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以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为例

2021-03-08 04:35周道棉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旅党组织基层

周道棉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权威性指导文件接连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作为我国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其中,“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指出:要以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为目标。其中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组织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引擎,起着“推进器”和“动力源”的作用。以乡村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有效产生内生动力,带动乡村五大振兴协同发展。

一、基层党建:乡村文旅发展的保障性工程

(一)党建引领文旅发展契合新时代党的使命与责任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通过党建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文化层面,亦是如此。许多学者指出,乡村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必须培育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1]。基层党组织具有贴近乡村生活、乡村人民的的特点,承担着发掘和培育乡村文旅发展动力源的天然使命。另一方面,21世纪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必须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乡村文化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一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基层党组织的肩上。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思想水平,提高组织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最终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理论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基层党组织能够打通文化和旅游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组织振兴,就是要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锻炼干部人才队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组织的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其中,建设好千千万万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重中之重。我国有90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每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日益空心化的乡村面临着严重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基层文化机构渐渐“空转”[2]。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我国许多农村文化活动参与的频次较低、质量较差,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不断加剧,针对基层文化建设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文化建设“格式化”要求基层必须转变机制,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和保障机制,拯救被边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基层党建为乡村提供精神文明保障

基层党建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破题手段。当前我国农村处于多重复合过渡转型的社会,新旧思想交替,新旧文化冲突,一些农村地区的部分群体还未形成现代性的生产习惯、思想习惯、生活习惯,许多封建陈规陋习、迷信思想、宗教观念充斥。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也在农村地区萌发[3]。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在保持自然风貌的前提下,迫切需要打造一个人文环境良好、精神文明富足的农村社会来提升乡村的精神风貌。因此必须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通过各式各样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倡积极向善的乡村文化,引导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二、下党乡的党建,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下党乡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部,距离县城43公里。下党乡曾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素有“寿宁县的西伯利亚”之称。在1988年1月下党乡挂牌成立时,下党乡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极度落后,当时的群众有“三怕”,一怕患急病、二怕养大猪,三怕买化肥。但地处偏僻的下党乡同样也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气候优越,降水丰沛,是寿宁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81%。近年来,下党乡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苦干实干”精神,把用心用情讲好“下党的故事”贯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全过程,明确提出走文旅融合型高质量发展路子,深入推进理念融合、业态融合、品牌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上先行一步、更深一层。先后获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宁德市十佳旅游特色村”等荣誉。2021年,下党乡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推介。

20世纪80年代,下党乡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开展脱贫攻坚战以来,下党乡党委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和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5年,下党乡作为福建省委党校党性教育教学基地正式授牌,开始承接厅级、处级、科级和各类党组织培训班的培训工作。通过红色旅游与干部教育的融合发展,2020年,下党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 289元,1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和学员2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在疫情影响之前的2019年。作为红色旅游发展乡村的典型,下党乡始终以讲好自身特色的“下党故事”为主线,大力发展“清新福建、难忘下党”主题乡村游,致力打造党性教育学习小镇,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助力脱贫、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成为引领寿宁县全域旅游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三、下党乡党建+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剖析

乡村振兴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需要借助创新性手段,实现由点及面的突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乡村振兴文旅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价值,壮大乡村振兴组织力量,是重塑权威与公信的保障,是促进乡村振兴主体参与的粘合剂。通过实践创新,以组织整合为基点,文化和旅游发展为手段和目标,实现主体参与、资源整合与思想解放,能够带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党乡的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组织创新

丰富的组织方式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良好的组织创新机制能够形成良好的目标、方法和线路,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和能力决定了其在乡村战略规划中的宏观谋划能力和微观落实能力,这要求基层党组织不仅要真正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切实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还要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和自我能力的提高。下党乡通过深化五个“党建为民平台”(感恩教育暖民心、廊桥夜话听民声、乡村课堂扶民智、产业振兴助民富、村规民约转民风),形成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号召力。

首先,下党乡实施“领雁工程”,即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热心为群众办事的党员培养为村级后备力量,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群众培养成党员,充实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力量,让群众有了主心骨,发展有了引路人。其次,探索村民自治,组建如义务消防队、调解工作室、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发动更多农民群众直接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脱贫减灾、抗洪抢险、纠纷调解等工作,带着感情参与乡村治理。在产业园项目征地中,仅用3天时间,完成征地74.05亩,迁移坟墓16座,创下了新的“下党速度”。端午节期间,村民自发组织包粽子,送给下党项目一线的建设者,体现了浓厚的感恩情怀。三是参与乡村振兴联盟,积极参与周边4县15个乡镇组建的乡村振兴闽浙边界联盟,通过党建、森林防火、旅游路线等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崛起,促进闽浙边界的绿水青山和红色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联盟乡镇的促进下,下党村与蓉中村、举水乡月山村达成共建,实现支部、党员结对共建,旅游产品、资源共享。

