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发挥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

2021-03-14 12:24赵炜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4期
关键词:陕甘宁民歌

【摘要】陕甘宁根据地民歌是以延安为中心,主要由陕北、陇东、宁夏东部山区的各类民歌文化组合而成。其主要的内容形式较为丰富,在进行艺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题材多样丰富的特征。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主要是通过较为通俗的歌曲形式来进行传播。本文基于陕甘宁根据地红色民歌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围绕以上研究内容,对新时期如何发挥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陕甘宁;民歌;红色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103-03

【本文著录格式】赵炜民.新时代发挥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03-105.

基金项目:2021年度省社科联与甘肃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金会联合项目《陕甘宁根据地民歌与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ZZ42)。

陕甘宁根据地民歌是以延安为中心,主要由陜北、陇东、宁夏东部山区的各类民歌文化组合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主要是通过较为通俗的歌曲形式来进行传播。其不仅充分的体现了陕甘宁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发展途径和传播效果,也反映出了一定历史时期中革命文化的传播特点。在新时期,随着红色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对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围绕这些研究内容,不断地拓展其发展的现实路径,不仅有利于充分地发扬红歌文化,还可以根据红歌文化的时代特征和要求,不断地对陕甘宁根据地民歌文化进行发掘,提高其传播效果。

一、陕甘宁根据地红色民歌的内涵与特征

(一)陕甘宁根据地红色民歌的内涵

革命历史时期的延安,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革命圣地,并且在历史舞台上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的作用,在延安的这片沃土之上,不仅仅具有革命先烈所留下的革命往事,对延安时期民歌的继承与传颂,更是不断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特殊历史时期,延安的红色民歌文化成为陕甘宁根据地革命民歌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准内容,有力的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成为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时期,通过红色文化的特殊作用,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我国革命者的精神文化内容。比如,在陕甘宁根据地时期,诞生了延安精神,并通过延安精神的革命性以及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陕甘宁根据地中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红色民歌文化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中国革命斗争这一基本的核心内容,进行全面发展,并能够达到推动革命实践的具体作用,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宏观方面的角度进行分析,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是革命事业发展的精神印记,并成为充分体现艺术发展特征的重要内容。从微观层面来分析,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发展过程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助推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征,并成为推动革命事业发展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充分的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基本格调,并能够形成相应的红色文化,成为推动红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条件。

(二)延安时期红色民歌的基本特征

延安时期的红色民歌是这个时期红色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艺术的重要载体。从延安时期红色民歌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艺术作品的综合反映,可以深刻的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特点,因此,可以说延安时期红色民歌在意识形态上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表现。

1.思想内容上的革命性与时代性

从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延安时期红色民歌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一定的空间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其艺术作品和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环境下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艺术形式的综合反映。

首先,延安时期红色民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的特征。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是具有一定文化性特征的,都是在红色文化基调下进行发展的红色民歌。在其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印记了一定的红色根基,可以说,其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具有革命性的特征。正因为其具有革命性的特征,故延安时期红色民歌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和表现内容上,都和一定时代的特征具有相互的关联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特征。在具体的表现内容上,其可以和一定时代的现实性特征具有相互的联系,主要是反映出延安时期的革命特点和内容。

其次,延安时期红色民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的特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以及一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红色民歌文化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先进的红色文化歌曲进行总结,并实现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全面推动,实现红色文化发展的延伸。延安时期红色民歌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革命性特征,是陕甘宁根据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可以说这是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是一个时代的典型符号。

2.艺术形式上的地域性和民间性

从艺术形式上的地域性和民间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陕甘宁根据地具有一定的区域文艺特点。在陕北地区其高原自然环境的特征使得其具有一定地域性的影响,同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其本地人的豪放和直爽的性格,在进行民歌表演的过程中,也更具有陕北的民族文化的气息,和其他区域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陕北地方人稀,由于区域的地理性隔断,造成其相应的交通不通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形式主要是通过隔空喊话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交流。长此以往,使得陕北人具有豪迈的性格特征。在抗日战争以前,陕北民歌的艺术创作形式主要是基于人们的劳动活动所形成的特征加以表现,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劳动场景的还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间具有高度紧密的联系性。在抗日战争以后,随着陕甘宁根据地抗日热情的日渐高涨,使得其民歌风格逐步的兴起,并且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突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艺术表现,更多的是反映出了抗日的革命热情以及人民的革命奉献和牺牲精神。

其次,其具有一定的民间性的特征。在陕甘宁根据地时期,延安的革命热情非常高,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红色民歌艺术的综合反映,并且能够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在特定的环境中,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其主要是处于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之中。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之上,人民长期和自然环境进行抗争,因此人民的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具有欠丰富性。但随著红色文化的全面兴起,在其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更加突出了红色性和民间艺术的感染性,形成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和黄土高原相互结合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相应的文化风格。可以说,这主要是基于一定的区域民族特征的表现形式,并且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红色民歌文化的综合内容。

