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混声合唱《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创作与指挥

2021-03-13 23:23崔玮晨
艺术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指挥创作

摘要:混声合唱《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刘思远根据陈曦作词、董冬冬作曲的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改编而成的。合唱作品主题明确,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清新流畅,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文章从主题创作、曲式、歌词、钢琴伴奏对作品进行分析,目的是明确该作品的创作特色以及指挥设计。

关键词:《时间都去哪儿了》;创作;指挥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4

1 作者概述

混声合唱《时间都去哪儿了》由新生代全能音乐人刘思远根据董冬冬创作的同名主题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改编而成。

刘思远,生于湖南,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代表作品《飞吧,神舟》。

董冬冬,现代著名作曲家。他为当今流行的多部电影及電视剧创作主题曲、配乐,代表作品《时间都去哪儿了》。

陈曦,“80后”作词人,董冬冬的妻子。《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词是陈曦在无意间看到母亲的白发、皱纹后有感而作。

2 歌词的美学内涵

本首作品的歌词采用半格律半自由体的体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陈曦在无意间看到母亲的白发、皱纹后写下了此曲的歌词,说明创作源于发现。歌词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巧妙地抒发作者情感。在作品中,陈曦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歌词的韵脚美是歌词创作的传统,是作词人创作遵循的模式,也是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

2.1 歌词的格律美

这首歌词体裁属于半格律半自由体。作品的前八句“门前老树长新芽……满头白发”,接近于格律,在形式上比较规整,句尾大体上押韵。接下来的八句“啊,时间都去哪儿了……满脸的皱纹了”,形式更为自由,此段将全曲推向高潮,点明主题“时间都去哪儿了”,给予曲作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2.2 歌词的意象美

陈曦在作词时运用了多个意象。以“老树”和“新芽”为例,采用隐喻的手法,用老树指代母亲,新芽指代自己,表明母亲已渐渐老去。作者通过对小时候的回忆,以“小脚丫”“小嘴巴”“哭了笑了”等词体现出爸妈将一生的爱都给了自己。

2.3 歌词的韵脚美

歌词的韵脚美表现在作品中第10小节至第25小节的“新芽”“开花”“好多话”“满头白发”“小脚丫”“小嘴巴”“交给他”和“爸妈”等都发韵母a的音,合辙押韵,歌词朗朗上口。

3 旋律的创作特色

3.1 富有推动力的动机

这首作品是d小调,开头伴奏A音上行跳进小六度到F音。以富有推动力的切分节奏,最后落到主音D上(见图1)。主歌部分音区较低,旋律起伏不大。副歌在第26小节出现(见图2),与前奏的音乐材料相同,采用上行小六度的旋律音程,情绪到达最高点。

3.2 词曲结合的协调统一性

词和曲是歌曲的组成部分,二者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歌词声调和旋律音调应当保持基本一致,避免出现倒字现象。歌词的声调往往会提示旋律的走向,二者保持基本一致才能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1]。本曲就是成功的一例。在本首作品中(见图3),采用字多腔少的手法,旋律与歌词声调走向统一而且与词作者想表达的感情相吻合。

4 单二部曲式

混声合唱《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图示是“前奏+ A +间奏+ B +尾声”的形式,整体而言,B段是A段的再现与丰富。

4.1 A段

A段是d小调,“8+8”的平行乐段结构。第1小节到第9小节是前奏,钢琴伴奏以富有推动力的切分节奏为主,渲染歌曲的意境。第10小节到第17小节是A段的第一句,这一句由男高音齐唱,旋律进行多为级进,也使用三度、四度的跳进。进声以p的力度。第18小节到第25小节是a段的第二句,这一句由两个外声部合唱完成。半音下行级进的男低音配合优雅抒情的女高音,避免了旋律声部过于单调的缺陷。男低声部在演唱时需要衬托主旋律声部,力度上弱于女高音声部。后两句为“9+10”的结构。第26小节到第34小节是A段的第三句,此句将情绪推到了高点,四声部依次进声“啊”,以f的力度合唱,点明了主题“时间都去哪了”。其中,三连音进一步加强了语气。第30小节到第34小节中,低声部起到丰富和声、呼应主旋律的作用。第35小节到第44小节是A段的最后一句,是本首作品的第二个高点,四声部以ff的力度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仍然由两个高音声部演唱主旋律。

