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新转型

2021-03-09 06:17李志
人物画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媒介的转型,广大的新闻媒体要想把握住受众,就必须根据新时代受众的特性进行新闻改革。而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其素材来源于群众,成果服务于群众,是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新闻体裁,在新时期要把握住受众,就需要积极突破被分流的困局。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进行创新与转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节目;民生新闻;创新与转型

引言

民生新闻这种电视节目类型与受众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一方面,民生新闻需要依托于群众向电视台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受众会通过从民生新闻中获得的信息来了解生活环境动态、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电视这种传统媒介被自媒体平台分走了大量的用户,而关注度减弱、收视率下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等层出不穷的问题给民生新闻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不论选择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数量是多还是少,节目本身承载的民生意义和沟通作用毋庸置疑。[1]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局

1. 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

例如某台的生活类综艺爆红之后,其他电视台纷纷想分一杯羹,也争相推出了类似的节目。但是一档节目能获得的关注度、热议度和话题度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受众的新鲜感是非常容易消失的,一旦过了这个风头,就很难再博得他们的注意。这种拾人牙慧的同质化现象往往出现在综艺节目上,电视民生新闻也经常会出现选题、播出方式、互动方式、主题风格等雷同的问题,结果各个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给受众大同小异的错觉。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类型在总流量池中的占比,还让各台的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2. “市井新闻”的痕迹较为严重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泛娱乐时代,受众需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一眼看到事件的重点或者是事件的爆发点,这就让很多电视民生新闻的制作者陷入了信息茧房。很多记者甚至会把民生新闻裁剪成市井间家长里短,把民生新闻这样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民生意义的节目类型,变成了让民众在鸡毛蒜皮里窥探他人生活八卦的民生娱乐。还有一些采编人员会为了获得热度而制造新闻,不论是把碎片化的新闻素材重新拼凑,还是指鹿为马,甚至是断章取义,都是他们为了博取热度而惯用的手段,这就触及到了新闻行业这个职业的底线,但某些人看着逐渐增加的播放量和点击率对这种行为乐此不疲[2]。

3. 舆论监管力度不够

民生新闻节目作为和群众联系的纽带,具备者上传下达的功能,因此需要严格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在实际的工作中针对新闻工作者的舆论监管并不到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没有调查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就急于报道的现象,这样容易误导群众。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信息产出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时候,采编人员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将整个事情调查清楚。再就是因为节目的点击量和播放率直接与能否成功地招商引资挂钩,节目效果就成了很多节目制作组非常重视的方面之一。如今,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都是年轻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因为这些板块进入受众视野的时间较短,各方面的监管政策还不是很成熟,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还需要一点时间。

二、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之路

1. 创新内容和形式

电视节目的创新归根结底要从收视率上看到成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台要想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就必须推动节目顺利转型,要想让民生新闻节目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健全民生新闻节目的节目链,对自身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让节目的质量得到提升。此外,要想健全民生节目的节目链,还可以从某则新闻入手,连带报道与之相关的事件,并对此类新闻进行整理归纳,呈現出一套完整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措施。这样的节目制作形式不仅可以让观众对事件后续抱有更强的好奇心,也能够对解决整个事件的流程一目了然,对相关部分的办事效率也更明晰。这样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自然有助于提高这档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2. 全面树立“公共新闻”理念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人要想走出同质化的困局,就需要对节目制作的思路和定位进行转变,不能仅把制作思路放在博观众的眼球上,这样的市井新闻是不具有长时间的生命力的,而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新闻的含金量上,这样就不是通过节目产出去吸引观众的眼光,而是让观众主动地来收看节目,增强电视观众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节目选题上,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工作保险、养老保险、国家的新政策、房产政策、教育政策等,也可以通过去报道一些能够有着充分人文关怀的新闻让观众能够共情,激发受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把民生新闻栏目变为能够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生活的工具[3],发挥出传递信息和指导生活的双重作用。制作团队应致力于让电视新闻栏目拥有更高的品质,践行公共新闻的基本理念,更重视对自身的提高,带头让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

3. 提升公信力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我们必须提高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可以说,公信力就是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民生新闻节目就应该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信息量巨大的网络世界里只有确保了新闻内容的新意,才能够在众多同类型的节目里脱颖而出,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有新意并不代表可以让新闻节目的内容掺杂水分,夸大其词,甚至故意去制造话题来搏热度。我们不能只靠娱乐化的新闻去突破自身的困境,更应该对娱乐监督进行严格的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让它作为核心媒体市场博弈的最大武器。

4. 加大舆论监管力度

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创新,就在于把单向的信息输出化为了双向的信息互动。民生新闻的创新就可以从这种双向的互动上获得启发。例如传统的民生新闻的选题主要来自于受众的热线电话或者记者在实践生活中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来发掘选题,还有就是通讯员与上级领导联系获得选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我们完全可以拓宽新闻选题的来源,从网络上搜集信息,再对关键字进行筛选,从中发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应特别注意一些有影响力的个人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这些来自于民间的意见领袖的文字往往是最真实的网络民意表达。我们也可以让受众全程参与他们所提供的这些新闻问题的解决:从网络筛选新闻选题;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发表新闻评论;在节目播出后,让受众充分进行舆论监督。

5. 借势新媒体构建公共意见反馈平台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各个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开始启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本节目的推广和传播也能够收到受众的意见反馈。融媒体时代对受众的互动要求是极高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下的媒介需要与受众频繁地进行互动。并且借助融媒体平台,我们也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民生新闻节目可以更好地划分出范围[4],可以立足于发生新闻的地域引发更多的有效的话题讨论。这样全民参与的公众意见反馈平台,可以和广大的受众进行频繁的交流,引导受众更积极地与媒介进行互动,也更利于建立健全的良性发展的舆论场。公共意见反馈平台的建立,也可以强调民生新闻里公共参与的特性。

结论

作为新闻的产出方和传播方,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增强用户思维、增强平台思维。不仅要坚持践行自己的信息传播,还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逐渐拓宽自己的市场,以满足多元化社会群体的需求,渗透进各个群体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深入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够拓宽民生新闻的取材范围,也能够让公共新闻更接地气。虽然当下的新闻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良竞争的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谨记,一味地迎合受众是不能让新闻生态持续健康地发展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够顺利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

另一方面,目前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媒体,我们应该把工作的重心一分为二,不仅要思考如何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要探索如何提升新闻生产力,内外兼修,重新在流量池里赢回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们积极参与媒介融合,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打造自己的新闻品牌,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探索与受众双向的传播方式,把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作为工作的两大重心,双管齐下,只有形成了这样稳定而高效的双向交流,才能让民生新闻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雁.新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转型[J].新闻传播,2019(09):85-86.

[2]聂君.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初探[J].传播力研究,2019(10):34.

[3]蔡小兵.全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表现角度研究[J].传媒论坛,2019(07):124+126.

[4]石长顺,曹霞.融合语境下的民生新闻转型与提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9).

作者簡介:

李志(1984—),男,安徽六安,硕士,编辑,电视传媒。

3945501908260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电视节目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