3.创作动机上的群众性和服务性

从创作动机上的群众性和服务性的具体内容角度来分析,民歌文化的艺术特点需要根据具体的群众性特点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表演功能的体现。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创作过程中,结合了延安地区的革命文化的特点以及民歌文化的具体发展形式和内容来进行艺术的拓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独立的进行拓展和变化,而是需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相互的结合,充分的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艺术的需求,并与陕甘宁根据地高涨的抗日热情进行相互的联系,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带动效应,来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的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其次,在进行红色民歌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其服务性的特征以及服务性的内在要求,红色民歌文化的发展和创作的过程,正是革命激情高涨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全国各地的抗日爱国青年来到延安,创作出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的吸收了延安地区民歌文化的特征,更具有民间性的文本内容以及民间性的表现形式,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正是由于这些文艺工作者深入扎根、依托现实、展望未来的观念,才使得延安地区的民歌艺术以强劲的势头在抗日民众高涨的激情中向外传播着。

二、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传承和创新

(一)整理和传唱

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大部分形成于旧社会,在其历史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和生产特点所形成以及流行的小曲小调,在这种背景下,陕甘宁根据地民歌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民俗性的特征。但由于民歌的发展和区域的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往的陕甘宁民歌在具体内容上可能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的主观感受,但历史的发展具有不断的前进性,特别是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其不能按照原来的民歌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原版的对应,而要不断进行加强和修正。在这种情况下,陕甘宁根据地民歌需要根据红色文化的发展来进行相应的改善,保留其地域音乐风格和积极健康的内容,以及反映陕甘宁根据地民俗文化特点的感情内容,重点是宣传陕甘宁根据地的红色性和革命性的内容,而摈弃一些不健康的和带有浓郁封建特征的内容。

(二)保留风格重新填词

在我国音乐史上,经常会有一些利用古曲、旧曲填新词来创作歌曲的方法。古代的汉乐府音乐机构,除了研习音乐外,还有收集地方民歌小调的工作,据《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记载“汉乐府为了适应宫廷的需要,大量收集民间音乐;进行创作和填写歌词;改编和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演奏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填词的一些作品,如全国流传的《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月桂花遍地开》《绣金匾》《刘志丹》等都属于填词之作。陕甘宁根据地民歌中的《延安山小调》就根据抗战时期的歌曲《打黄沙会》基于原有曲调稍加整理填词而来。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歌词谱曲,一种是依曲调填词。依歌词谱曲在现今是一种主要的创作歌曲的方式。但也有很多的填词佳作,比如传唱广泛的著名歌曲《长江之歌》就是一首依曲填词的声乐作品。民间歌曲,曲调优美,但是歌词的内容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重新填词的好处是可以抢救一批优秀的民歌;原来的民间歌曲曲调让当地的群众感到非常熟悉又亲切,在外地的人听起来则感到新鲜,要简单而易学唱;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民族民间音调,这样有利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三)创新改编,老曲新唱

民歌的改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任务。改编就是在歌曲进行创作时,明显的套用某个民歌的部分素材,通过改编歌曲可以充分的利用前人的创作智慧。比如《我的家乡飞出一支歌》就是在《延安山小调》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其次还有《又唱浏阳河》是在湖南民歌《浏阳河》的基础上进行编曲创作的。2014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雷佳演唱的《好儿好女好江山》的编曲中就有《我的祖国》的曲调成分在里边。改编歌曲充分的利用了原有的音乐材料,进行提炼整理,更顺畅,更凝练,能够使观众倍感熟悉与亲切。

三、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发展的现实路径

民间歌曲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沉淀。民歌是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充分的反映出民族精神特质,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因此,在推动陕甘宁根据地民歌发展现实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民歌文化特征,并以其为深度的发展起点,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充分的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红色文化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这个不仅仅是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体现,更能够通过这种发展形式来为推动民族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陕甘宁根据地民歌,从具体的承载形式来看,其主要是基于我国北方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高原文化的民歌特征的具体内容;在风格表现上,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其形成和发展并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过程,而是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之间进行相互交融所形成具体表现内容和形式的过程。因此,对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研究,需要根据其文化特征,以及对红色文化传播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来进行全面的阐释,使其文化特点能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能够通过红色文化传播的实现路径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文化气息,来为新时期我国民歌文化和红色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进而能够分析出我国红歌文化的地缘性特征和表现形式,提高民歌文化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的感染性,从而提高艺术产品的价值特征。同时,在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多角度和多层次地进行民歌的红色文化传播的研究,通过立体化的研究形式,来提高研究的综合性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进行相应的研究中,需要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分析,体现出红色文化传播的特征,并且能够对其表现形式进行综合和动态的反映,提取其研究的具体价值特征,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反映,进而推动陕甘宁根据地民歌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陈鸿林.晒晒淳朴多彩的陕甘宁根据地民歌[J]广播歌选,2018(8).

[2]高月霞.民族歌唱中语言与风格的关系——以《槐花几时开》为例[J].歌海,2009(4):26-27.

[3]刘芳.论延安民歌延安山小调的创作特征[M].山西:黄河之声,2013.

[4]桑潇.浅析陕甘宁根据地民歌演唱风格的传承与创新[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4).

[5]赵静.我国民族音乐的独创性探究[J].音乐时空,2015(7).

[6]李萍.“老调”“新曲”——谈延安小调的艺术性[J].改革与开放,2019(8).

作者简介:赵炜民,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演唱)方向。

3814501908209

猜你喜欢
陕甘宁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穿花衣 唱民歌
第二届陕甘宁振兴发展论坛3
陕甘宁商业联合发展促进会邀请函
陕甘宁振兴论坛
陕甘宁银行筹办通告
关于成立陕甘宁商会的倡议书
共同谱写老区新篇章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