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
——记原生小苍兰

2021-03-10 09:31杭州小古
花卉 2021年3期
关键词:种球株型花色

杭州/小古

小苍兰在园艺圈子里一直以优雅的花型、浓郁的花香、夺目的花色受到花友们的热捧。而常见的小苍兰多是园艺改良品种,最追求的就是花色多变性。而我偏偏爱上了原生小苍兰,它们没有那么光鲜亮丽的色彩,是特别纯粹的浅色系,白色、黄色、浅紫色。同样有着馥郁芬芳的香味,却格外朴素纯粹。那原生小苍兰尤其吸引我的特质在哪里呢?株型。它们有别于园艺种的最大特点就是:“低矮”,相较于园艺种动辄40~70 厘米的高度,原生小苍兰株高一般在15~35 厘米左右,不倒伏,株型站立性好,无需后期插木棍捆绑叶片等手段,依然笔挺地直立。我就以Freesia Muiri 举例聊一下原生小苍兰的种植(图1)。

2019 年,为了收集Freesia Muiri 的球根,我用其他种球品种和花友做了一次交换,花友给我寄了30 颗大球(图2)。在球根规格上,原生小苍兰最大的种球比园艺种小苍兰最大的种球小很多(图3),相当于一颗杏仁和一个乒乓球比大小。

花友给的球根比较多,我当时对这个品种认识不足,花了挺久的时间思考用多大的盆栽培比较合适。后来选定一款25×26 厘米的方盆,泥炭土+蚯蚓土+缓释肥+颗粒介质,于10 月中旬中心密植边缘留白的方式播种(图4),这种埋球方式适合很多鸢尾科的球根植物,后期可以依靠密植带来的红利,一是株型相互制约,更不容易倒伏;二是爆盆花开效果更好。

图1 Freesia Muiri

图2 种球

图3 种球大小对比

图7 修剪过高的叶片

图8 修剪无痕,花叶齐平

图9 盛花期

两个月后,生长态势非常理想,原生小苍兰本来就比较低矮的株型在此时就能看出优势。园艺种特别容易徒长的特征在原生种这里完全没有出现,叶片肥壮,株型完美。这个阶段我个人偏爱用磷酸二氢钾加水溶性通用肥的配置追肥(图5)。

正常养护到3 月初,2 月开始转用磷钾元素比例更高的肥,待花苞抽出。这时候我才发现Freesia Muiri 有个品种特性,让人不能忽视,它的花茎竟然比叶片矮(图6)。也就是叶片高度大约在20~25 厘米,但是花枝只有15~20 厘米左右。大多数花友可能不甚在意,但作为一个株型控,我就格外别扭。我设想了后期的开花效果,花全躲在叶片下面,被挤压地无法舒展花瓣,显得抠抠搜搜不够大气,这不符合我的审美。

这种品种自带的小“缺点”特别容易解决,修剪一下过高的叶片即可(图7)。剪叶片也有小技巧,要做到修剪无痕,所以,一般对小苍兰等鸢尾科的叶片修剪采取的是每个叶片剪两刀,第一刀左斜剪,控制好我要剪掉的高度。第二刀右斜剪,剪去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就能保持原本叶片的尖叶形态。

虽然我动了剪刀,但是修剪手法比较高明,不仔细根本看不出“整容”痕迹(图8)。但是叶片高度被我下压了,基本保持了花叶齐平,给后期的盛花株型打好了基础。

3 月中下旬,Freesia Muiri 进入花期,这个品种的花瓣比较尖,花型比较小,纯白色,最下面的花瓣上带有一抹黄色,花量不算大,因为第一年玩,我暂时无法判断球根高密度种植是否影响了花量。但是株型我是真的满意,个头特别矮,完全不存在倒伏问题(图9)。

原生小苍兰里,另一款花量特别有保证的就是Freesia Abla,乳白色,或者说它在开花过程中会细微地改变花色,起初是白色,慢慢变成乳白色、再逐渐变黄,最后凋零。和Freesia Muiri 放在一起对比(图10),花色差异比较明显,株型上Freesia Muiri 也更矮小。

原生小苍兰除了白色、黄色,还有浅紫色。比如Freesia Leichtlini Purple(图11),这款的紫色显色度比较高,另外有些品种的花背隐隐带着紫色,如Freesia Leichtlini(图12),背纹带着浅紫色,正面是白色。总的来说,原生小苍兰花色素雅恬静,株型矮小不倒伏,香味悠远沁人,是非常适合家庭栽培的球根植物。

原生小苍兰球根繁殖能力比较强(图13),Freesia Muiri 埋下去30 颗大球,夏季休眠期,从土里挖出了100 多颗大球以及几百颗中小球。除了地下球根繁殖之外,它也能通过播种培育,种子播种最快头一年就能开花。也没什么病虫害,优点极其突出,是非常值得拥有的品种。

图4 播种

图5 两个月后

图6 花茎比叶片矮

eesia Abla 和Freesia Muiri 对比

图11 Freesia Leichtlini Purple

图12 Freesia Leichtlini

图13 球根大量繁殖

猜你喜欢
种球株型花色
忽地笑种球分级及开花特性研究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百合
猜猜这是哪张牌?
这两题很难吗
花开了吗
小鱼笔袋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氮条件下不同株型水稻根系形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