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文化理念下的校服设计研究

2021-03-10 08:51殷齐岩须秋洁
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校服国学面料

殷齐岩 须秋洁

摘要:为研究国学教育文化理念下的校服设计特点与方法,将校服作为育人载体进行国学教育文化传播。研究了国学与国学教育的概念,通过分析国学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其中的服饰美学内涵,总结出国学教育文化理念下的校服设计表现形式,并以浙江省台州市文渊小学校服设计案例为例,进行校服设计具体方法分析。得出国学教育文化理念下的校服美学表现要则与校服设计方法。国学教育文化理念下的校服设计应从国学文化思想内涵出发,使校服设计内核与国学教育文化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服设计传统文化教学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022-04

引言

国学教育最早源于西周,后集结儒释道三家智慧,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众多思想家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文化。当代国学教育之中承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国学思想形成独特的世界观、教育观、人生观以及美学,校服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工具的一部分,对学生有教化作用,在校服设计中更多地渗透国学教育理念,对提升校服教育功能、深化国学教育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述

(一)国学的概念。国学最早是指国家开办的学校,《周礼.正义》中也有提及:“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西周时期,设置在王城和诸侯设置在国都的学校称之为“国学”。二十世纪初,“国故学”被胡适提出凹,国学即国故学的简称。国故就是我国全部传统文化,包含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各学派思想著作、传统社会风俗与生活习俗、传统工艺以及非物质遗产等内容。也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以儒家学說为主要内容,融合法道佛等文化的中国传统学术体系。

(二)国学教育的概念。国学教育是建立在国学的概念之上,以教育传播的形式去传播国学文化,从而达到中华民族精神与思想,增强爱国情怀【2】。21世纪的今天,经过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经济、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空洞与匮乏却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200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与教育部共同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方向,国学中的精粹内容也被纳入到中小学教材之中。许多高等院校在高校体制内恢复或创建了公办书院,以国学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教育形式,进行高校内的国学文化研究,代表形式如湖南大学下的二级学院岳麓书院和河南的嵩阳书院【3】。除此之外,民间国学教育书院形式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当代书院生源多为对国学文化有爱好或有需求的人群,以灵活自由的课程设置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当下发展国学教育的并不是将现代科学全然否定从而回归古代教育,相比于现代教育的工具性,国学教育中更注重人本身的发展。当下发展国学教育目的在于取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思想精粹寓于现代教学之中,从而填补现代教育的不足。

二、国学教育中教育理念与其服饰理念研究

我们去审视国学教育时,绕不开的是国学教育中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与其他民族“体用二分”的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将人与自然(本体与现象)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相互并立但是又同时为一个整体,这种理解也被称为“体用不二”。体即是本体、本源、源始,用是为世间万物,包括现象。以“体用不二”为思维模式的中心轴,呈现出了国学教育的哲学观念。其表现在世界观中呈现为“天人合一”,在道德观中呈现为“仁智统一”,在交往观中呈现为“中庸之道”,各种教育价值观与美学相互交融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国学教育下的服饰美学的表现。

(一)“天人合一”下的礼仪化服装观念。中国古代教育中重视礼仪道德,《礼记·乐记》称: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孔子将“礼”与天地结合,视礼教为圣人君子必备素质,足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中对于道德礼仪观的重视。儒家教育思想中将“天”赋予了人伦道德的含义,“天道”即是“人道”,真理、“道”、法则等万物皆是与人一样同样是遵守伦理道德法则的,具有情感性和礼仪性,所以除了人自身的礼仪之外,古人在许多日常物品、动植物、风景山水等客体中也赋予了礼仪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人的着衣理念上有充分的体现,最早体现在服装材料的使用之中。古人在服饰的制作皆取材于自然,中国传统的服饰品材料主要为丝、棉麻、皮革等,由此达到第一层的天人合一。自然材料在人类取用之中,根据其稀有程度,材料特性等因素也有礼仪等级、伦理道德的含义。例如丝绸面料,因为其珍贵性稀有,织造工艺复杂,从而被赋予了等级伦理的观念。在传统社会中,丝绸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社会等级划分,下层阶级群众并不能享受穿着使用丝绸的自由。【5】。棉麻也是中国传统服饰面料之一,棉麻汇合棉料与麻料两种面料的优点,耐磨透气。中国传统服饰中的棉麻也同样被赋予了“礼”的概念,其面料特性不像丝绸华贵,却有朴素之感,多受众于中国古代文人隐士,其居于深山而心系国家天下的心态与棉麻服饰的特性颇有相同之处。棉麻面料也因此被赋予了文人礼仪色彩。除了服饰材料,很多其余的天然物品也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形象感,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之中也寄托着对文人君子的道德观念要求,梅花,坚强自守,淡泊名利;兰花,贤德高雅,不求名利;竹子,中空外直,挺拔谦逊;菊花,恬淡怡然,儒道双修。如图1所示,自古以来隐士陶渊明爱菊花闻名,赞美菊花品格,也常以菊花自居,以此反映出人与物之间的礼仪道德联结。

