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中的传承与弘扬路径探析

2021-03-08 04:35张惠珍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西医弘扬中医药

张惠珍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在中华五千年的实践与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传承中医药文化既是传承中国文明,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国人民责无旁贷。中、西医院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如何传承、如何弘扬、如何守正创新”的思考。

一、中医药文化教育在中、西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西医院校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

西方医学理念与实践同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大相径庭,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习实践西方医学课程为主,中医药相关课程较少,多为选修课,甚至有些专业未设有中医相关课程。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愈加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在西医院校慢慢流行起来。虽然中医药越来越受西医学生的认可,但毕竟在校学习的5-8年期间,建立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思维,以致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理解和传承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洪峰[1]对广州部分西医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教育价值认可度较高,但文化内涵认知度不足,部分西医院校中医药文化教育重形式,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的结论。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应该建立在对中医药文化了解的基础上,而非因为是国家扶持,人云亦云的才好。大多数西医专业的医学生对中医药很陌生,这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文化氛围有关。只有真正走进中医药世界,领悟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认知度,并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中医药的成效,才能真正地接受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文化。重视中医药相关课程的建设及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至关重要,而这正是现在西医院校所欠缺的。

(二)中医院校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主要有民间中医传播、中医师承、中医院校学习等方式,其中以中医院校全日制学习为主。中医院校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主阵地,却未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只注重专业知识传输,缺少文化培育,课堂思政不足。在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上以对专业技能培养设置不够。有些中医院校的人文相关课程总课时量偏少[2]。现在市场对医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专业知识问答和技能操作为主,人文精神很难在一两次的面试中得以体现。所以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就业,不少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重知识技能、轻人文教育,中医药人文相关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中医药文化学》等课程开设较少。有些课程即使列入教学计划,在真正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停留于对教材的照本宣科,缺少对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这使得医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魅力,更不必说传承与弘扬。中医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具备术湛、仁道精神的大医。术湛体现在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深厚功底,而仁道是中医药文化教育下的成果体现。二者都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在现实教育中,这种只重知识培养,轻文化培育,其带来的结果就是医者只会看病,却不能很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中医药教育多为课堂讲授,创新不足。现代中医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与学模式,这对于生长在多元信息化时代的青年学生而言,难以提起兴趣全神贯注地听讲。这使得经典的中医药知识难以入耳入脑入心,其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更是难以受到关注和传承。中医之美,起于理论学习,久于实践应用。只有走出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才能增长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未与专业相融合,“智”与“德”无法同向同行。专业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有效载体,有些专业如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培养的是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学生在刚入大学之门时就已经给自己定位为“中医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课程设置方面以中医学相关课程为主、教师多为中医药教育背景,后期实习实践也以中医科室为重,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了一套较系统的中医思维。但即便如此,中医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药的认可度也未必就高。在王雷[3]对于某校中医类专业的问卷调查中,在“朋友感冒,中、西医治疗选择”上,学生答案倾向于中西医皆可,而在对于传统文化认可度上,针推专业低于中药专业。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针推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应有更高的融合度,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下,理应更认可和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而事实并非如此。由此可见,中医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上,未能够很好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课程教育中,中医药教育传授的是专业基本的临床技能之形,而缺文化这部分独特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与弘扬现状

(一)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情况

在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举办中医药相关活动并不是一种稀奇现象。但大多数活动的出发点在于宣传专业、增强专业技能、课程作业、又或是团学任务要求,而非真正地想通过活动更深入实践中医药知识,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当前,不少医学院校会通过校园文化长廊、校园义诊、电子屏、广播宣传来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但学生参与度低,收效甚微。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比如展板宣传,观看视频,此类活动缺少互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内容不够新颖,医学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参与者的知识水平,能否激发参与者的求知欲是一大挑战;第三,活动过程中,重结果,而忽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于活动组织者而言,能吸引到众多学生参与,活动就已算成功。但参与者是否真的体会到活动带来的文化魅力,是否达到了传播中医药文化目的却显得不那么重要。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社会实践是每个高校都会开展的第二课堂项目,每个高校都会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通常带有浓烈的专业特色。同样,对于中医学院校,下基层,进社区,服务群众,也成了常规性活动。然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学生活动参与度较低,侯秀娟[4]等人对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药文化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专业学生对文化传播活动参与度较低,弘扬中医药文化,重在走出去。社区、学校、乡村都是很好的实践场所,但未得到很好的延伸。第二,活动内容脱离专业特色,不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初衷在于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部分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个人能力。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未曾想过自己身上还肩负着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对于他们而言,围绕专业开展的实践活动,意味着更高的技能要求以及更多的活动准备。所以在实践内容选择上通常偏向于简易的日常生活照料和文体互动。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想要弘扬好中医药文化,就得从实践内容上下功夫。

