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懋晋《杜甫诗意图》册页十二开中的诗情画韵

2021-03-08 10:16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册页草堂意图

杨 柳

“宋懋晋(?—1620年后),字明之,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幼见牧童驱牛,辄图画于壁上,颇神似。及长,不愿科举,日夜临摹家中古画。后来向嘉兴画家宋旭学习,宋授以宋元遗法,富有丘壑,与画家赵左抗衡,其气韵间与刘珏相埒。仙山楼阁,位置得当,为时所称。”[1]其流传的绘画作品有《千岩万壑图》《汉宫春晓图》《金陵廿四景》,以及图册《杜甫诗意图》册页十二开。

一、宋懋晋的《杜甫诗意图》册页十二开图像描述及其对杜诗的呈现情况

自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2]的画理之后,诗画同构便成为中国传统的美学原理和艺术规律。后代画家纷纷参照这个理论创制了大量的诗意图。明人对杜诗的推崇使得杜甫诗意图的绘制蔚然成风,而以册页的形式系统地绘制杜甫诗歌自晚明宋懋晋而始。宋懋晋《杜甫诗意图》册,十二开,纸本,设色,纵22.8厘米,横15.3厘米,藏于上海博物馆。这十二幅图画分别以杜甫十二首诗歌中的一句或者两句为画题入画,画家同时将诗歌自题于画上。画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加以自己主观的构思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对杜诗进行片段裁取和绘画创作。

《杜甫诗意图》其一取《秋兴八首》(其三)中的“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入画。在宋懋晋此图页中,画幅之景可分为城内之景和城外之景。城中那高耸的山郭脚下的城楼上飘着旌旗,以示秋风清高之气,山脚下围绕着千家万户的房屋。清晨,城中还未有人出动。再看城外,城墙外围是一条江,紧靠着城墙的是筑于江面的渔宿,可见此地的人大多以江中打鱼为生,夜晚直接宿于江面小筑。此刻,江面有四艘渔船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打鱼日程,还原了诗中“信宿渔人还泛泛”之景。江岸与城中相连的位置是画的左下角的高大石拱桥。而江岸高楼之中坐有一人远望沉思,此人正是杜甫。

《杜甫诗意图》其二题为“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宋懋晋以这首诗的首联入画,画中为戈壁荒漠景象,黄沙上生长有两株枯木,一座高石孤立于漠上。远处有高长的城墙,城墙内和城墙外各有一座耸立的城楼。远处的山峰隐隐可见,为一幅黄沙萧瑟、战地寂寞衰败之景。图中唯有静景,这体现了图像对诗中所表达的典故和内涵难以呈现的艺术局限性。

《杜甫诗意图》其三题为“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此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其一》。在此章图像之中,主体为高山险壁,直插云霄,山腰上和山脚下倒悬着藤蔓和灌木。图中最显眼的是凌空架构在两座高耸绝壁危岩之间的屋舍楼阁,楼阁的木质走廊蜿蜒回环于山隙之间,从山隙间又有泉流瀑布垂直飞落而下,水流在山脚汇成湍急波涛,图中的险峰危阁和半壁生发的灌木正好反映了诗中“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的异地居住境况,写照了杜甫一生漂泊无定的悲凉。

《杜甫诗意图》其四题为“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扌双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在宋懋晋此幅图中,郊外几株树干只剩枝丫,矮矮的几株灌木叶已经泛红,一派深秋清劲之气。在一株树枝的顶端,站有一鸟,呆滞木讷,凌空一只苍鹰向它疾飞而来。苍鹰身姿矫健,爪如铁钩,眼神坚定,那枝头的凡鸟必是它的口中之物。让观者不自觉地联想到了杜甫诗中“搏击凡鸟”“血落如雨”的画面。画面因苍鹰而显得杀气腾腾,正所谓“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杜甫诗意图》其五题为“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临(林)塘幽”,此图是取意于杜甫的《卜居》。此幅图大幅为回环曲江,此乃为浣花江水,在右下方为一方以青瓦盖成的民舍,大约是锦里“主人”的住址。主人家的大门口庭阶上有一椅,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主人房屋后栽种着松柏各色树木,房屋前面为大院坝,院坝外沿围筑着隔江围墙,临着围墙之外的江面上有一处悬于水面的阁楼观景小筑,其中有一位素衣者,一位红衣者相对而坐,此时杜甫和锦里主人正在商讨选址之事。

