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的应对与创新探究

2021-03-08 04:39杨红朝
文教资料 2021年28期
关键词:法学法治人工智能

杨红朝 姬 敬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事物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其对法学教育的影响日益加深,人工智能与法学本科教育复合型法治人才之间略显张力。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纵深发展,以培养法治人才为己任的法学教育应及时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变革法学传统型教学模式,循着法学教育智能化的路径,主动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需求。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一)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分析

20世纪以来,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迅速,法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法学教育对象更面向大众,但法学教育中略显枯燥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院式教学方法在日益需要实务型人才的当今社会略显不足,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矛盾、理论教学与法律实务相脱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矛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法学教育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法学教育模式通常是指由基本教学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教学结构和活动方式,受一定教育理念的引导,并服务预定的教学目的与内容的实现。教学要素主要涵盖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不论是法律专业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学院系,都是全国统一的教学模式。法学本科教育的中心理念是培养具有法律职业基本素质的从业者,通过对各部门法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具备法律职业从业的能力,且要根据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要培养其实践能力。我国本科教育模式有待进步。

(二)法学本科教学内容急需与时俱进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部分,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自主操控等优势。技术的革新势必带来教育的革新,同样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纵深发展不断被广泛应用到法律领域,悄然无声地改变着法律行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于项目的开发、理论的探究与智能技术的寻求,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信息社会,发展到智能时代,引导和改进着人们的社会品行。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战斗机的出现,人工智能融入医疗等领域。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推进,那就是“合成智能”,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认知系统、演进算法等要素的综合应用,同时意味着人工智能与法学教育的发展深度融合。就目前来看,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内容急需更新,掌握基本的法学基础理论虽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但并未与当前社会的科技时代相结合,没有做到法学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缺乏与社会新兴问题的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脱离,对社会发展缺乏基本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决定法科生能否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显然,稍显滞后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要。[1]

二、人工智能促进法学教育的动因

在科技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对法学教育的持续发力不容否定。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劲,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促进了法学教育的发展。

(一)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支持

我国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力支持使其站在有利地位。人工智能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教育、医疗、金融、管理等多个行业,无不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悄然做出改变。这使国家的政策扶持变得尤为重要,进一步促使人工智能成为引领时代的驱动力。智能体取代人脑机能的产品出现,意味着崭新生产要素的“横空出世”和“人机协作”社会的来临。在智能化大背景下,不少国家制定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文本,阐述与论证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愿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的。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最早提出,人民法院要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和运行在线裁判系统。不管是国家层面出台的对人工智能技术扶持的相关政策,还是各行各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所做出的改变,都无疑对人工智能背景下法治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需要人才做基础性的资源支撑,配合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大展拳脚,对此,法学教育更应培养新型的法治人才来做人力资源的支撑。正因如此,国家对法治人才的教育培养通过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文件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型法治人才的呼唤

法治人才应具有的重要素质有三项:法律专业知识、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职业素养。面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法治人才的新要求,法治人才必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人类的智慧与才能。知识能够成为传授的标的,智慧却很难被传递。人工智能时代造就的新型法治人才,应当能够适应时代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社会的需要才是培养人才模式的价值导向。现如今,已有一些国家在司法实践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其成为司法活动的“践行者”。法律程序是严格规定的,法律的程序化为人工智能提供便捷,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其程序、指令、信息等的编写执行司法活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人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工智能仅仅提供司法辅助的作用,在司法活动的一些非核心领域扮演角色,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但司法活动不仅是简单的人类劳动,还包含人类主观的价值评判和道德选择,同样,“法与情”也是法学界一直讨论研究的话题,不仅是人们普遍理解的同情心、同理心,更多的是基于法律秩序、正义理念的“情”,法官会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以法律为基础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裁判,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这里,人类更多的是在理性判断的标准上增加了一层感性认识,多了些是非曲直、人性善恶的区别,在对法律案件灵活审判的同时,更符合社会共同体的认知,使法律更具威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法律乘着人工智能的快车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由于法律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法律相关从业者需求的减少,传统的、简单的劳动活动将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但相应的新的工作岗位将随之产生,这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当代社会所要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培养出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人才。这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给法学教学带来创新发展、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未来法学教育应该做好向终身教育或社会教育体制转换的准备。[2]

三、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融入法律行业的各个方面,使法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法学教育传统培养模式的挑战

