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的音乐风格及演奏研究

2021-03-11 01:04
戏剧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吉普赛人吉普赛泛音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作者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十岁琴艺出众,获得由伊莎贝拉皇后赐予的小提琴。十二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学校期间,还获得理论作曲第一名,这也为他以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打下了基础。十五岁,萨拉萨蒂就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开始到世界各地巡演。

1844 年出生的萨拉萨蒂,处于民族乐派兴起的时代。例如,与萨拉萨蒂同一时代的法国作曲家圣-桑,注重于弘扬法式的贵族气息,冷静客观,典雅精致;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斯拉夫舞曲》,融合了捷克民间舞曲素材,充分表达了他对捷克土地的热爱,展现了捷克民族的音乐魅力。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作曲家已不是单纯地抒发情感,而是更加注重宣传民族特色。各个地区的民族音乐异彩纷呈,形成一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好形势。

二、创作背景

《流浪者之歌》的创作离不开作者前期对于吉普赛民间音乐素材的收集,该作品是作者整合大量资料之后才成型的,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大家的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部作品可以打动人们的心灵,带给人们听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吉普赛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和流浪的民族,他们在意的不是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而是内心以及灵魂上的自由。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吉普赛人被压制、被管束、被贩卖,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孤独地活着,他们喜欢随时随地用音乐表达自己,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流浪者之歌》这首作品中,萨拉萨蒂以吉普赛人的悲惨遭遇为创作的音乐素材,采用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和吉普赛音乐特色为音乐动机,从吉普赛民族生活的环境和性格等方面来充分发掘他们的音乐特点,同时他还运用了匈牙利民间音调,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了完美结合。同时,这些内容也被萨拉萨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的成功与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对音乐真正喜爱的人才能通过乐器的演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流浪者之歌》感动人们的不仅仅是吉普赛人的生活态度,更是萨拉萨蒂对音乐认真以及敬重的心。对于《流浪者之歌》的解读也可以被认为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解读,大众通过音乐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细腻柔软以及对生活、对音乐的坚定信念。

三、《流浪者之歌》之音乐内容分析

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许多技艺精湛的作曲家都热衷于把描写的内容与个性鲜明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以便冲破传统、死板的结构框架,从而使得作品的曲式结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通过这种全新的创作手法可以带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以及艺术上的听觉享受。艺术家们为了使曲式结构更加有效、完美、充分地适应作品内容并且能够使其具备独特的表达,通常会将自己新的创作手法与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联系,从而打破传统的曲式思路。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便是这样一位敢于挑战和创新的作曲家,他不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他代表着突破、代表着创新,展现了那个时期的音乐家对老套曲式思路的突破和对新型曲式结构的追求。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当中,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大型曲式,而是将整个乐思集中于一部小型的作品。他的这些小型作品一般只有六七分钟,但是在这短短的六七分钟时间里,他所创作的韵律变幻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并赞叹不已。

笔者就萨拉萨蒂在该作品中的创作手法进行阐述,该曲分为四个部分:引子、缓板、慢板、急板。

第一部分:引子、中板、c 小调。小提琴在四弦演奏出狂放而浓郁的悲伤,钢琴伴奏从c 小调进入,低音声部运用的八度音程伴奏织体,模仿了管乐器,显示出了萨拉萨蒂交响乐的创作思维。伴随着快速的震音技法,为小提琴的音阶做铺垫,同时小提琴声部出其不意地转入c 小调的属关系g小调上,随后接着是一段从G 音开始的音阶(见谱例1),表现出吉普赛人对生活的无奈的呐喊和内心深处依然充满希望的情绪,不仅能让听众欣赏到吉普赛人内心的奔放,还可以感受到吉普赛人内心的自我陶醉和对生活的满腔热忱。

谱例1:

第二部分: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凶猛的海浪,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深沉的大海,缓慢而沉重。不断重复的主旋律让听众更加沉浸在吉普赛民族的音乐之中。第二部分也是炫技比较多的部分:连续不断的音阶走向、快速的半音下滑、小提琴右手独特的技巧“连顿弓”。几十个音在一弓的“连顿弓”需要右手非常完美的控弓能力以及左右手的紧密配合,这样才能让听众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许多音在一弓的急促跳动,也能将听众带入紧张的气氛中来。在第二部分快结束的地方又加入了泛音、左手拨弦等技巧,表现出了吉普赛人压抑、悲伤、忧郁的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这部分是全曲情绪的爆发点,所有的情绪在这一部分得到彻底的释放,达到顶峰。这一部分虽然在全曲中所占比例不大,既没有使用月章星句的技巧,也没有风驰电掣的节奏,有的只是沉雄悲壮的旋律。用音乐将不同时空的听众和吉普赛人连接在一起,将所有的听众深深带入吉普赛人民起起伏伏的情绪中。这一部分虽然没有特别难的技巧,但是却需要演奏者有非常强的表现能力和共情能力,这样才能把第三部分发挥到极致。

