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1-03-08 06:59刘向龙
新疆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传统文化

□刘向龙

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演出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团体,其主要作用是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文艺演出,兼具政策宣传、生活服务、科学普及等功能,是因地制宜解决边远地区群众多种困难的成功实践。2017年,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之际,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高度评价了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鼓励乌兰牧骑争当新时代的“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全国文艺团体中的典范。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成立54年来,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创作了许多文艺精品,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团结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从国内乌兰牧骑研究现状来看,近三年,研究乌兰牧骑的学术论文有247篇,这些论文基本涵盖乌兰牧骑的历史发展、功能价值、体制机制、作品评述、音乐创作表演、未来展望等方面,但笔者则通过对一支乌兰牧骑——准格尔旗乌兰牧骑进行研究,试图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为乌兰牧骑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准格尔旗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准格尔旗概况

准格尔旗,简称准旗,它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其北部、东部被黄河环绕,与晋、陕二省隔河相望,交通便利,有“一鸡鸣三省”的称号。正是由于黄河的环绕,准格尔旗水源充足,农业较为发达。在大自然的丰厚馈赠下,准旗的煤炭资源具有分布广、易开采的特点,煤炭储量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排名第一,有“煤海明珠”的美誉。

准格尔旗,建旗于一六四九年。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这里还生活过戎、狄、匈奴、鲜卑、蒙古等数十种北方少数民族,旗内有战国长城、明代长城、十二连城古城、准格尔召等多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入清以来,山西、陕西等省份的汉族进入准格尔旗开垦荒地,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逐渐形成了蒙汉交融的局面,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民俗艺术、语言文字甚至宗教信仰在此产生深度融合,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准格尔文化。

(二)准格尔旗优秀传统文化

在准格尔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孕育了种类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准格尔旗成功获批漫瀚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准格尔旗传说故事、灯游会、准格尔地毯植物染色技艺、骡驮轿婚俗、准格尔召经会、油松王祭祀、准格尔粗瓷烧作技艺等7项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包括二人台、蒙古族民歌、准格尔方言、剪纸等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当地代表性艺术形式漫瀚调、二人台为内容,进行重点论述。

漫瀚调,又名蒙汉调、沙漠调,发祥于准格尔旗。它是一种是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旋律,搭配当地蒙汉语唱词的地方歌种。清中期以后,“黑界地”逐渐开放,大量晋、陕农民来到准旗,与当地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互相学习,促使蒙汉民族的文化艺术获得很好的碰撞、融合与升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短小精干、欢快活泼,山西爬山调、陕西信天游等汉族民歌节奏鲜明、自由奔放,二者在交融中相互借鉴,产生最初的漫瀚调。漫瀚调突破了蒙汉音乐的固有模式,以一人清唱或是两人对唱为表现形式,唱词中既含有汉语,又有蒙古语,具有一词多曲、一曲多词的特点,是准格尔旗人民在田间地头、婚丧嫁娶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蒙汉两个民族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美好象征。1995年,漫瀚调歌手奇附林开始在内蒙古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参加各类民歌大赛并获奖,漫瀚调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1998年,准格尔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漫瀚调)之乡”。

二人台,俗称打玩艺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传统戏曲剧种,受众面积较广,在内蒙古中西部及周边陕西榆林、山西忻州、河北张家口等地十分盛行。清光绪年间,二人台基本成型,民国后发展快速,因为早期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完成表演,所以称为二人台,后经过不断发展,出现小戏、呱嘴、民歌对唱等表演类型。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在准格尔旗地区流行的主要是西路二人台。

二、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发展历程

(一)准格尔旗乌兰牧骑的建立与变革

1966年8月1日,鄂尔多斯市第6支乌兰牧骑在准格尔旗正式建队,杨云被推选为首任队长,队员有刘新民、靳玉英、孙霞、师书贵、凌瑞堂、訾振清、天君、刘敏、千金柱、黄三仁、窦桂英、王军、郭淑英等13人,成立之初就立刻投入到下乡演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队伍中。1968年,从准格尔旗歌剧团、晋剧团选拔优秀演员加入乌兰牧骑,队员扩充到30多名,为农牧民创作了更多的优秀作品。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多次参加伊克昭盟乌兰牧骑会演、全区乌兰牧骑调演,表演的歌剧《高山雪莲》、《山村小学》等节目,受到了观众和达·阿拉坦巴干等专家学者的肯定。