因此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的服饰中都呈现出明确的以自然事物联结人本身而展现出的取法自然、以物言礼的倾向,在将事物寓意化的过程中反映出国学文化之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的重视与追求。

(二)“仁智统一”的人性化服装需求。儒家教育的一大重要思想理念为“仁”,“仁”字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在国学教育之中,“仁”与“智”也是对学生的两大教育目标,对学生“仁”与“智”人格的培养,则是培养君子的必要条件。在《论语》之中,孔子对于“仁”的含义有多处解释,但总结其中根本,可以总结为“爱人”。“仁”即是“爱人”,在于对其他人的爱,要求人们更具有爱心、同情心、同理心,多站在他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将理性思维与人道原则结合统一【6】。“仁智统一”中“智”为智慧、智力、才智,而发展“智”的要点是与“仁”统一结合,智慧的发展要符合人道主义。中国对人才的判定有个要求是“才德兼备”,就是指对人的发展的评判标准是由其智力与德行两者同时发展参与的【7】。

在“仁智统一”要求下,中国传统设计的发展中通常会体现出科技性与人性化的并行表现。例如明代的明式家具,在家具的用材、外形特征、装饰方法上,考虑家具使用者的实用体现感与心理体验感【8】。“仁”也表现在服装中,古人对服装的讲究也是修身的表现,重视服装本身的质感和设计的合理性,重视材料的本身表达和外形的单纯以及其着装者的感受。例如深衣的衣缘在材料的选择上就有多重考虑,考虑到服装的使用寿命,衣缘的材料不可以选择过于脆弱的面料,需要具有耐磨的特点;考虑到人体穿着的舒适性,材料的选择还需要有一定柔软度,方便人日常活动;再考虑到服装的视觉效果,衣缘的材料的选择还需要具有一定硬度和塑形能力,能够贴合服装轮廓,并能够根据服装的弧度做一些恰当的造型。为了使得衣缘与无弹力面料贴合,古代服装工艺师们研讨出以45度斜裁的面料进行镶边处理,这种工艺手法直至今日也常常被现代工艺师们运用。这种技术性手段包含着对着装者“仁爱”之心,對使用者的人性化考虑,充满先进的设计师职业道德感。

(三)“中庸之道”的中和统一服装观念“中庸之道”源自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最早是指商朝与周朝两朝思想的中和统一【9】。儒家学派传承人们结合将孔子的中庸理念结合道家思想,编撰出《中庸》,完善了中庸的哲学体系。“中庸之道”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顺应规律,遵守规则,这是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农作物的生产需要顺应大自然的气候规律,充满智慧的先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编写出了二十四节气,根据时令选择合适的农作劳动。“中庸之道”的第二层含义在于“中和”,其意在于两者相对之时取其中,以执中的手法将物与物中和统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度,在文化与文化的融合进程之中,国学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具特色的案例便是民族交融中的胡服发展,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赵灵王提出“胡服骑射”,穿着方便骑射的胡服大大提升了战士们的战斗力。西域一直以来就是中原地区与西方地区的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朝与西域各民族之间加强联系,从而使得胡服也发生了汉化的趋势。当代国学教育的教学设置也并不是传统教育体系的全然照搬。许多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学校的教学设计中将现代基础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保留,并根据地方特色与国学教育文化衍生出扩展课程与综合创新类课程,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如图2所示,浙江省金华市中圣学校的教学体系中,现代基础课程被保留,另外,加入了根据国学教育理念延伸出的拓展课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科学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设置综合创新类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类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置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体现出了“中庸之道”中的中和统一的思想理念。

三、国学教育校服设计表现形式一以文渊小学校服设计案例为例

校服也是一种隐形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精神教育、行为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力。巧妙地体现了教育文化的校服设计不仅可以作为“移动名片”深化学校品牌形象,也可以通过校服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还可以在学生的青春道路上起到正确的引导。所以说校服中植入国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在文渊小学的校服设计中,笔者遵循国学教育理念,力图以校服形式展现国学教育观,取之于国学,以服育人,传播国学。

(一)学校办学理念表达与设计灵感分析。

1.学校文化理念分析。每个学校都拥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有的学校办学理念根植于悠久的历史,有的办学理念来源于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也有学校以前沿的思想文化做办学指引。办学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方向。校服设计首先要分析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探讨学校的文化特征,找出合理的设计点进行设计表达。

