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当代启示*

2021-03-15 13:30董友忱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罗纳泰戈尔福利

董友忱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100091,北京)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心地善良、胸怀天下、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人物。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所热爱的一位大诗人、大作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关爱农民疾苦的好地主;他心系贫苦佃农,有一颗熠熠闪光的善良之心。为消除农村贫困,泰戈尔在一定范围内做了一些力所能及工作,因而赢得了当地农民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1 泰戈尔的乡村振兴实践

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的祖父达罗卡纳特·泰戈尔(dwaarakaanaath Tagore,1794—1846)早年就在孟加拉邦的北部(现在的孟加拉国西北部)购置了七八处田产。他祖父去世后,这些田产就由他的父亲代本德罗纳特·泰戈尔(Debendranaath Tagore, 1817—1905)经营。19世纪末叶,他父亲觉得自己体力有些衰弱,继续管理田产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就决定让他的小儿子罗宾德罗纳特· 泰戈尔去承担这项重任。起初,罗宾德罗纳特很不情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只会写诗,不会管理田产,但是父亲坚持让他去。作为一个孝子,罗宾德罗纳特不能违拗父亲意愿,只好勉强答应下来。罗宾德罗纳特是位做事认真的人,自己答应的事情,他就会严肃认真地去做。

在视察地产过程中,泰戈尔发现,孟加拉农村既贫穷又落后,由于缺乏洁净的饮水,乡村经常爆发传染病;道路、码头年久失修,出行很不方便;乡村没有学校,孩子不能上学读书。他开始意识到,不发展农业,就不可能消除农村的贫穷和农民的痛苦。

泰戈尔在《自治社会》一文和《巴布纳会议主席的讲话》中诚恳地呼吁印度国民,特别是国大党的领导者们,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农村振兴工作。他指出,国大党应该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乡村。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祖国的真正形象在农村,生命的家园在那里,吉祥仙女也在那里寻求她的位置。”[1]

泰戈尔决心在自己的地产范围内,按照自己的理想,尽自己所能,开展农村振兴工作,首先需要打好基础。他意识到,要想消除农村的贫穷、改善农民们的经济状况,就需要发展农业。那么,怎么做才能发展农业,才能使农民的脸上绽开笑容?怎么做才能够使农村教育和乡村手工业向前发展呢?——这些都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他心里萌生了振兴农村的具体计划。

1.1 推行合作制

泰戈尔认为,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在农村实行合作制度。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经常去一个乡村,站在村头向南眺望,可以看到连绵五六英里的庄稼地,许多人在地里干活儿。有的人有两亩地,有的人有四亩地, 有的人有十余亩地。……我首先想到的是,在种地的时候,有的农户耕牛可能不够用,有的农户的耕牛可能过剩;有的农户可按时耕作,有的农户则会错过节气。此外,由于 地界弯弯曲曲,耕牛要多次转弯,白费了许多力气。如果每个农民不把自己的那小块地与其他人的土地完全分开,如果所有的土地合在一 起,大家一道耕作,那么,就可节省许多耕牛,节省很多无效之工。……假如许多农民互助合作,把稻谷存放在一座仓库里,从一个地方出售粮食,那么,就可节省许多不必要的花费和劳力。[2]

泰戈尔开始在自己所管理的地产范围内推行以合作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他鼓励农民合作耕耘土地,积极倡导合作精神。他在一篇论述合作精神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他认为,合作制度是摆脱印度农民贫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他极力说服农民联合起来,合作耕作。在他地产所在的地区,许多农民在他的鼓励下联合起来,自愿组成互助组,合作耕种土地。农民们从自己的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互助合作种田,确实比单干有优越性,因为合作耕作,在耕田、播种和除草等等环节上都不会误农时,所以收获的稻谷也就比单干时多一些。

1.2 建立福利会

为了开展福利会的工作,诗人泰戈尔与佃农们商量决定,佃农们要缴纳一点儿会费。具体做法是:佃农们在缴纳地租的时候,每缴纳一个卢比的地租就多缴纳三个拜沙(一个卢比等于100个拜沙),就是缴纳地租的3%为会费。所缴纳的会费存在福利会的单独账号里。各分区福利会的所有工作都由各分区的杰人们来负责。所收入的这笔钱款分成三份,分别交给三个分区福利会。

在一般情况下,总福利会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年会。年会首先要对上一年度的账目进行审查,支出多少钱,都花费在哪些方面,对这些情况要进行讨论。然后要确定来年的工作计划,并根据确定的计划核准预算支出。在每一次的年会上,这两项议程都是主要工作,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讨论地产的管理人员是否有什么过错,是否有欺压佃农的象象。如果发生这类事情,都要向地主先生的代表报告。

福利会每年收入的会费有5 000~6 000卢比。为了鼓励佃农们的积极性,罗宾德罗纳特· 泰戈尔决定从自己的庄园里再拿出2 000卢比,给福利会。佃农们称这笔钱款为“公积金”,后来会费的数额有所增加。有了钱,就好办公共事业了。