1986年,受霹雳歌舞、摇滚乐冲击,乌兰牧骑演出次数下降,原创作品产出低,准格尔旗乌兰牧骑被撤销。撤销期间使用过准格尔旗民族艺术团、准格尔旗文工团、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团等名称。2005年7月恢复乌兰牧骑称号。2012年,全区乌兰牧骑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同年12月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整体建制划入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展演中心。

(二)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发展现状

2018年8月27日,在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相关政策指导下,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在大路新区文化艺术中心揭牌,乌兰牧骑建制得以再次恢复。经过50多年的曲折发展,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演职人员已经增加到75人,其中队长、副队长、指导员各一名,队员多数是在艺术院校中经过专业、系统学习的优秀演员,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岗位人员录用,平均年龄31岁,是一支富有活力的文艺团体。队员由声乐、器乐、戏曲、舞蹈、主持人等岗位构成,其中声乐岗位包括漫瀚调、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队员中还包括国家一级演员1名、国家二级演员10名,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名。

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曾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在新时代,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在文艺演出的基础上,还负责宣传政策法规、解决农牧民生活困难等任务,每年创作歌舞、小戏小品20余件,深入基层演出100余场,辅导、服务群众30多次,推动准格尔旗基层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乌兰牧骑还多次参与乡村旅游节、元宵节晚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巡演、印度尼西亚“波罗浮屠”国际艺术节、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香港国际旅游展等国内外各类演出,是展示和宣传准格尔旗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

三、准格尔旗乌兰牧骑传承与创新当地优秀传统文化

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是当地仅有的专业艺术团体,其担负起了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推广的责任,一方面,收集、整理民间老艺人的影像资料,挖掘文化资源,在文艺演出中始终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节目,例如《双山梁》《二少爷招兵》《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漫瀚调传统曲目,《走西口》《挂红灯》《钉鞋记》等二人台传统戏,并以传统曲目为基础,结合时政热点、群众需求,创作大量展现准格尔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合作交流上下足功夫,不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现代化手段全面宣传传统文化,讲好准格尔故事。这些举措不仅使当地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也促进了在区内外的广泛传播。笔者通过对准格尔旗乌兰牧骑的调研和对乌兰牧骑队员的采访,将其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举措汇总如下:

(一)结合准格尔本土特色,创新作品形式与内容

准格尔旗乌兰牧骑以漫瀚调传统曲目的音乐和语言特点为基础进行再次创作,推出了许多内容更具多元,形式更加多样,充满创新理念的作品,例如,漫瀚调歌舞乐《漫瀚情歌》,在情节发展中穿插准格尔传说故事、“二月二”灯游会、骡驮轿婚俗、查玛舞、顶碗舞等多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音乐剧《海红酸海红甜》《牵魂线》,借助音乐剧的美学理念和叙事方式结合漫瀚调艺术资源和准格尔旗生活素材,演绎本土故事;主题晚会《漫瀚情深》,是一台包含漫瀚调歌舞、漫瀚调小戏、漫瀚调坐唱、对唱、无伴奏合唱的综合型晚会,全面展示了漫瀚调艺术魅力;漫瀚调小戏《纳林河畔》《漫瀚情缘》《好人好梦》,以平凡人平凡事为切入点,具有明显的戏剧冲突,结局往往能够折射出深刻的道理。在准格尔旗乌兰牧骑的创新下,古老的漫瀚调艺术从单纯的演唱,不断与舞蹈、话剧、音乐剧等各种形式进行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乌兰牧骑还突破传统二人台反映男女情爱、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内容,编排以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道德模范、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主题的二人台现代小戏小品,如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小戏《幸福全覆盖》,反映当地道德模范优秀事迹的小戏《婆媳三代》、呱嘴《鄂尔多斯好人多》,反映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期间抗击疫情的呱嘴《齐心协力抗疫情》等,这些二人台作品与时俱进,更加贴合实际,具有喜闻乐见、令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2018年,音乐剧《牵魂线》重新修改后首演 摄影:何铭

原创群舞《白泥窑记忆》《骑着马儿过草原》《轻骑之歌》,则以蒙古舞为载体,融入蒙古族说唱、汉族民歌,和制陶、博克,放牧等蒙汉人民的生产景象、生活习俗,不仅丰富了舞蹈内容,还能凸显地域特色。

