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胭脂红莲花纹碗赏析之初识

2021-03-11 15:41李秀普
陶瓷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胭脂红莲瓣款识

李秀普

(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武汉,430000)

湖北民藏一只清乾隆胭脂红饰金浮雕莲花纹碗,高7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7.6厘米。其以胭脂红描绘浮雕的莲花,加以描金、鎏金搭配,色若绛霞,金碧辉煌,实属珐琅彩瓷器中的稀世珍品,极具鉴赏价值(见图1、图2)。主要看点有如下七个方面:

其一、形制别致。沉稳端庄,口沿微外撇,线条柔美。圈足,足底呈“泥鳅背”状。外壁较深,口沿至中间稍敛,中间至底边显收,外底适中而平坦,为典型的清宫碗造型。内壁较浅,内底宽大而微凹,壁与底弧角相交,其状类似于盆。此种外碗状,内盆样的官窑碗,非常别致,极为罕见。

其二、胎釉上乘。从整体上看,修胎规则,胎体轻薄,完整无缺。从圈足底脚脱金露胎处看,瓷质洁白似玉,缜密细腻。透过胭脂红和从底心方框款识露釉处看,釉质纯白,不偏青,也不偏黄,无棕眼,无缩釉,无波浪釉,无裂纹,光润匀净,洁明清莹。体现出珐琅彩瓷器胎釉的不可超越性。

其三、雕工精湛。外壁减地浮雕莲花,由三层莲瓣、每层10枚构成,外层莲瓣全露,中层在外层两花瓣之间半露,里层在中层两花瓣之间露尖。雕工干练,艺术高超。减底去留有度,浮雕与地子衔接自然,所有莲瓣饱满圆润,每层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呈现莲瓣层叠,莲花盛放的态势。

图1 外足外壁

图2 内底内壁

其四、红釉妍丽。以胭脂红釉晕染圈足外围和周壁莲花。圈足红釉微厚,色微深,且厚度均匀,色调同一。莲瓣红釉上端边沿微厚,色微深,由此向下渐薄渐浅,薄到极致,浅到淡粉。深处娇艳,显带紫色,浅处淡雅,略含紫意。绘画笔触精妙,色泽过渡柔和,莲瓣自然、和协、统一,莲花立体、形象、妍丽。

其五、饰金繁缛。胭脂红之上满描金。在圈足与碗壁之间描绘一道宽金线,以分隔壁与足;在每枚花瓣上描绘细密的、直曲相间的纵向金线,以示瓣脉;在圈足外围以金描绘精巧、繁华的花卉纹。在方框款识和胭脂红之外,包括碗内、外口沿、足墙底脚,全部鎏金。描金与鎏金精密繁复,展现出乾隆珐琅彩的雍荣华贵。

其六、款识素雅。在碗底心白釉之上,以蓝料书写“乾隆年制”四字二行宋体款,外加双线方框,形似印章。蓝料深浓沉稳,在光线照射下不反射亮光。方框、文字笔触明显,手抚有凸起感。字体规整稳重,框线内细外粗,字与字间、字与框间布局协调。款识布落于满地鎏金之中,格外素雅(见图3)。

其七、老痕自然。乾隆珐琅彩瓷器,是清三代珐琅彩瓷的巅峰之作。此碗在历经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不仅保留了华丽的贵气,而且聚集了天地的灵气。其胭脂红包浆油润,光泽莹亮。鎏金之上的氧化膜,色稍深,光略敛。圈足底脚鎏金有轻微磨损,些许脱落。釉面老化气泡中的沉积物,饱和、色深(见图4),岁月留痕自然。

图3 底心款识

图4 老化气泡

象这样集浮雕、绘画、饰金、蓝色珐琅料署款于一器的胭脂红帝王专用品,前所末见。为此,这只莲花纹碗的各个看点,不仅彰显出皇家富丽堂皇的艺术风韵,还在丰富和发展胭脂红鉴赏理论方面,独具物证价值。