4.2 间奏

第44小节到第52小节是间奏,钢琴伴奏与前奏相似,只是从第49小节开始稍有改变,旋律上行级进,将情绪推向高潮,为B段做铺垫,发挥了连接作用。

4.3 B段

B段是“8+9+10”的结构。乐曲在调性和调式上均与第一段对比并列。第53小节到第60小节是B段的第一句,女高音声部依然为旋律声部,下方三声部以固定的节奏型充当旋律声部的伴奏。第61小节到第70小节、第71小节到第79小节分别是B段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这两句是A段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重复,但是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4.4 尾声

尾声的钢琴伴奏是引子的再现,钢琴伴奏织体以上行八分音符为主,最后以琶音结束,它的功能属于结束功能。这首作品曲式结构比例平衡,调性统一,前奏、间奏和尾声的音调也采用同一材料贯穿,整首作品的结构完美统一[2]。

5 钢琴伴奏的创作特点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首d小调的抒情歌曲。此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作为伴奏存在,还与歌唱部分融为一体,起到了描绘背景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作曲家采用了以八分为主的混合律动写作,增强了音乐的抒情性,将音乐形象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2]。

5.1 混合律动写作

八分律动在本首作品中尤为常见,它能够使听众平静下来,安静地聆听音乐。在图4中,左手采用八分律动织体,右手采用柱式和弦,属于以八分为主的混合律动,优雅抒情,从而唤起人们的回忆。

5.2 较为独立的音乐形象

5.2.1 琶音式织体

琶音式织体也是抒情类歌曲通常运用的织体类型。在演奏琶音时,会给听众带来小河流水般流畅的听觉体验。图5是本首作品的尾声,主要运用了琶音和分解和弦的织体,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钢琴伴奏柔和而宁静,最后的琶音以主和弦结束,将人们的思绪带往远方。

5.2.2 对位旋律的增写

在本首作品中,第30小节至第35小节运用了对位旋律的增写。钢琴伴奏的左手部分采用上行的分解和弦,右手则是波浪式的旋律线条。第30小节,旋律声部采用三连音的音型,钢琴伴奏则以波浪式的织体衬托主旋律。第31小节,钢琴伴奏以切分节奏与旋律声部的长音保持形成鲜明的对比。

6 作品的指挥设计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首4/4拍抒情风格的作品。整首作品以曲线式挥拍为主,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作品中多次出现三连音的节奏型,加强了语气,因此三连音部分更多使用直线式挥拍。

6.1 预备拍

6.1.1 预备过程的组成部分

预备过程由三部分组成:预备位置、预备拍(气口)和进声点。预备位置一般在腰线处,以4/4拍为例,指挥应将双手放于腰线的位置,向内侧挥出预备拍并到达最高点,此时的最高点是指挥观念中的进声点[3]。然后向下挥出拍点,即合唱团员的进声点。向下挥出拍点的过程是合唱团员接收信号的过程。

6.1.2 预备拍的功能

预备拍是指发出声音前的预示动作。预备拍包含了演唱演奏时所需要的力度、速度、表情、气口等诸多参与表现的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一般情况下,预备拍出现在演奏以及演唱的前一拍、前半拍或者更短的时间内。

在本首4/4拍的作品中,钢琴伴奏在第二拍的后半拍开始演奏。在伴奏开始前,指挥应用目光向伴奏者示意,挥拍时要提前做好预备动作,左手放在预备位置,清晰地打出第二拍的拍点和反射线。但同时要注意的是,钢琴伴奏以mp的力度演奏,挥拍时应采用小幅度挥拍,以腕为轴。这是一首抒情歌曲,预备拍的进入可以柔和一些,但拍点要明确,在歌声开始的前一小节,转向合唱隊员,双手放在预备位置,打出预备拍和进声点。

6.2 作品变速与幅度变化的关系

挥拍动作的幅度主要取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和风格。音乐作品速度和力度的变化由音乐的特定内容决定,准确的速度是演唱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6.2.1 幅度变化与速度变化的互动关系

逐渐加快并缩短反射线的挥拍表示渐快,逐渐减慢并拉长反射线的挥拍表示渐慢。在本首作品的尾声处标记有accel.(渐快),指挥应在其变速的前一拍给以提示,清楚地做出加速的手势——采取直线式挥拍挥出击拍线、拍点和反射线,并且要加大其反射的幅度,加强手臂的紧张感,清晰地提示演奏者。