《杜甫诗意图》其六题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图以杜甫《登高》诗入画。在此图之中,画幅之景分为远、中、近三部分,中间留白,为江景,在江的远处江岸是丛林树木,树木后的远方是一处城墙和城楼。江的近岸边是水草浅生,一簇一簇往右倾斜,应是画家为体现风故。岸边有一座高台,高台上一人正是杜甫,他拄着拐杖在高台翘首远望,体现了其暮年体弱多病之衰。高台之旁有一株枯木临水而立,是为暗喻杜甫的孤寂凄冷,强化了诗中“独”的含义。随着高台上的杜甫目光望去,是对岸远处的城楼。在重阳节之时,杜甫也许由此处的城楼想到了万里之外的长安,画中人仰头望断长安路,让观者领会到其中无限悲伤。

《杜甫诗意图》其七题为“苍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幅画取意于杜甫的《客至》。在此图中,画家仍然以高远法取景,分为近、中、远景,近景左下角为杜公茅草筑成的几间草屋一角,草屋檐下设有一桌,桌上只有一盘小菜,两人围桌相对而谈。桌的左侧杜甫的妻子合袖而立,桌的左侧这位当是杜甫,右侧应为客人。杜公之妻立于侧旁招呼饭菜,可见诗人之妻的贤惠纯朴。客人身往后仰,侃侃而谈,可见,虽无兼味,但与杜公相处也甚为契合,照应了“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珍视之情。

《杜甫诗意图》其八题为“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取意于杜甫的《玉台观》。画幅以山顶道观为主,画幅下方是陡峭不平的山顶,凌顶建筑着一座庙观。山顶上生长着一株枝干散乱的松树,画家以此示山顶观庙“玉台”之高。山顶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山顶最高处又有一处庙观楼宇,如同九霄天帝所居之宫殿。从山顶俯瞰远方,看到的是浩瀚江水,江面飘摇着几艘打鱼的帆船,这才让观者恍然认清此处不是仙界,乃是凡尘。

《杜甫诗意图》其九题为“江度寒山阁,城高绝塞楼。翠屏宜晚对,白谷会深游”,取意于杜甫的《白帝城楼》的诗句。宋懋晋的画中的白帝城楼外是连绵的高高的城墙,白帝城楼下有穿过石拱桥的江流。石拱桥连接着白帝城与对岸,石拱桥与对岸连接的桥头处有两棵大树,岸上生长着些矮矮的花草。往白帝城后右方望去,是另一处山峰的山顶。山顶岩石嶙峋,山顶上错杂生长着歪歪斜斜的树木。树木后有楼阁依靠山顶而建。画家以此来向观者展示白帝城楼的高势,还原了诗中“江度寒山阁,城高绝塞楼”之形容。

《杜甫诗意图》其十题为“别筵花欲暮,春日鬓俱苍。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取意于杜甫的《送韦郎司直归成都》的诗句。画的是杜甫离开成都很久后,心中想象的西郭南溪草堂外的景象,近景为江岸临水而居的草堂外景,平水露出的江岸上散布着石头,岸边斜斜地生长着一株独树。岸上围墙之内,竹林郁郁葱葱,已经远远超过墙头的高度。在诗中,诗人猜测竹子“抽梢合过墙”,宋懋晋突出竹林之高,体现出杜甫离开成都很久了。再看竹林下方草堂布帘挽起,空旷的草堂人去楼空,显得孤寂萧瑟。

《杜甫诗意图》其十一题为“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取意于杜甫的《堂成》的诗句。画幅左下方是杜甫草堂一角门前围着天然草木排成的篱笆,顶上花叶繁盛,以示暮春之盛。依靠着篱笆外围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小路,左下角篱笆外侧石丘上和草堂右畔生长着高大的桤树,其树叶蓁蓁,风来应能和鸣如乐。草堂背后是茂密的竹林,此地雾气缭绕,竹林只能隐约见其树干和葱茏的树叶局部。草堂之后的远景为城墙高楼,雾气缭绕,只见上端。其余淹没在烟雾之中。画家在此似乎深有寓意,城楼寓示长安,而那城楼附近被雾霭淹没的屋顶很可能就寓示杜甫心中整日魂牵梦绕的长安的家。画家在创作时体恤杜甫饱经战乱,远离长安,远离家乡的思念和怅惘凄苦之情,用虚写的手法将这种抽象的情感体传达给观者,体现出画家深厚的文化素养。

