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丧葬习俗探究
——以原平地区丧葬习俗为例

2021-03-07 14:22乔吉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仙界原平阴间

乔吉伟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晋中 030600)

受传统观念和道教的影响,民间自古存在人死后肉体腐烂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死后的归宿是灵魂入地变为鬼,或灵魂升天成为仙。丧葬的出现是基于灵魂信仰,丧葬习俗是一种与灵魂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独特文化[1]。因此,丧葬仪式庄严隆重,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1 原平地区丧葬仪式概述

中国古代丧葬仪式可分为卒、殓、殡、葬和祭五个环节,这个程序一直流传至今。这种复杂的仪式关系到中国人的“孝”,“孝”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美德。丧葬习俗超越了本意,已成为评价一个人品德高低的重要依据。原平地区丧葬仪式沿袭古代,程序完整。

1.1 卒

卒,去世,是治丧的开端。中国民间讲究寿终正寝,叶落归根。死者一旦病危,在弥留之际,亲人定要匆忙赶回老家看亲人最后一眼。如在偏房居住,要迁回正房,贤子孝孙要日夜守候旁边,细心伺候。在此期间,要为死者准备寿材,破土打墓。民间传言人被病魔缠身,沉疴不起时称作“落炕”,即灵魂下落之意。原平丧俗忌讳死者在断气之刻,男人死于女人怀抱,女人死于男人怀抱[2]。若违之,会被死者勾魂而去,抱人者不得永寿。

1.2 殓

殓,入殓,有衣殓和棺殓之分。衣殓,即净面换衣。在死者气绝后,趁其遗体未僵硬,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入殓寿衣。此外还要理发、沐浴和整容,好让死者“清清白白留人间,干干净净赴黄泉”。棺殓,即把遗体移入棺材内。原平丧讲究棺殓完毕,需在棺材底下点油灯或蜡烛,称作“指路灯”。民间认为,阴间一片漆黑,死者的魂魄要借助灯光才能看清道路。同时在棺盖上用铜钱摆出北斗七星的形状,称作“七星引路”,寓意亡人顺利前往天国,也寓意“七星引路,后辈齐全”。入殓完毕后将死者用过的被子扔在房顶,即天为被,地为床,寓意升入仙界。

1.3 殡

殡,吊唁,在原平称作“安鼓”,就是请当地民间的鼓手艺人吹奏,是整个吊唁活动中较为隆重的部分,从出殡前一天的下午开始,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要来烧纸吊唁。吊唁的宾客中重要的是人主家(是给死者做主的人。如死者为男性,人主是死者的舅父母;如死者是女性,人主则是死者的娘家兄弟。人主到来,举行“开光”仪式,让人主瞻仰死者遗容,看死者是否正常死亡,如非正常死亡,入殓几天后会表露出来,人主验尸后,丧事才能继续进行),人主家吊唁在安鼓当天傍晚,人主家来者人数不限,来人越多越能说明娘家是望门大族、大户人家。这天午夜举行送魂仪式,将死者的灵魂送往阴间,好让死者安息。民间传说在送魂这天,天上诸仙也会赶来,死者的灵魂到“望乡台”与家人做最后诀别,因此送魂仪式较为隆重。送魂完毕,吊唁活动也随之结束。

1.4 葬

葬,埋葬,山西方言叫出引,原平则叫“发引”或“吃糕”。出引当天,亲朋好友前来送别,丧家要准备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另有大祭送别,大祭,即儿女亲家。亲家到来,礼俗繁重,孝子们到门口跪着夹道迎接,众亲家要作揖、叩头、上香、奠酒,在安席就餐时,亲家陪同人主在首席就座。就餐过后出引埋葬。出引时需用引魂幡前导引路,棺材由八人抬向墓地,寓意“八仙抬棺,死者升天”,埋葬时按阴阳先生看好的时辰和墓穴的方向将棺材吊入墓穴。原平丧俗讲究,死者头枕什么山,脚蹬什么位,即是什么相。一般墓穴的大体方位为东南——西北向,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

1.5 祭

祭,奠祭,即死者入土后的祭祀。在丧葬习俗中,死者入土后并不意味着整个丧礼流程的结束,还有诸多礼仪要举行。原平丧俗讲究在死者入葬后的第三天晚上需燃火祭祀,寓意死者在阴间和在世一样红红火火。此外还有复三、过七、过百和过周年。复三是下葬后第三天去坟地祭祀。过七,即烧七,民间以七为期,逢七必祭,七七为终。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共计四十九天。过百是指死者死后的一百天要进行祭祀。过周年则是死后一年整对死者进行祭祀,其中三周年最为隆重。三周年祭祀过后,整个丧葬仪式宣告结束。

以上是原平地区丧葬习俗的主要流程。民间普遍认为死亡是灵魂与肉体的脱离, 是死者的灵魂进入另一个未知的世界继续生活的开始。在未知的世界里, 灵魂怎样生活取决于生者为他的安排及死者生前的德行。整个丧葬仪式的对象是死者,目的是给死者“安排后事”。对整个丧葬习俗进一步探究发现,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个人的死亡绝不是他自己的事,这与生者密不可分[3]。为了生者才是丧葬习俗传承的最终目的。

