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化类广播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2021-03-08 11:56杨晓红安徽广播电视台
文化产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口技广播节目听众

杨晓红 安徽广播电视台

近几年,文化类广播节目呈井喷趋势,以央视为表率,联袂上演的文化类《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不管是节目的话题度,还是其收视度,都呈现出风靡全国的态势。随后,其他卫视也推出了《百心百匠》《汉字风云会》《上新了,故宫》等节目。可以说各个平台都在走文化路线,文化热成为竞争内核。广播作为声音的专业生产者,要想紧抓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发展契机,就要在媒体融合竞争的背景下,打造充满特色的文化广播节目,这又是一个话题。为此,文章主要分析对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创新思考,意在为提升文化类广播节目的收视率提供参考。

在传统三大媒体中,广播构成其部分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广播和电视、报纸共同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群众。近几年,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正在向媒介生态全面转变,为了适应随时代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媒介生产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文化类广播节目除了需要借鉴融媒体的发展经验,以进行传统文化类广播节目形态的不断创新,促进节目内容的丰富,从而实现传播途径的有效拓展以外,还需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类广播节目资源,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强化推进新媒体融合以及媒体建设。但在产业运行、平台融合、体质机制等层面,文化类广播节目在实践调整中仍存在许多亟需处理的问题,所以创新文化类广播节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彰显广播节目的特色,彰显文化力量

“人有我优,人无我有”一直都是节目成功的制胜法宝,这也从侧面说明追求特色更为重要。节目过于同质化,或者人云亦云,最终会丧失稳定的观众群体。只有在媒体属性上和内容上将自身的独有特色充分呈现出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而要想树立良好的节目品牌,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还必须要进一步增强传播基础,这样才能够将文化传播的力量充分地发挥出来。

以北京广播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时光》为例,该节目凭借着极高的制作质量获得了听众的普遍认可。很多听众在听完这一节目之后都不由感慨:文化传播题材的广播节目也能够做得如此生动有趣。从节目内容来看,该节目以统一的格式标准,对国家尤其是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采访和报道。该节目通过对片头、播音、后期加工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统一性。从节目的结构来看,《非遗时光》基本上都是由两个不同的故事以及相应的场景构成,这就是为什么其作为一档文化说明和传播节目却能够具有如此强的感染力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节目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的力度,分别做了三个版本,即三分钟、八分钟以及二十分钟,这样的方式能够极大地丰富文化传播的角度,让观众能对文化故事有更为全面的了解。相关专家表示,“非遗时光”是一份独家报道,那些丰富的工艺流程,那些古老得即将逝去的身影,那些传承人的叙述,都应该在节目中保留,还要保留于广大听众的记忆与耳朵中[1]。

《非遗时光》是现如今传播文化节目中的重要代表。以《非遗时光》为代表的这类高质量文化广播节目在保障节目丰富性和感染力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其不但具有娱乐价值,也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

提升故事的讲述性,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从本质上来看,文化类广播节目具有极强的服务属性,同样以《非遗时光》这档节目为例,节目中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老器具、老吃食、老剧种等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沉淀的文化。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进行引入,为听众介绍一些老专家、老技师、老工匠等等。但是,由于这些文化和人物与现代人相距甚远,且文化故事大多较为小众,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画面感不足的问题,进而产生距离感。对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拉近节目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讲好文化故事。以《非遗时光》中的“口技”报道为例,因多个细节没办法通过一个画面来呈现,于是在报道中,口技传承人的开篇就有了“除了教他口技的专业老师之外,鸟儿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这样的话[2]。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快速激发听众的聆听兴趣,然后通过记者引导式的追问,满足听众的好奇心。事实上,故事中的口技传承人在早期的一次演出之前,特意到山上进行练习。当时他听到了黄莺的叫声,感到非常优美,于是开始学习,黄莺也感觉非常有意思,就与口技传承人相呼应,久而久之,口技传承人学会了黄莺的叫声。直至演出结束的那天,黄莺专门给口技传承人送行。很多人都是通过舞台了解口技表演的,一方面听众陶醉于精彩的口技表演之中,另一方面又感慨口技传承人的驾轻就熟。因此,大部分听众对于口技传承人舞台下的辛苦付出都不甚了解。通过这次报道,听众了解到了口技传承人在舞台背后的故事。在节目中,口技传承人还提到他在练习口技时信奉的一句名言:“想要学习蚊子的叫声,你首先要被蚊子咬,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它的习惯和叫声”,也就是说要想学习口技,就必须要深入到实践和生活之中。这种问题设计和结果反馈的形式,让故事听起来有种跌宕起伏之感,这样也能增加人物的立体感。内容为报道提供服务,文化也要以这样的贴合形式为听众提供优质服务[3]。

积极创新广播节目形态,增强节目的时尚性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随着近些年来行业竞争愈演愈烈,文化广播节目要想在保障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体现出娱乐价值,获得听众的认可,关键在于积极创新节目形态,从形式上去迎合听众的需求。

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打开文化之门》这一节目为例,该节目以访谈为开场形式,通过与各个领域的专家以及学者进行对话来引入节目的话题,同时,在广播节目中使用鲜活的音频素材,让听众的视觉感受更丰富,从而让听众有置身现场亲身体验的参与感。另外,节目还将贵宾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结合起来进行文化解读,感性关照外加理性分析,使节目在充满文化品味的同时也更加接地气,成为更具趣味性、品味性的广播节目,并将文化类广播节目的优势充分呈现出来[4]。与其它文化类广播节目的沉稳风格截然不同,本档节目以有趣轻松的语言风格与节目形态呈现,以新视角、新方法、年轻的表达形式,进行文化内涵的充分展示与诠释。广播节目可以依靠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还可以在客户端上开设碎片化聆听FM的专栏以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增强自身在社会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能力。

除此之外,以当前不同群体的实际观赏需求不同为基础,广播文化类节目也可以对其受众群体进行针对性分化,并且结合不同受众群体以及发展方向打造具有针对性的文化类节目。例如近些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便是建立在青少年群体的基础上,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类节目。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文化节目以竞技比拼的方式为主要的制作风格,不仅能够传播优秀的古典诗词内涵,还可以营造紧张的氛围感,选手之间的相互博弈更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这种不同于原有的赏析、介绍、评价的节目播出形式更贴近现代人的观察需求,整体而言节目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同时以青少年为主更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能够体现立德树人以及进一步培育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要想提升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把握好大众化与专业化、传统化与现代化、娱乐性与文化性之间的平衡点,在促进文化广播节目质量的同时,提升广播节目的收听量。

总之,文化类广播节目仍在尝试创新,不管选择何种主题,使用何种方式,重点在于发挥声音特色,使此种文化融入到人们现实的生活中,使人们在生活中感知传统文化的潜在魅力,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从而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口技广播节目听众
擅长口技的猎人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