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中的应用

2021-03-11 07:40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突发性遥感技术泥石流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五地质大队,贵州 贵阳 550000

1 遥感技术应用原理

遥感技术的应用原理为电磁波理论,首先检测目标对象,并广泛收集信息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通过应用定位系统、飞机等,即可收集详细的地表信息,再根据数据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发生位置。在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需融合多种技术类型,对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全面监测和传递。

2 遥感技术应用方式

2.1 遥感数据获取

当发生地质灾害后,应用遥感传感器进行监测,但是容易受到地形条件及气象的影响,因此很难获得准确的地质数据。对此,可应用多种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SAR卫星与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另一种是SAR与光学航空遥感影像。对于遥感影响数据,可利用高空遥感飞机、低空遥感平台、直升机等进行采集。

2.2 遥感数据分析与处理

在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和设备获得原始的遥感影像资料后,为了能够获得准确的三维立体影像资料,还需要对原始影像资料进行去云处理、影像增强、镶嵌、裁剪等,进而获得易于分析的正射遥感影像。另外,需要根据测绘单位所提供的等高线、高程点等,应用DEM软件创建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再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制作三维遥感图像模型,具体的数据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遥感影像处理流程

3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3.1 崩塌类地质灾害调查

崩塌类地质作为常见的灾害问题之一,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可进行三维立体化成像,特别是在坡度为45°~80°的陡坡区域内,可对崩塌表面进行参数分析。例如,对地质结构、土地颜色、树木的稀疏度进行外部成像分析,首先通过核定数据信息对整个映射出的三维图像进行特征翻译,然后通过遥感图像在整个区域结构内呈现出的特性机理,分析出当前地质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原因。若植被覆盖量较少时,则遥感技术在具体测定时,是将此类区域界定为具有明显性的灾害区域,然后依据地理结构特性来分析出当前区域内在不同自然环境及人为影响因素下所产生的灾害等级并进行预警。

3.2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和评估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比较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这类灾害具有突发性特征,可对区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同时还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为了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控治理措施,应对灾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获得准确、完善的灾区预告,进而为国土资源规划利用、灾后重建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明显,通过对预报所得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有利于相关部门提前部署防灾工作。在具体的监测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应用多时机影像、多平台的卫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高程模拟系统,对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实时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全程监督管控,通过监测分析,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区域、影响面积等。

3.3 地震防范与监测

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地震灾害的诱发因素较多,而通过对各类诱因进行分析发现,其本质均是由地壳破裂造成的。当地壳破裂时,其内部应力聚集,对表层进行挤压,在挤压到一定程度后,内部应力即可释放出能量,而地面表层无法承受重压,因此发生破裂,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还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地震灾害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对地震灾害进行精细化研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避免发生二次地质灾害。

4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4.1 灾害区域划分

在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中,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可对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在较短时间内其影响范围就可扩大并形成灾害群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准确划分地质灾害的发生区域,据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确保治疗方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可对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全面监测,并采用不同色调和形态描绘应出地质灾害现场,便于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可利用遥感技术清晰地显示出地质灾害的形态、特征以及规模等,同时还可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对已发生地质灾害以及潜在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准确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形成原因、发生规模等。在确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后,即可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提高监测效率。

4.2 监测灾害动态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体缓慢蠕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体的蠕动速率比较小,并且稳定性较高,如果地质灾害体突然发生较大变化,则将会发生严重的灾害事故。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应合理应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体的蠕动过程进行全面监测,确保能够及时获得准确数据,进而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地质灾害发生前,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指导人群合理疏散,尽量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概率。

4.3 灾后评估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相关工作部门需要广泛收集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数据,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进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往遥感技术发展水平比较低,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在灾后评估时,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勘查方式进行调查和监测,不但使用费用高,而且工作效率比较低。如今,遥感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地质灾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灾后评估方面,可应用遥感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勘探方式,获得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为灾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5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5.1 滑坡治理

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比较大,破坏程度严重,一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熟悉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然后再进行细致的分析,保证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和治理的科学性。通过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能够对滑坡灾害的发生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调查,全面掌握灾害发展情况。

5.2 泥石流治理

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地表结构中含有松散、丰富的固体物质;第二,区域强降雨天气;第三,险峻的纵坡沟床。在对泥石流灾害进行监测时,航片的确认难度比较大,因此可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中,并确定沉积区、辨别供给区、通过区等,据此制订治理方案。

5.3 水土保持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风力影响、重力影响以及水力影响等。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水土流失治理至关重要,而遥感技术的分辨率高,通过将其应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即可对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土壤表层侵蚀进行准确评估分析,据此制订水土保持工作方案,降低地质灾害的不良影响。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对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以及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详细研究。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高,并且很难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控,因此要采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对灾害发生区域、灾后影响等进行全面监测,据此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

猜你喜欢
突发性遥感技术泥石流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泥石流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机械班长
遥感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