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家”的意象分析

2021-03-14 12:24白景璐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4期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她初次发表小说是在1970年。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她从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开始陆续发表了11部长篇小说。托尼·莫里森小说描写的内容以其作为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剖析了美国历史的变化历程。她以此作为女性特有的母性光辉重点展示女性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等内容。莫里森作品中活用了大量的隐喻、意象描写手法,她着重描写了家园的内容。本文将对托尼·莫里森作品中阐释的“家”的象征意义,以求帮助读者更好的领悟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家;意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199-03

【本文著录格式】白景璐.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家”的意象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99-201.

引言

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见证美国社会变革的黑人女性,她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身份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幅黑人女性追求自我解放之路的画像。莫里森作品中常见的表达主题为黑人身份的自我认同,黑人女性的双重创伤、成长等话题。“家”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家”这个意象在莫里森作品分析研究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家”在莫里森的作品中通常被赋予人物是一种追求自我以及黑人摆脱桎梏的障碍。莫里森的三部作品《慈悲》《家园》《宠儿》中关于“家”存在的意象分析意义,为读者在阅读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提供逻辑清晰的提示。

一、分析《慈悲》中“家”的意象

莫里森在2008年发表了他的第九部小说《慈悲》,本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弗洛伦斯的黑人女孩,以女孩子第一人称开始了小说的叙事,展示17世纪普通农场庄园的日常生活状态。《慈悲》中涉及的“家”这个词都具有自己隐含的深意,都与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作为白人的雅各布从叔父那里继承农场之后他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儿迅速成为农场主。雅各布成为农场主之后急于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效仿自己的邻居奥尔特加,决定修建一座符合自己奴隶农场主身份的豪华庄园。

房子建成之后可谓是奢华至极,房子修建得非常宏大,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建筑物的奢华与气派,甚至连房子的大门都别具一格,铁条焊接在门的两端,镀金的藤蔓附着其上。这些美轮美奂的镀金藤蔓巧妙地被作者比喻为两条闪闪发亮的金色眼镜蛇。在信奉基督教为主流的西方社会,蛇一般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其根源在于《圣经》中夏娃是受到蛇的蛊惑才偷食禁果,导致人类被驱逐伊甸园。由此可以看出这所奢华的房子看似是能让人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伊甸园,实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祸源之地。事实上在雅各布建造这桩豪华庄园期间家中也确实是灾祸频出。先是独女因为意外被母马踢中头部丧命,后是雅各布自身患病卧床不起。等到雅各布自身意识到自己是被虚荣和贪欲的化身——豪华庄园所迫害的时候一切都已为时已晚。雅各布最后缠绵病榻死去,最终也未能住进自己心心念念的豪宅之中。这所豪宅作为雅各布心中贪欲的化身最终害得他为此丧失自己的本心,甚至丧命。除雅各布外的生活在这里劳作的人员,则将这里视为自己精神的归属,灵魂的家园。这里的劳作人员除黑人外,还有印第安人、混血儿,以及来自欧洲社会底层的白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信仰不同、肤色不同、身份不一,却在雅各布的农场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乡。