此外,乡村组织的振兴需要人才,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摸清辖区内人才数量、类型和结构,还应该积极做好外来人才的引进工作。当前日益空心化的乡村面临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失的困境,如何培养一支懂文化、会经营、爱农村的人才队伍十分重要。下党乡通过多样活动传播故事,多种方法深入了解群众,形成了外出人才愿意归来,专家人才愿意进来,本土人才愿意留下来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性局面。

(二)融合手段创新

文化和旅游融合,在本质上就是旅游者个体借助文化和旅游载体,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裁的过程,是文化旅游主体与作为象征意义(符号)系统的文化旅游装置(客体)通过个体文旅消费行为进行创造、转化和连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于个体的文旅消费,实现了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4]。文化和旅游体裁构成了区域的文化标识,是区域文化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是文化认同塑造的内核。借助于基层党建+红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下党乡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融合之路。

首先,党建与旅游融合。下党乡以传承弘扬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为主线,以讲好“下党故事”为抓手,挂牌成立了福建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党性教育教学基地,借助党的作风建设展示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摆脱贫困实践基地“三个基地”资源优势,精心设计“五个一”学习主题,即实施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为全国各地党校学员和党组织活动提供深刻、现实、生动的学习体验,以此催生了一批民宿、农家乐。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18.3万人次,承接党校学员926批次3.6万人,带动民宿17家、农家乐9家,实现群众在家就业300多人。其次,地方红色故事与旅游融合。旅游开发中的“注意力”资源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要求旅游开发应该更多注入文化元素,去除“散”“小”“弱”的分散式景点,以打造旅游新地标为宗旨。下党乡通过注入红色文化资源,以打造红色旅游新地标为契机,把每一个下党的故事、元素、符号注入每一个业态、每一家农户、每一寸土地,以点串线,构系统、造氛围,让人们循着故事来、带着故事走。最后,文化新业态与旅游融合。通过出台《下党乡促进旅游业态加快发展十一条措施(试行)》,每年从县域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发展等基金中统筹划拨100万元作为发展旅游业态专项资金,重新规划建设“下乡的味道”一条街商铺以及古村文旅业态,新增“难忘下党研学合作社”、八大干、山中珍菌、乌迷小丛林、廊桥技艺等一批更高质量、更显文化的新业态,不断提升旅游吸引力和体验感。借助全国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得到中央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形成茶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的相互带动,互济互恰,从而提升影响力。

(三)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不同村落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宜根据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拥抱数字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下党乡能够抓住旅游产业,并且成功拓宽其产业链,离不开基层党支部的领导。下党乡在每个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实现将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只卖茶园不卖茶”扶贫模式,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加入“定制茶园”、民宿等产业,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全保障,有效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产增收。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下党乡驻村干部还发挥优势,通过品牌建设,营销提升,互联网+等手段,云商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并引入南开大学“农梦成真”销售团队和广州、南京等地专业互联网营销团队,帮助蓉党合作社建立了微信销售平台。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旅游扶贫、带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振兴之路。

四、经验和启示

(一)文旅融合能够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建设内容[5]。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和最终进路,而从广义的文化内涵来说,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源自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体现的是一种“德治”的力量,通过乡风、家风、民风的培育,建设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切实转变村民的参与观念和集体意识,能够传承和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将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柔化”处理,培育和引导乡村社会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形成一种治理的理念,这既是社会主义文明乡村发展的最终指向,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目标。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

下党乡党建+文旅发展之路的成功证明,基层党组织作为“火车头”,能够在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起领头作用。而通过党建引领发展文旅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区域产业、人才、社会、生态发展,能够汇聚乡村振兴力量[6]。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由于基层党组织的意图与能力会影响国家战略的推进效果,且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挑战十分复杂,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合作制度、责任制度、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对遇到的问题与成功经验进行常态化的归纳、讨论、完善与推广,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地承担新时代党的使命与责任[7]。

(三)党建+文旅需要多元主体参与

从功能主义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8]。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村民自治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最终做到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有机结合[3]。因此首先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中来,将“治理乡村文化”转变为“乡村文化治理”。其次,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其充分融合进乡村治理体系之中,基层党组织要做到能够上“顶天”下“立地”,充分起到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作用。最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也应积极做出贡献。如党校作为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的阵地,能够为为基层党组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帮助基层打破传统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站位和政治觉悟,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效能。

猜你喜欢
文旅党组织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清华党组织公开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