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校美育路上人文教育的新内涵、新任务、新方法

2021-03-08 11:56陈海兵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立德美育美学

陈海兵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美育是一种促进人健康发展的教育。艺术高校在美育路上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站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一角度上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基于此,文章从立德树人背景下教育改革实际出发,对艺术高校美育路上人文教育的新内涵、新任务、新方法进行探究,希望为高校人才的全面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美育教育对于当前教育教学发展而言,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后续的生活工作中能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背景下,美育已成为艺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艺术高校应该借助教育资源优势,加强美育基本理论渗透,培养学生对多类文学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美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让更多的学生切身实际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审美对整个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带来的影响。当然,美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美育的道路上渗透人文教育也是艺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

艺术高校美育路上人文教育的新内涵

简单来讲,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在艺术高校的美育中渗透人文思想,并在实践中围绕人的发展开展人文教育。基于此,在美育研究中,美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逐渐受到重视,围绕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人文教育,为教育工作增添新的内涵。

根据教育研究,艺术高校美育路上人文教育的新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第一,丰富人的文学艺术知识。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累之上。在艺术高校美育中,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文化教育,围绕美学理论,传递文化知识,这样则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让学生对艺术美和人文美形成基本的判断,同时也为学生在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展现人文精神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培养人欣赏美的能力,提升人的审美标准。美育实践有助于发展人审美的情感活动,有助于提高审美力。在艺术教育中,学生经常会面临“什么是美?”“为什么这样的创造被称为美?”“艺术美中包含怎样深刻的内涵?”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美进行界定,并从愉悦人、发展人的角度分析美的价值,从而明辨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1]。

第三,培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求根据当前需要完善学生的审美观念,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其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并且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美育可以引导人形成一种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这对人自身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健康的审美也能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美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从微观层面上有利于人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人的创造潜力。美育实践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各种教育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因此,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则成为美育工作的重点。在美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其中必须包含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建设方案;此外,还应从发展人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激发人的潜在价值。

艺术高校美育路上人文教育的新任务

在教育改革新阶段,艺术高校应该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将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作为美育的切入点,将人文教育渗透到美育全过程,以达到以美引善、以美启智、立美育人的目的。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艺术高校美育路上人文教育的新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艺术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开展审美教育。艺术高校在美育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学校应该从美育任务和人文教育目标要求出发,加强对美育体系的构建。例如某高校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置必修课美育理论与实践——以美育美,同时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美育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期末考核范围,以便于系统开展美育,渗透人文教育。

第二,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美育质量,促进人文教育有效开展。美学理论基础研究与美学学科的建设,是艺术高校开展美育的基础。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艺术高校的美育不仅要围绕美学学科展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该从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出发,对美学学科进行全面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学校既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将美学理论与美学教育实践相融合,夯实美学教育基础。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将美学学科和人文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第三,积极落实寓教于美、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任务。艺术高校美育路上渗透人文教育,应该将美融入到教育,注重启发学生智慧,提升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审美熏陶中提升人文精神。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文艺活动、课堂教学或是课堂环境建设等,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艺术高等院校,需要把握一系列环节,提高美育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创造人文审美环境,最终实现人的发展。

艺术高校美育路上人文教育的新方法

第一,艺术院校要提高对美育的认识,把握美育实践中人文教育的内涵。艺术高校美育的目标不仅是要把美学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渗透美的理念,更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审美情趣、懂得感受美的专业人才。基于此,艺术高校应积极转变思想,全面分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立足美育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文教育水平。

第二,创新美育实践模式,促进课程更新。艺术院校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优化美育课程结构,推动美学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凸显美学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美育活动中勇于实践,乐于实践,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注重专科课程的互补性,强化学生间互动,引导学生互相探讨交流,从审美的高度探索学科的共通之处,形成更完善、更系统科学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2]。

第三,打造良好的校园美育教学文化氛围。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校园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程度效果。因此,艺术高校应积极打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营造自由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能够受到审美的熏陶,获得人性化的服务,能够感受校园内的人文精神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美育的力量,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3]。

第四,设计人性化的美育方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美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多加思考、学习和探究。艺术高校应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例如美育实施的便捷性,组织学生欣赏艺术品,借助当地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依靠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等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美学体验,构建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第五,基于大数据发展技术,培养学生的美育实践能力,作为艺术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状况,开发相应的美育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虚拟空间接受美育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满足当代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在艺术环境中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艺术高校美育要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作出的战略部署,同时重视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开展人文教育,在美育的熏陶中实现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传统的继承乃至人的发展,从而提升高校美育水平,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立德美育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外婆的美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纯白美学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