2 民间的死亡观念

民间对死亡的认知受传统、宗教和信仰等因素影响极深,由“生死”问题产生的“鬼魂”观念是民间对死后认知的问题之一。在古代关于鬼的观念和崇拜仪式中以道教为例,将“道”贯穿其中,形成了“鬼道”,包括人死后归宿的设想,鬼的形成和分类,鬼和人的关系等内容。

关于人死后的归宿,民间基于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变成鬼。古籍《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凡人有死皆曰鬼。虽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遗枯骨与人间者,纵高不妙,终为下鬼之称,故曰鬼。”关于什么是鬼,《钟吕传道集》记载:“人死为鬼,纯阴而无阳者,鬼也。”《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记载:“仙道贵光明,鬼道贵幽冥;仙道贵长存,鬼道贵消亡;仙道贵清虚,鬼道贵浊辱;仙道贵保安,鬼道贵浮危;仙道贵有身,鬼道贵无形。”基于以上的认识,民间认为,鬼是纯阴而无阳的一种存在,形体分离,魂神失守,生活在幽冥阴间,居无定所,虚无缥缈,是一种孤苦伶仃的悲惨状态。《礼记·祭法》记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者,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人死之后变成鬼,鬼是人死后的一种归宿这一观点是人们的共识。

自古以来人们相信人死之后,虽然躯体腐化,但灵魂仍在。古代典籍中不称其为灵魂,而是以“魂魄”言之。魂魄之说,自古有之。《左转》昭公七年记载:“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据《太平经》记载:“昼为阳,人魂常并居;冥为阴,魂神征行为梦,想失其形,分为两,至于死亡。”关于魂魄是怎么来的,民间借鉴道教的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后形体化为土灰,是不能再生的。人死亡的原因是精、气、神的耗竭,当精、气、神消耗到一定程度不能维持人的生存时,人的生命就结束了。道教认为形神相互依存,而神为主宰,功用殊胜。形神从另一角度或深一层次,又称魂魄。形神关系从更深层次观察,为精气神、性命关系[4]。《抱朴子地真》记载“师言欲长生,当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抵,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民间同样认为人死是七魄散而三魂离。人死后形神分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3 丧葬习俗中体现的死亡观念

丧葬源于对鬼魂和祖先的崇拜,而鬼魂的提法与民间死亡观念融合统一,贯穿于整个丧葬仪式的程序中。“礼”在古代极其重要,是万法之源。丧葬习俗与周礼中的“孝”观念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制度,整个丧葬仪式按程序可分为丧礼、葬礼和祭礼。

3.1 丧礼中死亡观念的体现

(1)追求成仙。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死后做鬼是极其不幸的事情,为避免死后做鬼,民间传统观念融合了道教诸多理论,发展出一套追求长生、死后成仙的生死观。人类生命的长生不死是人们解决生死问题的终极途径,追求成仙则成为人们死后的夙愿。古籍《神仙传·彭祖》记载“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中国传统认为仙界与阴间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人们希望死后的世界比现世美好,仙界就成为人们死后向往的地方。为了使死者成仙,原平丧礼讲究在死者入殓后要将其生前的枕头撕开一个口子置于棺材之下,用过的被子扔在房顶,寓意“红门早开,升入天界”,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仙天”。在棺盖上用铜钱摆出北斗七星的形状,称作“七星引路”,寓意死者顺利前往仙界。人们希望死后升天,追求成仙这一夙愿说明丧葬习俗深受民间死亡观念的影响。

(2)驱魂避害。

民间传统认为人既有魂也有魄,魄附在人的肉体,魂附在人的精神。人死后形神分离,也就是魂魄分离,魄随着肉体的腐烂而消失,但魂依旧存在。魂是人的精神基础,具有思维和意识,活人应避开死者的魂,否则被魂缠身会神志不清,影响活人的正常生活。原平丧礼讲究死者不能死于异性的怀抱,待送魂仪式结束后也不准发出声响和回头观望,以避免被死者的亡魂缠身,这就是道教“魂”理论的具体实践。此外需请阴阳先生开具“殃榜”,亦称“殃书”,写出死者“出秧”的时辰、方位以及属相妨忌(民间相传一、四、七、十月,亡者妨忌属相为虎、猴、蛇、猪;二、五、八、十一月,亡者妨忌属相为鼠、鸡、马、兔;三、六、九、十二月,亡者妨忌属相为龙、狗、牛、羊,亲丁不忌),以避“秧”(殃,闷在死者体内最后一道的精气,民间认为的“三魂”。原平民间认为人死后要“出殃”,它会按一定的日时从死者体内散发,对人有害),这均是避魂的具体操作,这些具体操做反映出人死之后,形神分离,灵魂作恶的死亡观念。

