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徽州民歌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

2021-03-08 05:14张丽刘敏尹传好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文化产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徽州民歌数字化

张丽 刘敏 尹传好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00

一、新媒体和徽州民歌结合的必要性

西徽州民歌是基于徽州人民基于生活和生产过程,形成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该项目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民歌内容丰富,多以生产生活、婚嫁、习俗、丧葬、农事、徽州女人等为主;体裁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歌曲等,展示了徽州社会的自然景观、时政、历史文化、思想感情、民俗风情。徽州民歌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徽州、黄山三区和歙、黟、休宁、祁门四县。徽州90%的民歌大多数集中在歙县苏村和岔口一带,其它如徽州区、祁门、绩溪等地区也有传唱。徽州民歌传唱多用方言,如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等,方言的复杂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给徽州民歌的传唱、收集和继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当前大体现存流传较为广泛的徽州民间歌谣有800多首。早在八十年代初,徽州民歌的唱片向国内外发行,但随着优秀演唱者的去世和后继无人,现如今面临着濒危的窘境。现代社会是电子媒介时代、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声音和图像传播的范围,为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发展契机。基于已有的研究,徽州民歌记录在册的有200余首。主要的体裁有号子、山歌、小调和新民歌类,细分的话有曲谱均以纸质的形式记载,没有视频形式记载的徽州民歌,用音频形式记录的也不足50首。

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地域、种族、文化的限制,具有全方位的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及时性等特性。新媒体的特性与传统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共享性”以及“可欣赏性”本质具有一致性。新媒体技术对民歌的传唱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民歌内容创作上,新媒体技术为音乐创作提供新方法和新平台,草根阶层也可参与音乐创作、传播。消费群体自由选择,灵活消费,满足个人多元化的审美和情感需要,如电子音以及软音源等素材引入音频化和音序化创作法;在宣传和推广上,新媒体扩大了民歌的传播范围、传播速度、民歌的影响力,可见、可视、可听、可保存、可互动交流、可反馈的数字化平台,为民歌的保存、便捷传播、学习传唱具有重要意义,为将来研究民歌提供良好的视听资料;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上,徽州民歌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平台展示、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为民歌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提供了更为便捷地方式和存储形态;在创新设计上,新媒体技术,如现代化数字技术、VR技术、直播等方式广泛应用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开发都起到变革性的作用。

二、新媒体技术和传统音乐的结合方式

“互联网+”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意义在于以用户为中心,改革传统保护的思路,创新传承方式,将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交互运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创新性开发。当前民歌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融合主要体现在民歌的数字化存储和传播、新媒体宣传和推广、民歌创作技术创意性开发、民歌商业模式创新等。

(一)数字化歌谣

科技的发展使民歌民谣的音频、视频、图像得以立体化、数字化、全面化储存和传播。互联网多终端互动性、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为徽州民歌数字化保护奠定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让歌谣的传播不再受制于地域空间,为开展世界性传播和交流奠定了基础。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整合内外部资源、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新资源与传统资源、横纵向资源等,并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和创新。如文旅部研发的“乡音”平台(声乐艺术资源库与多屏点唱系统)以KTV、IPTV、移动端为传播手段,以互联网市场推广为运营模式、基于传统民歌和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的民族音乐推广平台(包含31个省市区5.2万KTV包房、1560万手机点歌用户和7000万IPTV终端),数字化民歌让中国传统民歌得到永久性保存、拓宽民歌传承渠道、丰富传播空间。

(二)注意力经济下的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

在电子媒介时代和自媒体圈群化环境下,民歌的生存条件空前被改善,各种演唱会、歌手大赛,借电视、电脑、手机等广泛传播。网红引流、直播经济、短视频占据了网络巨大的流量,如薇娅直播间、快手、抖音等。快手用户超过了10亿,精心制作民歌短视频,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民歌的宣传和推广。如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在郭德纲和张云雷等人的改编后,借助德云社相声平台传播并奠定知名度,并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如在东方卫视春晚,张云雷和费玉清老师合作演唱戏腔版的《花儿·探清水河》;在优酷、微视、抖音等各大知名APP传唱。