三、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中的传承与弘扬路径研究

(一)从观念到行动上转化西医院校的中医药文化教育

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在西医院校的传播,根本对策在于改变西医院校对中医药的偏见,提高西医院校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可从教师互通、活动合作入手。如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仅一街之隔,可利用环境之便利,加强西医院校教师与中医院校教师之间的往来交流;两校结合专业特色,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桥梁。开展中医药进福医大系列活动,让福医大师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神奇与美妙,从根本上消除西医对中医的误解。其次,从课程设置入手,增加中医课程及课程总课时,让医学生在接受西医医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祖国的医学经典,从内容上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两手抓。同时,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中医义诊、中医讲座等富有中医特色的校园活动,从形式上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

(二)以文化人,发挥中医院校中医药文化教育主阵地作用

首先,应加大人文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重临床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医学生文化内涵的培育。其次,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创新教育方式,如诵读经典、创作文创产品,创办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不定期推送学生感兴趣的中医话题或推文。开展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中医药的前世今生文化展活动,百草园、文化长廊游园活动、中医药灯谜猜猜看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再者,可与社区、学校共建,定期开展中医药下社区、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厦门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红医志愿服务队,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和红色精神为己任,创作了富含中医特色的文化衫、卡通形象医小红等文创产品,从系部乃至全校招募中医爱好者,不定期下基层、进学校为民众推拿、刮痧等服务,教授小学生、中老年习练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红医服务队以专业为服务手段,以文化为服务灵魂,形成品牌项目,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爱上中医,爱上中医药文化。

(三)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培育中医药文化自信

红医志愿服务队总结了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及对中医药文化的思考,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会实践模式,活动取得的部分成效及日后发展规划如下,以供参考。

1.传承红医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服务意识

红医志愿服务队以“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弘扬医学文化”为核心意识,以开展校园服务、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工作为宗旨。其服务精神包括无形的影响,亦可化为有形的产物以传承。无形的影响包括志愿者职业素养培训、志愿服务心得交流等,以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服务认知;有形的产物包括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及考核、组织架构构建等。让红医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的同时,用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服务意识,让红医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更持久规范且更具有制度保障。

2.发展健康服务之精华,“三个沉”架设健康之路

(1)“沉下心”加强专业知识与素养的学习

现今多数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多以学生自发组织开展为主,缺少专业指导及服务管理培训。对于爱心医疗志愿服务而言,专业技能的指导及志愿者基础培训至关重要。本项目的指导老师分别为专业老师和辅导员,专业老师提供专业指导,辅导员给予思想上的引导,双管齐下。通过不定期召开专业知识与素养方面的岗前培训,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理论和思想保障。

(2)“沉下身”深入基层,发挥专业作用

很多高校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的志愿者小时数,但相关管理要求不严,以致很多学生志愿者服务流于形式,重量不重质。本服务队通过定期、不定期“进学校、进社区、进机构”,扎实开展健康科普、日常救护知识、传统康复保健等专业医疗服务。严格考勤,规范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既实践专业,又增强社会责任感。

(3)“沉下力”走出去,拓宽健康服务之路

红医志愿服务队以灌口做为服务的主要服务阵地,向龙岩、漳州等革命老区延伸,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之路。让红医精神成为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

3.守正专业特色不走样,中、西医协调并重发展

红医青年志愿者包含中医和西医专业学生。本团队根据专业特色,在服务内容上,将中西医结合互补、发挥各自所长,协调发展。如针推专业学生以推拿刮痧体验、健身气功教授、健康养生科普为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西医角度以日常救护知识、血压血糖测量、慢性病防护为主。让学生坚定专业初心,自我提升健康服务意识,守正中医药文化精髓。

4.创新志愿服务模式,让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

坚持服务专业标准,建立专业化技能培训体系;整合“学院-卫生院-社区-社工”四方力量,搭建合作平台,提高服务活动覆盖面;中西合并,突出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全方位、多角度、重实效地开展活动。线上线下宣传,提升社会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地推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文化必会在现代文化中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西医弘扬中医药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