第四部分:“华丽的快板”是全曲的高潮。表演者除了自身要具备扎实的能力外,还要与钢琴伴奏长时间的磨合。整个部分欢快、活泼、奔放,表现出吉普赛人不同于之前悲伤情感的乐观,与之前的三个部分呈现出非常强烈而鲜明的反差。在快速短促的音符中,人们能感受到吉普赛民族热闹的群舞,从明亮激昂的旋律中能听出吉普赛人的希望之光并没有熄灭,而是在不断的压迫中绽放出愈发灿烂的光芒。最后乐曲闪电般的结束,令人回味无穷,让人体悟到悲伤也好,压抑也罢,只要心中的光没有熄灭,就能坚定地在生活中越挫越勇,充满力量。

综上所述,萨拉萨蒂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的大量作品都取材于西班牙民族和匈牙利舞曲,他的作品都是其最真实的情感与琴技完美结合而成的美妙旋律,生动、活泼地展现了西班牙民族民间舞蹈,给人以无限遐想和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四、《流浪者之歌》之演奏分析

在演奏方面,十六分音符的跑动,短促而充满动力,左手的拨弦、右手的滑奏都充满着趣味性,让听众一扫前面的压抑和沉重,只想跟着音乐一同加入这欢快的旋律中来。因为乐曲速度非常快,所以要求演奏者在练习的时候必须遵循由慢到快的原则,做到每个音都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同时,左手高音的泛音、快速换把、换指八度都需要演奏者慢慢地进行练习,不能操之过急。

在快板部分中(见谱例2),小提琴和钢琴伴奏都是八度奏法,在钢琴伴奏的烘托下,充分显示了弦乐的音色效果。这时的钢琴伴奏左右手都是八度,因而谱例特意表明中强力度,而为了凸显小提琴,力度标记更强(ff),因此需要演奏者的力度要把握到位。

谱例2:

其中,第四部分中有大量使用“泛音”的地方,使得音色与之前反差很大。这里使用的泛音是人工泛音,技术难度稍大,需要左手两个手指同时按在指板上,上面的手指实按,下面的手指虚按,手指按弦的位置要非常准确,“泛音”最好的位置是靠近琴码演奏,并且演奏速度要快,这样才能使泛音清楚明亮地发出声音。泛音的加入充分体现了吉普赛人在狂野激烈的性格之外,也具备细腻入微的情感,这种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使音符可以灵活地跳跃在琴弦上。这首乐曲还使用了左手拨弦的技巧,难度也非常高,每一个带有“+”符号的音符都要灵活干净地拨响,拉弦与拨弦穿插其中,速度要很快。拨弦时可适当调整左手角度,用左手勾住琴弦使手指加大对琴弦的压力并快速拨奏,这样拨弦发出的声音才会清脆干净。

综上所述,演奏萨拉萨蒂作品时,需注意左手跑动非常灵动、轻巧,左手要既快速又准确地按住琴弦所有的音符;乐曲需揉弦幅度大一些,大幅度的揉弦才能更真切地表达情感;对基本功有一定的要求,在连续颤音的时候左手要学会放松,不然很容易就会僵硬;右手运弓没有挂弦,正确的演奏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研究发现,萨拉萨蒂特别喜欢使用“连顿弓”,这种弓法有很多演奏空间,在这首乐曲中就做到了既快速又精致。

五、结语

《流浪者之歌》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充满着带有西班牙色彩的浪漫情怀,是小提琴演奏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常备曲目。《流浪者之歌》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该曲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更多的是透过音乐听众可以感受到吉普赛民族和吉普赛人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精神。除了旋律之外,整首曲子的技术也是非常值得演奏家们琢磨,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疯狂激烈的音乐和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萨拉萨蒂把自己对吉普赛的情感全部写进了音乐之中,仅靠很短的时间就能在听众面前描绘出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吉普赛人的世界。萨拉萨蒂通过即兴般的旋律和民族独特的风格,将这首作品留在了小提琴世界曲库中,是永存于世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吉普赛人吉普赛泛音
小提琴泛音演奏的原理与实践
隧道工范付春的“吉普赛”生活
罗马市政府资助吉普赛人返乡计划落空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别离的时候,请不要发出声响
谈谈笛子的泛音
我的吉普赛童年
吉普赛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