例如,台州市文渊小学位于台州高新区,其办学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台州市当地深厚的文化脉络。文渊小学的校训为“文达观天下,渊深自在学”,首字为文渊小学校名“文”、“渊”二字,“文”指文化、知识,“渊”有深水、深潭的意思,暗指深厚、深度。其中“达观”出自《书·召诰》:“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意指以豁达开阔的心胸去看待处理事物,西晋文学家陆云在《愁霖赋》中提到:“考幽明于人神兮,妙万物以达观”。校训的下半句中的“自在”,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的是自身的安然舒畅、心态自得,二是指自然态。前半句的理念是教育学生以豁达的心态学习知识从而形成开阔的世界观,后半句强调了学习的深度和内修的重要性。这种集结儒释道三家观点的教育理念与台州当地的“和合”理念契合,“和”,指谐和、和平、祥和;合指联合、交融、合作。和合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结合而生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国学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理念与“天人合一”、“仁智统一”、“中庸之道”一脉相承。

2.设计灵感分析。文渊小学的校园文化特色是以“山水”文化为核心文化,教学课程体系也围绕“山水”建立,重视人本身的教育,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图3所示,在以下文渊小学的国学校服设计中,以“山水”为元素,结合学校教育理念,采用自然感廓形进行校服设计,通过国学服饰理念展现符合文渊小学学生精神气质,体现国学教育深厚内涵的校服设计。

(二)文渊小学校服设计创意表达。

1.可持续生态面料设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要求人们的自身发展要顺应天地万物互养共存的链条,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在当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中外诸多学者将视角放置于现代生态学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可持续设计。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人数有2亿人以上,每个学生根据学校规定不同,各配备1-4套校服。传统校服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消耗、面料染色与挂浆、面料印花各个步骤都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危害。学生毕业后,有些校服被留作纪念,但大部分的校服都成为了纺织废弃物,据统计,2012年我国废弃纺织品总量以百分之12的高速增长,达到2400万吨,但是与庞大的废弃产量形成反差的是低回收利用率,仅仅达到百分之10。校服是较为固定的服装消耗,若是能在校服的生产與回收的过程中注入可持续的自然关怀理念,对于生态系统压力有一定缓解作用,也是国学教育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自然观。

如图4所示,在文渊小学设计中,设计者从服装材料的使用角度去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冬季校服的面料中采用可循环再生材料,这种材料是通过废弃塑料瓶为原料的,通过回收、切碎、碾压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可以制成耐磨的校服面料或保暖的填充棉。如图5所示,这种面料是美国3M制造公司于2019年推出,面料原料百分之百来自于消费后的回收涤纶纤维,可以在保证保暖、低重量的前提下,达到废弃材料回收利用的目的。

2.功能性设计。除了对自然关怀的体现,在国学教育中人文关怀也同样重要。以国学教育中的“仁智统一”为思想基础,关注人的成长、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在校服设计中表现为设计者在进行校服设计时需要时时为着装者考虑,以着装者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出发,了解着装群体的需求的差异性,寻找最为适合的设计方案】。

(1)功能性面料选择。从校服面料的功能性需求性讨论,我国有五种气候类型,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各不相同,不同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地域性的穿衣需求。我国西北部地区为高纬度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多风沙天气。所以在西北部学校选择的冬季校服中,常见夹棉厚面料、细密防风梭织面料的使用。

以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文渊小学为例,浙江省台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感受区分明显。夏季炎热,平均气温高于22"C,冬季无严冬,平均气温低于10。C,春秋季舒适,春秋季介于10。C与22*C之间。相对于其他地区,台州市全年降水充沛,气候温和。冬装校服需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暖性,夏季校服需要足够吸汗透气。如图6所示,在文渊小学的校服设计中,夏季校服的面料中采用了天然蓝染棉麻面料,棉麻面料价格实惠,穿着感舒适,夏天穿着透气吸汗,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需求。蓝染棉麻自古作为文人的偏爱,其带有的朴素与文气属性,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国学教育之下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蓝染棉麻面料作为天然传统面料,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环保性强。棉花与蓖麻通过机器压制加工与纺织成线与布匹,再经过天然植物蓝草染色成衣。从原料到加工过程中较少有化学污染产生,且蓝染棉麻面料对人体有消炎保护作用。

(2)满足多气候款式设计。在文渊小学冬季校服设计中,采用三合一冲锋衣形式,分为冲锋衣外壳、可脱卸轻薄羽绒内胆。如图7所示,一件校服可以创造三种穿着形式,在10。C与22C之间的春秋季节,学生可单穿冲锋衣风衣外壳,可以在秋季雨季起到防小雨作用。到了冬季气温骤降至10"C以下,可以在风衣外壳内加入薄羽绒内胆,起到蓄热保暖的效果。这种三合一的校服外套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台州当地四季分明的气候需求。

3.中西融合式设计。国学文化中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于包容与融合,中华民族历来强调的“贵和尚中”也是此含义,以和谐为贵,讲究方法运用中的“度”,以持中的方法使得事物从外观至内核达到和谐、平衡与统一。传统国学中有着“有容乃大”的胸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互相影响、多样统一的案例不计其数,不同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寻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价值体系的文化相互会通,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核滋润着这片土地。

