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压及心功能的影响

2021-03-05 08:06王晓娓孙莹钱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依那普利库巴缬沙坦

王晓娓* 孙莹 钱璐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健康管理部药械科,天津 300381)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由于患者长期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心室重塑,属于冠心病的一种,是因机体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患者发生长期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肌弥漫性纤维化,故该疾病在发病晚期常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症状。目前临床以常规治疗为主,包括控制血压、调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常用治疗基础药物为依那普利,该药物有着明显扩张机体动、静脉的作用,可达到降低患者周围血管阻力与肺血管阻力的目的,改善患者的心排血量,其运动耐量时间也可随之延长,但临床效果有限[1]。因此,迫切需要效果更佳的药物对ICM患者进行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属于一类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和脑啡肽酶双重作用的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enkephalinase inhibitor,ARNI),该药物是由沙库巴曲、缬沙坦共同组成的一类钠盐复合性的药物,其在临床治疗中可发挥降压、利钠、利尿,进而减缓心室重塑速度的作用,舒张血管,并可对患者心血管的重构起到有效地效预防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老年ICM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后其血压及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讨论并且批准本项研究,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IC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8.31±1.01岁,平均病程12.75±4.01个月,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2]分级标准进行划分:35例患者为Ⅱ级,15例患者为Ⅲ级。

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6.98±1.51岁,平均病程13.01±3.58个月,根据NYHA分级标准进行划分,38例患者为Ⅱ级,12例患者为Ⅲ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ICM确诊者[3];②基线LVEF<40%者;③年龄>65岁者;④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在同意书上签字等。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导致的ICM者;②严重心功能障碍者;③低血压者;④严重贫血者;⑤严重心源性休克者等。

1.2 方法

均予以两组患者饮食干预、静卧休息、调脂、改善血供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另外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 mg•片-1,国药准字H20103783)治疗,初期剂量5 mg•次-1,Qd,增加药量至20 mg•次-1,Qd维持;另外给予观察组患者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生产,规格50 mg•片-1,国药准字H20170362)治疗,初期剂量100 mg•次-1,Qd,增加药量至200 mg•次-1,Qd维持;两组的治疗周期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两组检测(1)血压水平:用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沈阳卓越威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辽械注准20172200001)测晨起静息状态下患者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6 min步行距离(6 min walking distance,6MWD):在室内36 m过道内来回行走6 min后计算患者总行程。(2)心功能指标:用彩超(飞利浦IE33型)检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3)血脂、BNP水平:两组患者晨起空腹时的采集静脉血约8 mL,4mL置于离心机内以3 000 r•min-1离心15 min,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 AU2800)检测两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另4 mL经800 r•min-1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应用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压和6MWT

与治疗前比,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压均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MWD均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6MWT水平对比(±SD)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6MWT水平对比(±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2 心功能

与治疗前比,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LVEF、LVED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对比(±SD)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对比(±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3 血脂、BNP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水平均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BNP水平对比(±SD)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BNP水平对比(±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3 讨论

ICM发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多合并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等心脏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局部心肌细胞坏死、弥漫性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及心肌肥大,导致心室重塑,病情发展到晚期常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心肌持续缺血缺氧状态会导致心脏泵血失代偿,血容量减少,以致肾脏血流量灌注减少,诱发RAAS长期激活,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衰,最终形成恶性循环[4];同时在ICM病情进展过程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持续存在并持续性加重,因此阻断RAAS系统的激活和抑制心室重塑在ICM的治疗中至关重要[5]。研究发现,主要治疗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ARB)等,对于ICM老年患者可缓解其临床症状,但对其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欠佳[6]。

而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包含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两种主要成分的药物,缬沙坦具有拮抗AngⅡ与其受体结合的作用,同时降低醛固酮水平,沙库巴曲是脑啡肽酶抑制剂中的前体物质,脑啡肽酶具有分解多种血管活性肽,比如利钠肽、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II)等,故沙库巴曲可通过抑制此酶而上调血浆利钠肽表达,从而达到利钠、利尿、阻断交感神经激活的效果,进而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水平[7]。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血脂和血压水平均有降低,但两组无明显差异,表示依那普利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均可影响患者血脂与血压水平,效果相当,与李志家等[8]研究结果相符。与其他结果相似,两药协同可增强药物心血管保护作用,进而改善心功能[9]。

与王强等[10]研究相符,本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显著改善老年ICM患者心脏功能,安全可靠。

综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以降低老年ICM患者血压水平,同时可改善心功能,增强运动耐力,安全性高,效果优于依那普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依那普利库巴缬沙坦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基层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基层临床应用建议(二)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依那普利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对患者BNP水平的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