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生肉”“熟肉”探析

2021-03-13 14:23李春娥邓耘
艺术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熟肉生肉网络流行语

李春娥 邓耘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紧密。各民族都不断学习其他民族,吸收自己没有的文化,在此过程中,难免需要对一些新事物进行界定,这就促进了语言词汇的演变与发展,网络新词“生肉”“熟肉”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文章以“生肉”“熟肉”为讨论对象,先对其语义内涵、句法功能及称呼由来进行分析,再从社会需求、大众心理、语言经济性原则、模因机制、网络的发展五方面探析其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生肉”;“熟肉”;语义内涵;句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网络流行语是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时尚简洁、方便输入、幽默诙谐等特征。它发源于日常语言习惯,形成于网络,被网络用户广泛使用。“生肉”“熟肉”是现在网络平台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生肉”指未被加工翻译过的外来作品,“熟肉”指已经被翻译过的外来作品。这种表达方式简洁明快、诙谐幽默,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被许多年轻人使用。文章以“生肉”“熟肉”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语义内涵、句法功能、称呼由来及流行原因。文中选用的语料来自BBC语料库,以及百度资讯、微博、知乎等主流网络社交平台。

1 “生肉”“熟肉”的语义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016)对“生”的解释为“(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对“熟”的解释为“(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1]。根据词典对“生”“熟”的解释,可以将“生肉”解释为“没有烹饪过的肉”,“熟肉”解释为烹饪过的肉。一般我们所说的生肉也指没煮熟的肉,熟肉则指煮熟的肉,其在句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但在现在的网络和社会语境中,“生肉”“熟肉”有了新的含义和用法。

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中的“生肉”不再指“生的肉”,而是特指未添加中文字幕的外语动画、电影、连续剧、节目、小说等。“生肉”一词最早流行于动漫圈,由于动漫大多数源于日本,所以刚流入中国时,语言都是日语,没有被翻译过来,也没有中文字幕,这种版本的外来作品就叫“生肉”。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熟肉”,指已经被字幕组翻译过的外来作品。如今,“生肉”和“熟肉”的应用场合不再仅限于与日语文化相关的二次元作品,韩剧、泰剧、英美影视作品中都会用到。各网站字幕组要将没有字幕的“生肉”加工成可供广大用户欣赏的“熟肉”。生肉番一般比熟肉番早发布,以便一些精通外语的人先行观看。

2 “生肉”“熟肉”的句法功能

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句子的成分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它们可以由词担任,也可以由词组及句子担任。“生肉”“熟肉”作为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宾语、主语和定语。

2.1 作主语

例1:英文生肉是真的难啃啊!(微博)

例2:釜山行生肉来了。(微博)

例3:有些熟肉好像翻译对了但是又不对。(微博)

例4:来了来了!熟肉终于来了!(微博)

例5:熟肉真香!(微博)

2.2 作定語

例1:【新婚甜心是同事】生肉花絮。(B站)

例2:假面骑士圣刃,第二集,熟肉资源分享。(B站)

例3:最新熟肉片单,让你也睡不成觉!(百度资讯)

例4:《灵媒》怎么看?昨日起熟肉资源陆续放出。(百度资讯)

例5:为什么熟肉资源大多都是韩国的?(知乎)

2.3 作宾语

例1:今天白天会有生肉,晚上出熟肉。(BBC语料库)

例2:补番都来不及还去看生肉。(BBC语料库)

例3:但是要我不停追动态,啃生肉的绝对是第一人……(BBC语料库)

例4:不看生番,只爱熟肉。(BBC语料库)

例5:新的一天,从看熟肉被大数据冲塔开始。(微博)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生肉”“熟肉”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一般用于日常交流、娱乐追番和微博互动,但暂未出现于时事新闻中。

3 “生肉”“熟肉”的称呼由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创造力日益增强。一个新词的产生往往是以客观新事物为基础的。这些新事物一旦出现,就要给它一个名称,以满足交际的需要。“生肉”与“熟肉”的称呼由来主要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3.1 谐音

“生肉”“熟肉”的说法由来已久,生肉的叫法与单词“raw”有关,“raw”指生的、(材料)未经加工的、(信息)未经处理的,如raw data(原始数据)、raw material(原料)、raw mode(原始模式)。最初,外来二次元作品是没有中文字幕的,这种未经加工的作品就用“raw”代指,而“raw”的发音与中文“肉”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没有中文翻译的外来作品称为“生肉”,将有中文翻译的外来作品称为“熟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谐音使语言更加简洁化、趣味化,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和社会功能。

3.2 隐喻

“生肉”“熟肉”的称呼也与隐喻有关。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人们常常依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领悟、对待无形的、不好定义的概念”[2]。简单地讲,隐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未配中文翻译的外来作品正是未经加工、未经处理的原始材料,需要观看者自己翻译和理解,这个过程显然是不容易的。我们知道食品学中的生肉外表猩红、肉质生冷,而且难嚼难咽,这一特征与未经加工处理的原始作品“不成熟”、难看难懂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人们将具体的、有形的“肉”投射到无字幕的外来作品上,将二者完美地联系起来。例如,网上经常出现的“啃生肉”,就是指“看无中文翻译的影视、小说或者玩无中文翻译的游戏”。在此基础上,“生肉”暗指难以看懂的无字幕的外来作品。