为了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我国法学院校多以复合型、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自身培养目标。法律人的技能是一种职业技能,如运用法律进行分析和求证、事实调查分析、与人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沟通、提出咨询建议、与客户谈判,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未来的人工智能胜人一筹。我国法院系统开发和使用的机器人法官助理,不仅能与案件当事人沟通,还能像法律人一样应对当事人的诉求和解答法律问题,一些地方的律师还使用大数据进行移动办公和法律项目的协作。未来的法科生不仅要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还要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便捷高效地进行法律检索、事实调查等职业活动。未来的法学教育模式培养的法治人才应当具备下列素质和能力: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完备的法律职业技能、融“懂技术和善于思考技术伦理”品质于一身。[3]

(二)对法学传统教育理念的“侵蚀”

传统的法学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侵蚀”。我国法学教育一直致力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略法科生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教育理念和现象仍然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主导和主流。目前我国一些法学院更多地以通识教育为主,仅仅停留在对法律基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只掌握有限的法律方法和法律文书的写作技巧,所培养形成的法律素质在解决社会上的法律问题时捉襟见肘。这样的以传授通识教育为主导的法治人才培养理念并不利于法科生法律思维的塑造和形成,同时还容易造成学生重书本而轻实践,更没有办法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潮流。人工智能的优势就在于人机交互、语音识别等功能,将会取代传统的知识性教学等简单重复的脑力活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同时法科生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很容易获取该学科的基本信息和知识,人工智能本身所富有的海量的判例法、成文法等其他资源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宝藏。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不再仅靠老师提供基础知识和案例,老师的教学任务中心应该向增强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转变。美国的法学教育是在其他本科专业完成后实施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律师。因此,律师的法律技能训练是美国各法学院法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案例“研读”:课前学生查找阅读判例,从中获得相关的法律规则、法学原理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引导发问并回答学生提出的事实和法律问题,气氛活跃、互动性强,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辨能力和抽象归纳能力的目的。美国的这种法律职业教育理念和“实战”式法学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具有“操作性”和贴近司法实务的优秀法律人才。即使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美国注重法律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学教育的机遇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法科生的培养还停留于系统化、统一化,通过本科的通识教育形成自己的法律思维模式,对学生评价往往采取试卷的单一方式,忽略对实践能力的评价。[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法律思维,同时追求对实践性的培养。

知识型和实践性的双重培养,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功能,为法科生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分体系评分。在这个评分系统中,更客观地展示每个学生的优劣势所在并综合分析,老师根据分析与评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除了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知外,还能增强趣味性、目标性。利用大数据资源,学生能拥有课堂以外更丰富的资源。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和法学教育的结合是多方受益的结果,既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学生的能力,还能优化升级人工智能。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理性看待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学教育应当对人工智能持正确的态度,例如高校法学教师与人工智能应当合作并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因为只有拥有较高法律思维并且能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法学教师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人工智能于高校法学教育来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辅助关系,是能够更好地协助教师传授知识的助手。在情与理的法学知识海洋中,人工智能不可能也无法取代人类对道德、情感、法理的判断与把控。[5]相反,高校法学教育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强大的记忆、分析等功能来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高校法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法学人才培养方法的相互促进的研究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可以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补充,向学生传授一些除大数据检索以外的知识,避免学生因人工智能技术产生格式化思维,同时改善知识传播的局限性,形成方式多样、知识面更广的教学模式。同时,高校法学教育不应该过于依赖人工智能法学教育,决不能一味地盲从技术,对学生法律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法学教师的法学感悟与丰富的法学教学经验是教育的关键。教师是法科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启蒙者、激发者、引导者。

(二)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法治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发展,我国对综合素质高的法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法律人才的培养建设中,符合国家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契合社会人才应用的需要,不仅需要坚持培养法治人才的法律思维的养成训练和对必要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还有助于对新知识、新模式的学习与运用。我国法学院校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法学教育的挑战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应与时俱进地开设相关的“人工智能+法律”课程。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人才需要学习科技与法律的交叉法[6],从而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法治人才。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法学教育中,法律知识的获得、表达和传递的方式方法不断革新,引发未来“教”与“学”模式的改革,即法学教育方式的适度调节。[7]智能技术和法学领域的相互融合发展既需要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及软件应用能力,又需要法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在现实应用中,不仅需要相关法律人员的加入,还需要法学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人工智能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相关法律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开发及利用中的优势可以提供精准的法律服务,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的法学知识的获取、传播方式的变革,势必带来法学教育的重构,在培养学生获取基础法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其实践能力。

五、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滚滚洪流可能会改变法学发展之河流,给新时代法学教育带来勃勃生机。法学教育因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做出主动或被动的改变,即将为其在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革新。本文对法学本科教育现状及法学改革势在必行动因的分析,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对法学本科教育领域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剖析,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学教育领域将长期扮演重要角色,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紧跟时代步伐的法治人才,共同为社会法治建设做贡献。

猜你喜欢
法学法治人工智能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人工智能与就业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法学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