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3-08 04:35任建英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学院

任建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校园文化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院校的“精气神”,对于推进学院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西省高职院校中的新生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由于建校时间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内涵研究较少,学院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浅层建设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打造。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界定

高职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从文化载体来看,主要体现为办学理念、规章制度、课程建设、实训实操、文体活动等方面,可以说,高职校园内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餐厅都带有文化气息。大学应该是一座由文化组成的美好的“家园”,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企业愿景、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灵魂等,其中企业价值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从内容来看,企业文化由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构成。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是约束员工、激励员工的理念,是企业生存、竞争的核心。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脚点和归宿都在“人”上,不管是“育人”还是“用人”,都注重“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塑造,校企文化的相通之处决定了其融合发展的可能性。高职教育要实现就业导向这个目标,必须进行深度的“校企结合”,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形成所谓高职院校的“企业化”校园文化[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中强调:校企文化融合,应坚持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摒弃不适合交叉的文化因子。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作为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都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

办学特色可以说是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本。打造高职自己的办学特色,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方面做文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容忽视。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支撑,高职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高职院校要想提升竞争力就要破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突破口在于与企业的对接。与企业文化跨界交流、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完善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竞争中求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用得上,留得住”;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优秀企业文化熏陶,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这样学生入职后可直接上岗,较快进入工作角色,顺利成长为企业需要的职业人,从而有效解决学校“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的问题。

三、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虽然进行了需求文化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其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为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由于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建校时间短,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尚处在浅层建设阶段,存在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内涵不足、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度不够等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不足

第一,缺乏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认识。在高职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体现出高等教育尊重学术传统,追求学术自由,注重学术氛围的传统大学文化属性,而且也要彰显“学以致用”“实践为主”的职业性文化特点[3]。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性”属性不鲜明,趋同现象严重,高职校园文化似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子,自身文化体系尚不成熟。第二,片面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校园文化尚处在自我封闭状态。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完全依赖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推动,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画等号,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招生就业才是学院发展的后劲。

(二)校企文化融合发展处在浅层建设阶段

首先,由于学院办学时间短、办学起点低、物质力量薄弱、文化积淀不足,学院发展面临一系列难题,导致目前学院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业完成、毕业就业问题上,对于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其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学院更多关注如何利用企业资源为学院服务,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特色和企业发展的契合度。目前学院在校企合作中主要采取订单合作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以订单形式委托学院培养人才,同时企业指派人员参与教学与实习指导,之后学生在企业实习并就业,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尚处在“合而非和”的层面。此外,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导致无法学习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从而影响了自身校园文化建设。

(三)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度不够

从“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判断到今天的“唯学历”“唯文凭”,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重视度普遍较低。工匠精神与课程设置融合度不高,也没有将工匠精神很好地融入日常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国工匠离不开工匠精神,学院应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实操实训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品格。

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针对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校企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从法律制度层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以及校企文化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选择最佳实施路径。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校企合作章程,明确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职责,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准入、退出机制。第二,加快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增加校企文化融合的条款,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在现有《劳动法》中增加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劳动权益保障条款。第三,政府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对涉及企业利益保障的规定应明确并附之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在育人文化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从制度层、物质层、精神层以及行为层等方面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体系。

第一,制度层面。整合校企资源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案,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建立与之对应的教师入企锻炼制度、学生入企实践制度、企业参与学院建设制度等,将校企制度文化贯穿各个环节。第二,物质层面。在重点区域融入企业文化内容,在标志性建筑,如行政楼、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报告厅等落实文化装饰设计,悬挂著名企业家画像、座右铭、张贴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将教室打造成班组,实训室建成具有企业生产、教学功能的车间,学院的道路以企业家或企业命名;校徽校训校歌中体现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就可以感知企业文化氛围。第三,精神层面。开设企业文化课程,而且是必修课,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有意融入工匠精神,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定期举办校企名家论坛、“大国工匠”系列讲座等,邀请知名企业专家、创业成功者来校开展交流会,逐步形成师生认可、企业认同的跨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利用线上资源,如学院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企业文化内容,提升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第四,行为层面。通过工装文化对学生进行管理,塑造学生的行为模式;通过校园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在增强体质、野蛮体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等,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

(三)构建校企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形成高职独特办学特色

目前校企合作较为成功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二元办学结构既提升了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贡献度,又能发挥高职的知识优势,促进知识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就必须寻找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平衡点。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现代高职教育之本在育人,核心在人才培养质量,活力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优秀企业文化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课程建设方面。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编制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完成教学过程,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企业教师负责教授。第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校企文化融合发展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后盾,因此,学院每年应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培训。第四,实习实训方面。发挥现代学徒制师傅传帮带的作用,把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和学生打造成企业的“车间”和“工人”,统一工服,打卡上岗,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在校园内营造鲜活的企业文化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出,高职校园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等,使学院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上更加契合企业需求,同时形成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其知名度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学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