3.3 对应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找出事物的对立面。例如,黑的反义词是白,美的反义词是丑,方的反义词是圆。除此之外还有大与小、正与反、深与浅等等,这些都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它们是相互对立、互不和谐的,但通过合理的科学表达,原本对立的事物,也能达到新的统一和新的水平。就如“生肉”与“熟肉”中的“生”与“熟”,“生”与“熟”本身是相对立的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生”与“熟”又处于同一个“论域”,它们是一个整体,而“生”与“熟”就是这个整体中的“平衡”。在哲学中,这种思辨是有关认识世界最基本概念的最基础的思辨。所以,弄清“生”与“熟”的对应关系后就能发现,当“生肉”一词出现后,“熟肉”的使用也是自然而然的。

4 “生肉”“熟肉”的流行原因

“生肉”“熟肉”从食品学中的“肉”发展出现在的用法,是不同因素促成的。“生肉”“熟肉”能成为网络流行语,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社会需求。生肉常用于ACGN作品,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ACGN一词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文化根源主要来自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前,科技、经济、文化等不够发达,当时的网络、电信技术落后,所以各国的交流也不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文化交流频繁,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探访世界各地,学习不同的文化。但由于文化、语言的差异,外来作品刚流入国内时使用的还是原出产国的语言,普通人看不懂。这时,无翻译的外来作品便是一种新事物,国内也没有与之匹配的称呼,社会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因为词语空缺,而“生肉”“熟肉”的出现符合社会需求,所以其迅速被社会广泛接受。

第二,大众的求异与从众心理。一方面,年轻人崇尚多元和差异,人们渴望与众不同,展现个性。“生肉”一词标新立异,当人们用“生肉”“熟肉”进行表达时,语言更显个性化,符合人们追求新鲜感的心理。例如,“生肉看不懂,坐等熟肉”就以俏皮的形式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感受。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被接受的过程。当大部分人都接受并使用“生肉”“熟肉”时,剩余的一部分人为了赶上潮流,会自觉地接受并使用。正如法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个体处在群体中时,与他孤立时的心理行为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往往会将群体的行为方式强加于自己,力求与群体保持一致,不管群体的这一行为方式与他处于孤立状态时是否一致,甚至如何不同。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感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才有归属感。”[3]所以,人们的求异和从众心理也是推动“生肉”“熟肉”流行的重要因素。

第三,语言经济性原则。语言经济原则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于《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的,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寻求简洁、省力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4]。人们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进行交流,外来作品在未被称为“生肉”“熟肉”之前,被人们用英语称呼,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所以人们会自然地寻求本国对应的语言,以求方便。如果直接翻译其原本的名称,对应的中文会显得特别冗长,如“无翻译字幕二次元作品”“未加工外来视频”或“无字幕外来视频”,这些称呼显然没有“生肉”“熟肉”这样的双音节词简洁。“生肉”“熟肉”符合省力原則,所以很容易被社会广泛接受。

第四,模因作用。模因由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查理德·道金斯,1976)提出,他认为“模因是文化的单位,也可以看作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的一个复制因子,其核心是模仿并传播”[5]。模因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信息接收者首先要理解与接收传递者的信息,其次记忆并内化,在与新的信息接收者交流时将其表达与传输给新的信息接收者,由此完成“模因”的整个流程。用道金斯的观点来讲,模因即信息被复制和传播。当一部分人开始使用“生肉”时,周围的人会好奇为什么叫“生肉”,继而了解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动认识这一生词,并对其意义有了具体的了解,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储存,在下次便会自觉地使用。“生肉”“熟肉”新奇、富有趣味性,又能贴切地表达其内涵和满足社会需要,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人们相互模仿、传递,使其迅速流行。因此,“生肉”“熟肉”的流行也受到了模因机制的影响。

第五,网络媒体的助推。网络同时作为交流平台与传播平台,在“生肉”“熟肉”的流行过程中功不可没。社会已进入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特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行使话语权的平台,广大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表言论,传播信息或进行交流。通过口耳相传、飞鸽传书、人工寄送等进行信息交流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媒介进行交流,片刻间就能接收新信息。网络媒介传播信息迅速、便利,极大地推动了“生肉”“熟肉”的流行。

5 结语

网络新词“生肉”“熟肉”是时代的产物,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是为满足社会所需而产生的新概念。我们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积极吸收其合理、进步之处,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但由于“生肉”“熟肉”的使用者大多为喜爱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二次元圈子的年轻人,且无法由其字面结构得知其具体意义,需要结合语境才能了解其意义。这些特点使其使用对象和传播范围仍然存在限制,因此,如何让“生肉”“熟肉”进一步融入现代文化,发挥其社会功能和语用价值值得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66,1213.

[2] 陈文萃,曾燕波.概念隐喻研究综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4):118-121.

[3] 摩友国.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6-160.

[4] 田鑫.语言经济原则在汉语词汇中的表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144-147.

[5] 徐曼,陈玉红.国内模因研究述评[J].外语教育,2009,9(00):7-14.

作者简介:李春娥(1995—),女,四川广元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邓耘(1970—),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3768500338291

猜你喜欢
熟肉生肉网络流行语
为何生肉不能用水龙头直接冲洗
滩羊熟肉脱氧肌红蛋白含量的高光谱无损预测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单元训练题(M9 U1—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