胭脂红以黄金为呈色剂,又称“金红”。学界普遍认为,康熙朝烧制多色珐琅彩瓷器开始用到胭脂红,随着技术日渐成熟,到雍正、乾隆朝,不仅烧制多色珐琅彩瓷器,还烧制更为奢侈的单色胭脂红瓷器。由于胭脂红技术复杂,造价昂贵,到晚清民国,其配方、施釉、烧制技术都悉数失传,加之可见实物堪少,导致鉴赏理论上的不足。突破这种局限的重要途径,是收集和研究实物,以证实和补充胭脂红瓷器鉴赏理论。从这个角度讲,莲花纹碗如同新发现的“富矿”,价值可期。

先说证实价值。从两个历史记载中可见一斑。清末寂园叟撰的《陶雅》记载,“胭脂水为康熙以前所未有,釉薄于蛋膜者十分之一,匀净明艳,殆无论比。”长期以来,很多人将“釉薄于蛋膜者十分之一”当作模糊的形容来理解,认为所见的实物没有薄到那种程度的,只是形容胭脂红釉薄而已。但这只莲花纹碗的胭脂红釉大多薄至几近于无,可谓只见色度,不见厚度,与“釉薄于蛋膜者十分之一”相吻合。事实证实这个记载,不是模糊的形容,而是在当时的计量条件下的定量的描述。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显微察视可见,莲花纹碗胭脂红釉中密布着极小的黄金粉末,胭脂红中配有赤金的历史记载得到了证实。

再说补充价值。莲花纹碗的一些情形不同寻常,是补充现有文字资料的好素材。还是前述两个历史记载为例。《陶雅》描述了釉薄,却没有说明为何要釉薄。《南窑笔记》点明了配金,却没有说明为何要配金。这两个“为何”的部分答案,存在于莲花纹碗上。如,通过观察胭脂红薄的效应,可发现,之所以要如此之薄,是要让胭脂红与白底釉及其气泡三者的光色互映,以呈现出娇嫩、洁净、逼真的莲花色泽(见图5)。 再如,通过观察胭脂红中的含金与色度的关系,可发现,含金少,色就浅,反之亦然,几处小于毫米的紫色斑点表现特别明显,含金较多,色也较深(见图6)。尽管这种现象是一定条件下产物,不意味着在所有条件下都如此,但至少能说明配金的目的,是要胭脂红发色更美丽。补充价值,在历史记载方面如此,在其它方面也不乏其例。如,当今的显微技术,可以清楚看到胭脂红中的微小金粒。对这一鉴赏方法,似乎很难见到文字资料提及。虽然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著《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一书有所论述,说,“中国金红料中常见金微米颗粒,即所谓的析金现象,可视为中国金红料特有的显微特征。”但说的对象主要是清雍正胭脂红瓷器。莲花纹碗胭脂红含金现象,证明乾隆时期与雍正时期一脉相承,都用“金红”烧制宫廷珐琅彩瓷器。

图5 莲花色泽

图6 紫斑含金

莲花纹碗更多的证实和补充价值,还蕴含在前文所述各个看点的具体细节中,只要深度挖掘,就会有所收获。最近的实例很有意思。几位收藏爱好者,依据莲花碗的工艺特征,推测它是宫廷成套供器中的一件,于是与持有者交朋友,了解来龙去脉,终于打听到民间还藏有一件与之配套的胭脂红莲花纹器物。若真能一睹其尊容,开展两者的比对研究,莲花碗物证价值将更为显现,成为经典案例。

清乾隆胭脂红饰金浮雕莲花纹碗,风采亮丽,颇为名贵,物证信息富有特色,弥足珍贵,有待于学界潜心研究、整理和归纳,从中获得新的认识,以进一步印证和补充有关胭脂红瓷器的鉴赏理论,持续助力鉴赏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胭脂红莲瓣款识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胭脂红
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钱松喦书画之真伪研究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胭脂红示踪剂在评价压裂液返排中的应用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寂寞胭脂红
浅述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