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野下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2021-03-08 11:10廖思洁谭亚轩汪文勇
文教资料 2021年27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技能

廖思洁 唐 悠 谭亚轩 汪文勇

(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置于立德树人的高度,“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教育要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2]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说,劳动素养是大学生除专业知识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等素养以外必须具备的素养。然而,当今部分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有所欠缺,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刻不容缓。

一、劳动素养的基本内涵

劳动素养是指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劳动实践者所具有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衡量实践者劳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而言,劳动观念是指个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对“劳动”这一实践活动产生的概念认识;劳动态度是指个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对实践内容秉持的看法以及对劳动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等;劳动习惯是指个人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的固有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模式;劳动技能从本质上说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掌握的实际技巧和在劳动过程中养成的心智。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是指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是实践的基本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才能够进行,没有劳动人类社会也就无法继续存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始终是以主体的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观的全面发展。客观地表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仅仅只加强专业方面的教育是不够全面的,也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素养培育。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角度上讲,劳动素养也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它素养的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必须拥有足够的劳动素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同时助推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素养的培育也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与力量,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和笔者对朋辈、同学的观察和调查,目前的大学生劳动素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劳动观念存在偏差

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收获,极度反对物质上“劳而无获”,希望付出的劳动都能够有相对应的物质报酬且即时兑现,对在劳动过程中意志的磨炼、技能的获得、身体的锻炼等方面的收益不重视,对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无物质性收获的活动参与兴趣不高。部分同学潜意识里也对劳动成果有较高的要求,对劳动收获的预期值较高,希望付出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收获。存在这些劳动观念的大学生,对无物质性成果的劳动或者劳动成果无法达到内心期待值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往往会选择以各种方式逃避劳动或者在劳动过程中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二)劳动态度不够端正

有部分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存在问题,对待劳动没有积极自主性,对提供的劳动锻炼机会找理由逃避,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对于较为艰辛、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工作不能坚持,稍有疲倦就会选择放弃,缺乏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比如在学校期间对学校安排的劳动任务完成得比较敷衍,质量不高;在宿舍对打扫卫生的任务则是推三阻四,能拖则拖;在家庭中劳动自觉性弱,对自己生活空间的打扫积极性较差,对家人交代的劳动任务甚至存在抱怨的现象。存在上述现象的大学生未能端正好自己的劳动态度,没能认识到合理的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

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能将自身的生活安排好、不能打扫好自己周围空间的卫生。有的寝室长时间不进行打扫,寝室内部环境极差;有的寝室将宿舍产生的垃圾堆积在寝室门口,不及时处理,寝室外部环境极差。有的大学生没有养成定期清洗衣物、被褥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会进行清洗;部分大学生在上早课或者其他课程时,将食物带入教室,食用之后却不将剩余垃圾带离教室。部分大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自己,而且还会对其他同学产生影响。

(四)劳动技能不强甚至缺乏

部分大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缺乏,家长不重视孩子劳动素养的培育,给予的劳动锻炼机会少之又少,简单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差甚至缺乏劳动技能,而学校相关的实践教学相对短缺和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在校参加劳动,缺乏劳动实践锻炼的机会,无从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三、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个人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还是不够成熟,缺乏主动劳动的意识,对劳动的自主性不强,还抱有一些幼稚的想法,认为自己年龄还小不需要去通过劳动来积累经验,无须学习劳动技能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以为真正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也有部分大学生具有惰性,好逸恶劳,对劳动有抵触情绪,不肯吃苦和付出,只想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再加上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和相应的劳动技能,即使想要劳动也不知从何下手。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在小初高教育阶段当中,部分学校在劳动素质培育方面大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主要是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在劳动素养培育方面的目标要求大都是只要能够完成上级任务要求即可。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劳动素养已然大大落后现实需要,再加上劳动机会有限,大多数的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培育主要侧重专业学习,对劳动素质培育的重视有限,没有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即使有也面临着师资、资金、软硬件设施缺乏等问题。寒暑假期间,学校布置的各种社会实践任务的要求存在“漏洞”,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大部分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学习都比较看重,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会承包绝大部分家务劳动,尽量减少子女的劳动时间,即使子女想要分担部分家务,也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因此子女的劳动意识得不到培养。因为劳动锻炼的机会和时间都比较少,热爱劳动的习惯没办法养成,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无从了解和掌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极其有限。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味地宠爱纵容,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心理,不利于热爱劳动的观念和态度的养成。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的发展,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依旧存在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劳动者权利保障不充分、社会保障落实不够到位等情况,劳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以及选秀节目和“网红”的出现,“一夜爆红”的故事不断涌现,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部分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让他们误以为有一条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捷径存在,只需出名财富就会“不请自来”。这种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辛勤劳动才有可能收获成功的观念。我国社会从古至今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存在有轻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传统,这对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的形成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影响了大学生对今后职业的选择及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

四、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的培育十分必要,而面临的任务繁重,可以从以上原因着手,加强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一)大学生个人应当加强对自身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视

一个人劳动素养的培育除外界条件的支持与影响外,自身的能动性也十分重要。大学生个人首先要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的重要性,要把其看作是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一部分,会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有意识地抓住机会去培养。大学生个人要重视学校安排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积极参与,把握住学习机会,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与劳动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亲身体悟,深刻理解劳动素养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劳动积极性,端正对待劳动的态度,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将劳动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在思政课程当中要强化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改正错误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培育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二是高校在专业课程当中也应当加入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把专业训练和劳动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要开设相关的劳动必修和选修课,通过课程的形式,系统地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培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课程的形式,请相关专家和行业能手传授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增强劳动的能力。四是高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一方面通过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增加学生的校内劳动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校内外的劳动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让学生能够与普通的劳动者有更加深入的接触,更加直观地体悟劳动的不易,提高对劳动及劳动者的热爱和尊重。

(三)家庭应当重视孩子劳动素养培养,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创造一个热爱劳动、勤奋劳动的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4]个人素养的养成与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子女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家长要从小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让孩子自己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寒暑假期间鼓励孩子去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劳动实践,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素养。

(四)全社会要重视劳动教育,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给广大普通劳动者提供充分的保障,提高劳动者的获得感。只有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其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能够得到与劳动相匹配的收获,广大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二要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大力宣传普通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价值、获得财富、实现美好生活的典型例子,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人们树立诚信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以中央和国家文件形式加以确认和强调。《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总体目标、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内容要求等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提到了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要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优评先、进一步深造和毕业的参考和依据。[5]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最终成效的体现,相信会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的重视,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会日益凸显,相关的培育措施和支撑保障也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技能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