《杜甫诗意图》其十二题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取意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诗句。画家未画杜甫诗中所描述的昭君故里实景,而是绘杜甫诗中想象的昭君青冢前的景象。此画中右下方是墓前平台,平台左边、左前方和右上方几处近景为漠上高大的古木。平台的左方有数匹放养的牧马相顾往坡上而去,画面中一条大河奔腾千百年,似乎在诉说青冢之人的满腔怨恨,画面因之沧桑悲切。画幅的远景为连绵不尽的朔漠,青冢望向尽头,只能看见黄昏落寞之色。诗中本来是非常复杂的咏古抒怀,而在画家熟虑的构思下,以昭君冢的视角将观者代入到她的思绪中。

二、宋懋晋《杜甫诗意图》册页十二开的价值

所有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表征背后都蕴藏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古人有两句六言诗描绘南北风光的差异:“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艺术作品,同样也有不同的特点[3]。分析这些艺术作品的特点,能够挖掘出这些艺术作品所属时代的风尚和精神,进一步归纳总结出这些艺术作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一)文学价值

《杜甫诗意图》册页十二开体现出了晚明社会对杜诗多样风格的接受情况以及对杜诗中经典形象的塑造。从选择杜甫诗歌到图绘杜甫诗歌,皆体现了画家对杜甫诗歌的接受状貌。宋懋晋作为晚明“松江派”的名家之一,其画多受时人推崇,其绘画的内容也符合当时画坛以及社会的审美。晚明人外受社会的动荡现实影响而避世向往田园安乐生活,内受“性灵论”的真实感情驱动而感怀伤世,这种矛盾也体现在这组册页中。从选材来看,宋懋晋这十二页《杜甫诗意图》皆为杜甫在蜀中、夔州所见所思之景。草堂诗意画能形成一条时间线,有建成之前选址的《卜居》诗意图,初建成之后的《堂成》诗意图,草堂待客的《客至》诗意图,离开之后草堂之竹合过墙的《送韦郎司直归成都》诗意图,可见画家对“草堂”题材的酷爱。且“草堂”题材在画家笔下大多呈现出一种静谧、惬意、自适的情调,体现了晚明文人乐于在田园、自然风光中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晚明人对杜甫清新田园风格诗歌的关注。当然,画家也并非一味表现自己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宋懋晋作为晚明的文人画家,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却不意于仕途,这与晚明政府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是分不开的。他目睹自己的时代风雨飘摇,在思想感情上和杜甫必然有时代的共振体验。在这组图中,宋懋晋非常形象地还原了杜甫《画鹰》中“鹰”的果决和抱负,也以江边的枯木深化了《登高》中杜甫苍老潦倒的形象,在《咏怀古迹》中以昭君墓的视角来表现昭君冢的沉寂与幽怨,更在多幅图中加入远方虚拟的城楼意象,以示杜甫对长安的思念。因此,这组图中既有清新秀丽的草堂田园风光,也有惟妙惟肖的状物,更有深沉悠远的怀古之情与惆怅,体现了晚明人对杜甫诗歌多种风格的接纳。而画家在删改、增设画幅意象场景的同时,深化或重塑了诗中的经典形象。

(二)艺术史价值

册页的模式影响了其后《杜甫诗意图》的大量集中的创作。这组《杜甫诗意图》册页十二开是宋懋晋于1597年所作,在1612年又绘制了《杜甫诗意图》十二开,在1620年绘制了《杜甫诗意图》四条屏,宋懋晋对《杜甫诗意图》的创作可谓是酷爱至极。其后,以杜甫诗歌入画成册开始成风,1620年刊刻的版画《唐诗画谱》中也绘制了四幅《杜甫诗意图》,明代沈颢的《设色山水图》中绘十幅《杜甫诗意图》,明末清初的画家张学曾将杜甫《秋兴八首》八组诗皆图绘成册名为《明张尔唯写少陵秋兴诗意册八帧》(见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13)。其体制影响延及清代,如石涛绘有《杜甫诗意册》,王时敏绘有《杜甫诗意图》册页十二开,乃至于近代的绘画大家陆俨少绘有《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册页巨制《杜甫诗意图》自宋懋晋为始,后世的画家纷纷乐于以这样的体制绘制大量《杜甫诗意图》,用以系统规整自己对杜诗的理解,大力推动了杜诗的传播,丰富了艺术史上的图像创作。

猜你喜欢
册页草堂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册页·即兴
天台册页(组诗)
草堂旧事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延庆巨变册页
王来文作品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薪草堂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