3.2 葬礼中死亡观念的体现

(1)死生如一。

民间厚葬观认为,人死之后变为鬼,生活在阴间。厚葬,即人虽然死了,但跟活着没什么区别,用的东西也应该和活人一样,代表着死者在阴间的生活同样重要。为使死者死生如一,人们便想出在死者埋葬时放置随葬品和焚烧祭祀品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原平葬礼讲究在埋葬死者时焚烧纸扎祭祀品,以房屋院落纸扎为例,是死者在阴间的住所,有正殿、配房、门楼和庭院等。庭院内配有水井、花草、树木、粮囤、动物等,说明死者在阴间的生活要按在世的标准,应有尽有,这反映出人们追求“乐活”的态度。另外,在焚烧祭祀品时需将房子的门缝划开一道口,好让死者在阴间能够正大光明步入宅院,寄托活人希望死者在阴间也要堂堂正正生活的愿景。在传统观念中死亡并不意味结束,死者在阴间继续生活,原平葬礼中纸扎这类祭祀品直接反映死者在阴间继续享受在世的生活状态,表现人们对死者的怀念,体现了民间追求重人贵生的思想。

(2)灵魂升天。

古人以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作为信仰核心,民间承袭了古人的长生理念和成仙思想,它集中体现为人们追求长生的心理意识[5]。中国传统认为死亡不只有灵魂入地变鬼,还可以升天成仙。为使死者的灵魂能够顺利进入仙界,原平葬礼讲究在出引时棺材由八个人抬往墓地,寓意:“八仙抬棺,灵魂升天”。此外还需用引魂幡(由竹竿或秸秆制作而成,形状为五角。顶部为仙鹤头型,意为仙鹤引路,中间用红纸剪成莲花形状,上面书写死者名讳,外罩白纸网套,下面留有白穗。仙鹤即为仙境神物,死者的灵魂由仙鹤指引进入仙界)做前导,引导死者的灵魂进入仙界。在死者入葬时需把引魂幡埋入坟坑,边埋边往上拔,寓意死者的灵魂能够顺利升天,更寓意死者之家以后蒸蒸日上,节节高升。引魂幡就是道教“魂”观念在整个葬礼仪式中的直接体现,它的作用是引导灵魂进入仙界,从这个角度讲葬礼仪式中的一些活动是为死者进入仙界准备的。

3.3 祭礼中死亡观念的体现

(1)死者减罪。

中国传统认为阴间的鬼要接受阴神的考察,根据死者生前的善恶,予以赏罚,死者生前的善恶行为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据此民间认为,如死者在生前行恶,不仅要受到处罚,而且对子孙后代不利。关于如何为死者减罪,在古代道教通常举行斋蘸仪式为死者减罪,祈福后代。灯仪是道教斋醮中一种常见仪式,它以行仪的道士手持光辉明朗的“灯”为特征,以象征上照诸天,下照地狱。灯仪一般都在日落以后举行。原平祭礼仪式借鉴道教灯仪做法,从出引当日起,三天晚上给死者燃火祭祀以救度“罪鬼”。同时也寄托活人希望死者在阴间的生活和在世时一样,红红火火。原平祭礼还讲究阴神在处罚死者时,要制白旗(用于死者藏身避难),还需包饺子和做纸花来讨好阎王,以求对死者从轻处罚,为死者减罪。原平祭礼中这些为死者减罪的做法说明丧葬习俗的最终目的是生者的福祉,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尊重。

(2)与魂相通。

在丧葬习俗中,民间以鬼神信仰、灵魂不朽等观念为精神内核[6],认为人死之后肉体腐烂,灵魂仍在,这在丧葬习俗中表现为灵魂能够影响甚至参与人们的生活。烧七祭奠是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环节,以七为期,逢七必祭,七七为终,共计四十九天。民间认为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阳期,也就是所谓的“阴魂不散”,死者的阳间意识还没有彻底断除,还称不上所谓“鬼”。人有三魂七魄,民间传言人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了,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原平丧礼讲究在头七(死者去世后的第七天。在这天死者的灵魂从烟筒或窗户进入屋内,鸡叫天明前离开,亲人在家中摆放死者生前喜好的食物,供死者在返回阴间的路上享用。)的子时至亥时,死者的灵魂要返回人间,探望亲属。人死后经“恶狗村”,过“奈何桥”,到“阎王殿”报到,阎王准许死者在七日子时去“望乡台”瞭望生前儿女。原平祭礼烧七环节中的这些讲究说明死者的灵魂不仅可以和生者保持联系,甚至可以交流,寄托死者去世后对亲人的思念,体现出道教的人死之后灵魂仍在,生者可与灵魂相通的观念。

4 结语

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习俗,整个丧葬仪式直接反映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人们对“鬼魂”的敬畏之心表现为对死者的厚葬和一整套的丧礼制度,从初终入殓到葬后奠祭,礼仪烦琐,时间久远。人们常常谈“鬼”变色,趋利避害,从文化习俗上讲,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要正确看待。

猜你喜欢
仙界原平阴间
清晨之光
海港“黑老大”覆灭记
喜贺祝融车登上火星
蝶恋花·秋日忆双亲
《聊斋志异》中的阎王形象
擅写反腐题材的“厅官作家”落马了
梨花
天堂和“阴间”,马代有两张脸
汉画像考古资料中的“天”与“地”
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