新资历的耦合,是一场“开疆拓土”、规模提速的战略新战场,可以实现“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同时,随着“垄断性行业”的逐步开放,门槛降低,传统基建企业不仅可以“搞建设”,还可以朝着“自持运营”业务方向发展,未来走“内涵+外延”式的“集团化”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

展望未来,瞭望远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同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命运一体,面对复杂多变、挑战严峻的内外环境,我们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高质量发展主题,就一定能在基础设施发展新征程中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基础设施向更高级、更优异的水平发展,实现产业与企业的效益双赢,朝着世界一流企业对标迈进。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议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