(1)改良中式服装款式。当代国学教育文化理念下的校服也是传统与时代的新融合,现代服装具有立体裁剪、贴体舒适、方便日常活动的特点,中式传统服装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式美学形象,两者结合形成的新中式校服形式更加契合国学教育的观念。例如在台州市文渊小学的校服设计中,款式设计在现代服装的基础上加入典型中式元素达到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如图8所示,女学生夏季校服礼服采用中式改良旗袍造型为原型,将旗袍造型进行比例调整,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形体形象,方便学生日常活动,在形象感上也颇具有文雅素净的学子风范。

(2)中式装饰元素。除了款式上的改良,在校服的装饰元素的运用中也可以吸取中式服装的特有设计点。秋冬装校服的设计中,在长款风衣在现代风衣与棒球衫的造型基础上,如图9所示,结合中式唐装的斜开襟、盘扣、立领元素。风衣与棒球衫的配置在现代校服中颇为常见,但其中加入了中式的装饰元素,视觉风格上便多了几分趣味性和文化感。

(3)寓意性图案装饰。孔子所著《论语·雍也》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这里孔子将有智慧的人比作流动水,将仁者比作伟岸的高山。在文渊小学的教育理念中,以“山水文化”为核心文化,教导学生立志成为如山之伟岸如水之智慧的人才。如图10所示,在文渊校园的校服设计中,将“山水”元素图形化,以现代简约的形式将绿水青山图案以刺绣工艺呈现于衣角处,不同明度的蓝色与绿色呈现出前后交错的图形层叠感,增强了视觉装饰效果,以山水形象承载育人之道。

(4)中国传统色彩搭配。唐代诗人殷文圭在《贺同年第三人刘先辈咸辟命》中就有“甲门才子鼎科人,拂地蓝衫榜下新。脱俗文章笑鹦鹉,凌云头角压麒麟。金壶藉草溪亭晚,玉勒穿花野寺春。多媳受恩同阙里,不嫌师僻与颜贫”。其中“蓝衫”代指儒生,诗中诗人表达对同仁才气的由衷赞美。如图11所示,文渊小学的校服设计整体色调为充满文人、儒生气质的蓝紫色调。明亮的秋波蓝色搭配沉稳精致的晶石紫色形成服装色彩明度对比,两个色彩同为中国传统色谱中的色彩,色彩中蓝色调的成分较多,整体视觉感倾向于清爽的感觉,晶石紫的紫色调为蓝衫增添了几分沉稳、雅致,与国学校服的形象感较为贴合。

(三)设计小结。

校服设计不仅仅要满足服装的形式感的美观,它作为学生穿着需求与学校教育功能一体的服装,同时还要具有功能性与教育性。以国学教育理念融汇到校服设计中,可从以上的可持续材料选择,功能性设计,中西融合式的款式、装饰元素、寓意图案与色彩等方面著手进行设计,形成全面立体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路径。

结语

在经济与科学急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文化的内涵也更加多样化,百年来的现代教育教会我们如何用科学去解决发展问题,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国学教育教人以中国智慧去解决当代人们在学习、社交、认知中困惑。国学是一个宝藏,国学教育是国学的传播方式,国学文化自古以来就因其多元结构而独具包容性,校服作为国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本身就被赋予了服装文化的教育职能,校服设计作为国学教育中的一部分有义务也有空间以服装形式向学生传达国学文化理念,传播中华服饰美学思想。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桃坊为中国学术谋解放一胡适开启国学研究新方向【】.天府新论:2008(6):138-143.

【2】张茂泽.近代国学的发展及成就【J】.人文杂志.2014(7).76-82.

【3】蔡家彬.发挥传统书院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作用【J】.江南论坛.2014(10).25-27.

【4】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3).125-140.

【5】李一萱.明朝服饰体现的等级差别【J】.职业时空.2013(6).109-114.

【6】荆雨,魏书胜.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之价值理想及其当代意义【J】.政治学研究.2013(5).120-128.

【5】马丞娟,汤威,毕璐璐.儒家思想中的美学设计理念【J】.设计.2016(4):114-115

【8】景程,傅蓉蓉.明中晚期江南士大夫审美理念对明式家具设计的影响【J】.设计.2017(5):68-69.

【9】聂振斌.儒道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的形上追求【J】.哲学研究.1998(9).49-54.

【10】王继成.以人为中心设计理念的历史渊源.【J】.设计.2004(5):72-75.

猜你喜欢
校服国学面料
怎样区别不同面料?
“垂”改成“掉”,好不好?
锦绣如织
我的校服我做主
锐角
记忆深处的校服
奢华提花
意大利2017春夏面料流行趋势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