(三)创意策划和开发

新媒体环境下,结合互联网思维,如跨界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等对民歌进行创意设计和开发。2020年举办的左权民歌汇,设计外表融合黄河文化和晋中文化的小萌娃“小亲”和“圪蛋”吉祥物;利用新媒体艺术灯光秀与演出相融合的先锋演出形式;打造了中国首部山体实景民歌大秀;设计水杯、便签等“小亲”和“圪蛋”形象为蓝本的各类文创衍生品;设定“回顾经典、致敬经典、创新经典”民歌发展定位;此次民歌盛会两次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前3名,掀起一股“左权热”“民歌热”。

三、新媒体环境下徽州民歌的发展策略

(一)徽州民歌的数字化保存和开发

当前,徽州民歌的发展受到方言影响、传承人不断减少、采集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濒危。一方面加强民歌的采集工作,需要人力和财力支持。当前徽州民歌的投资少,在宣传和推广上局限于民歌大赛及部分视频制作,且视频制作不精良,缺乏新意。在徽州民歌的保护和开发上,一方面,做好徽州民歌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做好现场的录音、录像工作。如对歌曲进行乐谱记录和整理,丰富现有的徽州民歌曲目库;另一方面对现有民歌数字化开发,对徽州民歌乐谱进行二维高清扫描,制成图片或视频,将视频或文字等形式与徽州文化、历史、地理信息相融合,对唱片式、磁带式、光盘式记录的徽州民歌通过新媒体技术转换和保存,民歌直播与徽州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相融合,受众可以直观感受到民歌艺术作品的“原始环境”。借助云技术,如民歌云直播,将录好的视频上传至网易音乐、QQ音乐等多媒体共享平台中,从而使更多的受众能够犹如身临其境般享受民歌艺术作品。再者创新民歌保存形式,如结合视频、文化、动漫游戏、微视频等方式保存开发。最后借助黄山地区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运用于文博馆、交通服务窗口、旅游、餐饮、车站等文化旅游场所,拓展徽州民歌知名度、建立徽州民歌品牌和影响力。

(二)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和推广

民歌艺术受众小、传播窄,如何借助于“互联网+”的形式将民歌艺术资源进行集中优化。另一方面,在全国的众多民歌中,徽州民间音乐的知名度还比较弱,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

一是建立徽州民歌公众号和开发APP,通过粉丝经济和粉丝社区,让用户参与演出前期内容策划;二是拓宽民歌传播途径,与综艺节目、大型民歌会、网红、网络平台形成合作开发协议,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民歌新情境;三是改革民歌内容,民歌“新”唱,融合流行元素、重新包装;四是结合徽州文化元素,打造民歌IP,如徽州民歌IP与动画设计结合,对徽州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进行草图设计、三维制作技术以及后续的衍生品开发等。

(三)徽州民歌发展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政府大力扶持+市场化运作+多元主体参与+科技力量支撑”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力量支持,一方面加大投入,多方位采集民歌资源和完善民歌平台建设,推动高质量民歌打造,打造民歌品牌和扩大其影响力。

另一方面徽州民歌开发过程中要善于借助黄山地区旅游知名度来推广徽州民歌,推进民歌与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观中融入民歌元素亦有利于充实景区景点内涵、丰富旅游内容、建立文物自身的造血机制。在市场化运作上,以艺术秀形式打造一批精品歌舞表演节目,邀请国内一流演艺公司加盟,打造一部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民风民情的舞台剧;在多元主体参与上,鼓励企业和民间团体兴办民歌演出团队,推进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与当地文旅相融合;挖掘民歌发展商业模式,如跨界融合,如在影视、综艺节目、视频宣传、动漫等栏目中融合徽州民歌;在科技力量支撑上,借助当前光影技术、智能科技、沉浸式实景娱乐、新媒体艺术展、沉浸式演出等方式,带给民歌新的发展意境和天地。

猜你喜欢
徽州民歌数字化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徽州绿荫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