(二)挖掘准格尔文化资源,编创音乐剧《牵魂线》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创作了农村现实主义题材音乐剧《牵魂线》,该剧以新时代脱贫攻坚为背景,以巴图、二袅袅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返乡青年巴图,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建造现代化制油厂,带领包子塔村的蒙汉人民走向富裕生活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准格尔旗在新农村建设中,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向上、敢闯敢干的精神面貌。

2016年12月底,音乐剧《牵魂线》在鄂尔多斯市专业团体文艺汇演中亮相,经过三年打磨,前后修改20多次,2018年初重新修改后在准格尔旗首演。该剧曾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截止目前,外出巡演50多场,曾走进北京、山西太原、黑龙江哈尔滨、江苏昆山、福建泉州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地,每场演出都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和观众们的深度喜爱。

在剧中,漫瀚调、二人台呱嘴、秧歌、长调、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当地表演形式和生活习俗、民族服饰、民间美术等文化内容,一一呈现在舞台上。表演方面,《栽柳树》《黑召赖》《二道圪梁》《森腾喇嘛》等漫瀚调传统曲目为牵引、串联,对白部分使用准格尔方言,新编的大段唱词既有音乐剧风格,同时兼具漫瀚调夸张、比兴、叠词、排比等常见手法;伴奏方面,以四胡、扬琴、枚(笛子)传统伴奏乐器为主,加入了电吉他、电贝司等电声乐器和大提琴、小提琴等交响乐,使作品的音乐构成更为丰富,更好地突出了故事情感和人物性格,实现现代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视觉效果方面,袅袅出嫁、油坊失火等剧情的布景、灯光中融入现代科技特效,其艺术性、地域性、时尚性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牵魂线》既是对音乐剧这一外来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积极探索,又找到了符合准格尔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方向,是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勇于求新求变的结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弘扬准格尔民族艺术,培养非遗传承人

传播推广方面。第一,改变过去以广播节目为主的宣传方式,倡导乌兰牧骑队员积极在电影、电视、新媒体平台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拍摄微电影《二少爷招兵》《双满意》,参与制作院线电影《漫瀚调》;选送队员参加《越战越勇》《歌从黄河来》等电视综艺节目;在微信公众平台和抖音自媒体开设官方账号,年发布量72篇,乌兰牧骑队员在快手平台直播,展示乌兰牧骑新创作品,传播准格尔文化,队员中粉丝数最多达到了11万人,网上乌兰牧骑建设初具规模。第二,从2018年开始,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响应旗政府号召,连续两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进入当地中小学,进行传统戏曲演出,并邀请学生同台交流,两年演出12场次,使青少年了解并学习二人台和漫瀚调。第三,近年来,准格尔旗乌兰牧骑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等周边文艺团体多次开展联合演出与业务交流,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加准格尔旗乌兰牧骑知名度。

人才培养方面。第一,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选拔优秀队员到其他艺术团体培训,学到技能后给其他队员进行辅导,在“冬训”、“春训”期间,还请进老一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专业艺术剧院专家学者,制定个性化的授课方案,实行长年教学,部分演员还拜师学习,演员的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传统艺术在演员中得到发展和传承。第二,在旗文化旅游局、漫瀚调艺术研究所指导下,乌兰牧骑队员在漫瀚调培训班中担任声乐、器乐主讲教师,提高民间艺人的演唱、演奏水平,培养新一代漫瀚调传承人。第三,举办中国·准格尔漫瀚调艺术节。为了选拔漫瀚调艺术人才,展示漫瀚调爱好者的风采,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旗及周边地区每三年一届举办漫瀚调艺术节,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晚会、漫瀚调声乐器乐大赛、漫瀚调新创歌词征集、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截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八届,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品牌。

四、结论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乌兰牧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职能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初心。本文从准格尔旗的自然、人文背景出发,通过对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曲折的发展过程、优秀作品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所采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措施进行探索分析,得出乌兰牧骑应该以当地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心,敢于求新求变,突破原有的形式框架,推出紧贴时代、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最终打造成文化品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准格尔旗乌兰牧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展现了乌兰牧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作用,并给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等相同地缘文化内的乌兰牧骑的发展提供借鉴。

总之,对乌兰牧骑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希望通过本文,让更多人了解准格尔旗乌兰牧骑,为乌兰牧骑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献计献策,继而为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礼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