二、分析《家园》中“家”的意象

莫里森作为一个高产的作家在《慈悲》之后于2012年发表了自己的第十部作品,小说《家园》。这部小说本身的英文原版标题就是“HOME”直译过来就是家的意思。故事内容依旧是讲述黑人的故事,故事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主人公黑人兄妹弗兰克和茜从自己的出生地搬离,又被迫逃离新的家园,最后重新回到两人的出生地重新修筑自己的家园。弗兰克和茜最开始逃离家园是因为受到美国当时种族歧视的政策影响不得已从歧视黑人较为严重的南方德克萨斯州地区逃到佐治亚州的莲花镇。在逃离原住地,生活在莲花镇的日子里兄妹的父母先后离世,祖父母并没有给予兄妹家的关怀和爱护。兄妹两人在祖父母家里感受到了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无助和孤独,没日没夜的操劳仿佛没有尽头。这种残酷的现状让兄妹两人看不到明天的幸福,对此两人只好先后逃离让他们觉得不幸的莲花镇。最后一部分作者为了深化人物的成长,着重将“家”这个意向进行了拓展。兄妹两人在逃离莲花镇期间彼此经历了灵魂上的锻炼。哥哥弗兰克入伍参军之后被分派到朝鲜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弗兰克切身体验了战争带给人的苦难,目送了同伴的死亡,这样的经历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弗兰克的妹妹甚至在逃跑之中被騙了,成为阴险的白人医生的牺牲品。在进行医学实验途中妹妹不幸染病命悬一线。弗兰克为了拯救妹妹,下定决心返回故乡,在返回家乡的途中弗兰克也克服了心中的创伤完成心灵上的强化成长。弗兰克在妹妹生命垂死之时焕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成功地将妹妹从邪恶的医生家里解救出来,带妹妹一起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兄妹两人在家乡获得了同一种族的关爱。兄妹在社区中黑人妇女的关爱之下成功完成了自己精神的成长和蜕变。兄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成功建立起了属于两人的幸福家园。莫里森描写的故事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她对家园不仅是一幢建筑一个避难所。家更是能让人获得治愈,安心的港湾,人们在家里互帮互助获得疗愈,感受人性的真善美。莫里森接受CBS电视的访问时曾说:“家是一个爱的场所,是一个安全、舒适的所在,你不会受到伤害,能够获得帮助。”事实上这也是贯穿莫里森作品的核心主题,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在美国这样社会背景之下,更可以敏锐的发掘人性潜藏的真善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包容理解,共同向上,建设美好宜居的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的精神家园。

三、分析《宠儿》中“家”的意象

托尼·莫里森于1987年发表了《宠儿》,这是他的第五部小说。这部小说同之前莫里森描写的其他小说一样都是展现了黑人女性在争取自身命运的同时又失去了情感的寄托,失去让自己活下去的亲情。《宠儿》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故事内容也是表现这样的知识。《宠儿》中描写的女黑奴塞丝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遭受到黑人所遭受到的不公的悲惨生活,在逃亡的路上杀掉了自己的女儿。这种激进的反抗方式艺术冲击效果极强,能够充分反映出黑奴生活的被压迫和奴隶主毫无人性的残害。《宠儿》中涉及“家”的意象分析主要有两个场景,分别是蓝石路124号和甜蜜之家。

蓝石路124号是没有门牌号的灰白色房子,这幢房子是女黑奴塞丝逃亡路上的避难所。关于门牌号124 号的命名可以理解为是1897年是距1863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24年。这桩被书中黑人视为精神家园的房子以此命名,是作者想由此警醒黑人。虽然已经实现了法律意义上和行动意义上的自由,但是换来黑人种族精神自由,发扬光大黑人语言和黑人文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那时百废待兴,美国白人根本无暇顾及黑人的社会地位,只把黑人当奴隶来使用,女主人公塞丝作为一名黑人女奴,不仅受到了种族歧视,也受到了黑人内部来自男性的性别歧视和奴役,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深渊,在对黑人女性奴役的过程中对她心灵的压迫更是罪孽深重。在她逃跑的过程中,她预知到了女儿未来的命运,这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书名“宠儿”,宠儿成为了鬼混,干扰着女主人公的正常生活,最终她的两个儿子不堪压力出走了,婆婆也意外去世,经过多年之后,女主人公与保罗结婚,后来保罗帮女主人公赶走了鬼魂宠儿,可是,她又来讨债,女主人公被折磨的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最后,女主人公另外一个女儿帮她赶走了宠儿。

《宠儿》是一篇体量宏大的作品,莫里森凭借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黑人作家的作品一般都是从非洲本土开始溯源,从非洲的族群和到美国的生活际遇开始叙事,莫里森作为黑人女性,则从黑人的历史身份与黑人女性的女性主义角度来进行创作,这是小说与其他同类型的不同之处也是她的成功之处。在《宠儿》一书中,多次提到了家,在小说中家的意象非常深厚,很多意识流的描写,女主人公内心活动的片段与独白都是在家展开的,可以说家是小说展开的地方,是展露美国白人对黑人歧视伤害的地方,是黑人女性遭受种族与性别双重歧视后的舔舐之所。作者从家开始展开批评,对男性以及种族的批判进行了深刻反思。