6.2.2 幅度变化与力度变化的互动关系

渐强和渐弱通过挥拍幅度的变化体现。挥拍幅度的大小与音乐强弱要求成正比。一般情况下,挥拍幅度大,力度强;挥拍幅度小,力度弱。挥拍幅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幅度,以肩为轴;中等幅度,以肘为轴;小幅度,以腕为轴。在本首作品中,A段的第一句由男高音声部演唱,这时要用左手以小幅度曲线式挥4/4拍的基本图式。第26小节是作品的第一个高点,挥拍以肘为轴采用中线到腰线的曲线式挥拍。第28小节第一拍给出气口做渐弱处理,由中等幅度变为小幅度。第43小节做渐弱处理收到下一小节的第二拍。渐弱时手逐渐放松,呈现柔和灵活的外形,动作幅度逐渐缩小。

6.3 双手分工

指挥时,如果双手一味做出对称动作,会大大限制音乐的表现力。为了使指挥更好地服务于音乐,需要做好双手分工的动作。

6.3.1 双手分工式长音保持

在双手分工挥长音保持时,右手担任挥基本图示的职责,目的是掌握作品速度。左手主要承担声部进入,提示长音、力度、表情等。左手可以通过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提示渐强和渐弱。在作品中,第17小节的男高音同音保持要有渐强感,指挥时要双手分工,右手挥基本图示,左手做渐强处理,提示长音。在第四拍时要给之后进声的女高音气口,因此要清晰地打出第17小节最后一拍的拍点,预示两个外声部的进声。

6.3.2 模仿式复调织体的双手分工

模仿式复调织体在此作品中具体表现在第30小节到第32小节。女高声部在第30小节的第二拍进声“生儿养女”,女低音在两拍后加入合唱“生儿养女”。在第31小节第三拍的后半拍女高音进声“一辈子”,一拍半后女低音演唱“一辈子”。在指挥时,左手挥女高音,右手挥女低音。左手根据4/4拍曲线式挥拍在第30小节的第二拍挥出拍点和反射线,眼神看向女高音,右手在第四拍打出拍点和反射线提示女低声部进入,眼神看向女低音。第31小节第三拍的后半拍,左手清晰地打出拍点,提示女高音声部演唱“一辈子”。紧接着第四拍,右手挥拍点和反射线提示女低音进声。

6.3.3 合唱与钢琴之间的连收带起

连收带起往往是当合唱团暂时结束演唱,伴奏者演奏间奏时用到的指挥技术,这是指挥者衔接合唱和钢琴的桥梁。在作品的第43小节,右手挥4/4拍基本图示,左手画圈挥拍,挥出渐弱感,第44小节的第一拍左手连收带起,给钢琴伴奏气口。右手则采用画圈收拍的方式,收到第二拍的前半拍上。

6.4 收拍

收拍与音乐情绪的序进和收束密切相关,乐句的收拍和乐段的收拍有着严格的区别。

6.4.1 乐句的收拍

作品第10小节“长新芽”,在挥“芽”时双手做出保持状态,在第四拍打出拍点,连收带起,收在节奏内,为下一拍做准备,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第37小节“花了”做自由延长处理,采取画圈收拍的方式收在第38小节的第三拍,有序进的感觉。

6.4.2 乐段的收拍

B段的最后一句“满脸的皱纹了”在收拍时有终止感,有发展的感觉,在歌声收拍后,面向伴奏继续指挥伴奏的尾声,再采取画圆挥拍的收拍方式。挥拍幅度要小于挥合唱的动作。

7 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混声合唱《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创作特色,从而设计出更加贴合作品的指挥设计。但是由于笔者的知识储备不足,文章中的观点可能会有些偏差,而这些不足会成为笔者继续学习的动力。这首作品是曲作者根据词作者的亲身体验,写出的一首朴实而又动人的旋律,发人深思。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养育子女不求回报的感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映射出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跟紧时代的脚步,在专业领域努力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 杨儒怀.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22-125.

[2]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80-81.

[3] 王娟.艺术的弹伴奏:钢琴伴奏的技术应用与艺术处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106-109.

作者简介:崔玮晨(1997—),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合唱指挥。

3279501908209

猜你喜欢
指挥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大型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的作用分析
复杂天气情况下空管指挥工作分析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探讨
创作随笔
"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