作者在写作《宠儿》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彻底地进行批判,在作者的行文中也有很多温情与和谐的地方,这是作者给黑人一个正视自己的内在温暖力量,试图寻找到一个出口,来重新定位当下的美国黑人。并且试图让黑人女性接近大自然,从中获得力量。《宠儿》中对自然和家,都有非常多的美妙的阐释,但是它并不是完全友好的,它包含了幸福,也包含了苦难,时世上的一切都可以用自然来解释,女主人公塞丝的男友保罗在小说的片段中,说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大树,它们对人非常温柔,他想和大树成为知己,他能与树进行交流。保罗逃跑的时候,书中描写到保罗从山茱萸跑向了盛开的桃花,当桃花不再茂盛,而逐渐衰败的时候,保罗又跑向了樱桃花,接下来保罗一路奔跑,他从一种花儿不断地奔向另一种花儿,这是作者将对自由的向往赋予书中的人物,每一种花都代表着保罗的不同渴望,他是为了美好的愿景在奔跑,他也是在寻找自由的国度。

《宠儿》的故事背景在奴隶制的美国,黑人只是奴隶,不被当作完整的人类,黑人女性更是廉价,白人对黑人像对待动物一样,进行卖卖、使用、殴打等,并且白人还给黑人灌输自己低人一等的心理,让他们自己觉得自己就是畜生。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中心论,强调目前世界上的阶级和层次都是有统治者制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男性和白人都是统治者,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则是社会的附庸,在小说中,这种二元对立的不平等社会是造成人间悲剧的根源,而且这种伤痛和阴影永远不会散去。

甜蜜之家听起来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地方,事实上却是女黑奴塞丝同剩下五个男黑奴一起生活的南方种植园。在原本的主人加纳夫妇的善意管理下,这个甜蜜之家确实看起来就是黑奴的幸福之家。甚至甜蜜之家的树生长的都会比周围的其他庄园美丽繁盛。加纳先生立志要把他的黑人努力培养成他口中的黑鬼男子汉,以此让他们卖力劳作。似乎只要黑奴们安于现状,甘心为奴辛苦劳作也能成为甜蜜之家中幸福快乐的一员。这种微妙的平衡在加纳死后,就彻底打破,暴露其伪善之下的真实。加纳的妹夫继承了甜蜜之家,并彻底将甜蜜之家的真实暴露出来。这个看似绅士具有社会地位的学校教师,转身就将黑手伸向了庄园中的黑奴身上。一个疯了,一个卖了,一个失踪了,一个烧死了,一个双手被绑嘴上套上了铁嚼子。“甜蜜之家”是意象了充满黑暗、虐待、压迫、残杀的奴隶社会。

四、结语

美国社会中被人熟知的黑人种族歧视问题至今依旧存在,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她时刻关注自身黑人群体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她将简单的家视为主人公受尽折磨并能实现精神蜕变、灵魂重生的地方。这个意象分析对了解莫里森作品内涵,以此洞悉美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读者能够根据本文分析找准方向加入个人理解,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园.从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看黑人种族身份认同问题[J].牡丹,2020(20):175-176.

[2]吴茜.命名背后的思考——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命名的隐喻分析[J].名作欣赏,2020(30):79-82+90.

[3]尹萍,王艳华,吕晓娜.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看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家》[J].黑河学院学报,2020(8):134-136.

[4]李秀秀.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家园》[J].散文百家(理论),2020(8):34+79.

[5]劉娈.自然·两性·文化——托尼·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比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131-135.

[6]魏竹涵,张军.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宠儿对丹芙的反向引领研究[J].英语广场,2020(19):11-13.

[7]郑加. 托尼·莫里森《上帝救助孩子》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白景璐(1990-),女,山西太谷,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以及英美文学。

3112501908246

猜你喜欢
托尼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寻找机器人城(7)模糊的回忆
美貌只值两块饼干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我想自己做
澳总理将对美进行“亲密”访问
戒烟公司
托尼逃跑
走得快和走得远
一分钟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