诗人泰戈尔所创建的这种福利会,实际上是佃农们自己管理农村公共事业的一种自治机构。后来福利会——这种农民自治机构就在泰戈尔祖传地产所在的其他地区,普遍地建立起来。

1.3 引进农业科学技术

泰戈尔意识到,要想改善农民们的经济状况,就需要引进农业技术。在西方国家,借助于科学技术,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在印度也应该引进农业技术。为此目的,泰戈尔自己出资,于1906年派遣自己儿子罗廷德罗纳特(Ratindranaath,1888—1961)和他朋友的儿子松多什琼德罗·马宗达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农业科学。一年之后,他又把他小女米拉的丈夫诺根德罗纳特·贡戈巴泰②也派往那里。他希望,他们三个人毕业后能够帮助他开展农村的振兴工作。

罗廷德罗纳特从美国返回印度后,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就把他带到什莱多赫,让他参加农村和农业振兴工作。他对儿子说 :“我还想做一些事情,可是现在我不能亲自去做了,你应该去做啊——特别是应该努力发展农业呀。”

根据父亲的指示,罗廷德罗纳特承担起发展农业的各种工作。在什莱多赫办事处附近,他选中了几块土地,作为试验田,在那里开始进行农业实验。他还从美国带回来几部农业机械。为了弄清楚在什莱多赫这片土地上适合种植哪些食用作物,他建立一个小型化学实验室,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在这个地区,除了水稻,农民们不知道如何种植其他作物。 罗廷德罗纳特从美国带回来优良的玉米种子,他教农民们如何种植玉米,又叫他们种植马铃薯、西红柿、甘蔗等经济作物。农民们逐渐学会了种植这些以前从来没有种植过的作物,于是马铃薯、甘蔗、西红柿和玉米等作物,开始孟加拉地区普遍推广开来。

要想获得高产,就需要肥料。当时特别缺少肥料。罗廷德罗纳特发现,在什莱多赫附近的码头上,渔民每一次起网都捞起大量的鱼虾,鱼贩子买走石斑鱼等好鱼,而剩下的大量小鱼小虾都堆放在河岸上。罗廷德罗纳特就用很低廉的价格购买这样的鱼虾,将其埋到泥土里,一年后挖开泥土,那些腐烂的鱼虾就变成了非常好的肥料。

几年之后,罗廷德罗纳特弄个到了一部拖拉机。为了救助北部孟加拉洪水灾区,一位有钱的大善人捐助了很多钱。救灾工作结束之后,还剩下一些钱。福利会就用这笔款建立一个临时收容所,还买了几台拖拉机。罗廷德罗纳特从福利会要来了一台拖拉机,开到了迦利格拉姆。 农民们第一次看到用拖拉机耕田,心里很高兴。于是罗廷德罗纳特就决定把拖拉机留在波迪绍尔,并且宣布说,每翻耕一亩(印度亩)土地收取租金1个卢比。从此在这个地区就开始使用拖拉机翻耕土地了,而且农民们争先恐后地租用拖拉机翻地。这样,这片土地春季就开始有收获了。

1.4 发展家庭手工业

诗人在给儿子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

在波尔普尔③有一家稻谷脱皮加工厂——把这样的工厂引进到这里(波迪绍尔)来,特别需要。这个乡村是稻谷之乡——这里生产的稻谷比波尔普尔还多。……你去看一看那家工厂。……我想过,以后可以教这里的农民学习一种什么手工业技能。在这里除了稻谷,不产别的东西。他们这里只有粘性很强的黏土。我想知道,陶器这种东西能否以家庭手工业的形式进行生产。你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用一个小型焚烧炉让一个村子的人一起做这项工作是否可行。……还有一件事,就是教农民学习做伞。如果能够找到教农民学习做伞的人,那么,就可以在什莱多赫地区开展这项工作。…… 要是能够在这里找到会做瓦的陶工,就会很有益处。人们想用铁皮盖屋顶,可是搞不到——如果能得到瓦,就方便多了。不管怎么样,你要去打听一下有关稻谷脱皮加工厂、制造陶器的转盘和制造伞的教师的消息,不要忘了。

诗人的这封信表明,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在农民中间发展家庭工业。在孟加拉邦,农民们一年内有好几个月闲着没有事情做。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做些手工活儿,赚些钱以补贴家庭的开支。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就鼓励农民发展家庭手工业。在迦利格拉姆地区没有比较好的编织工业作坊,只有几家穆斯林是从事编织的,他们只会编织比较粗糙的毛巾。看到这种情况后,诗人就叫他的儿子罗廷德罗纳特派他们中的一个人去圣蒂尼克坦学习织布。然后福利会用公积金开设了一所编织学校,聘请此人做教师。这样,就为在农村发展小型织布作坊培养了技术人才。因此这个地区的家庭手工行业作坊才发展起来。

1.5 开设农业银行

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泰戈尔了解到,很多佃农们都被迫向高利贷者贷款,因而身上都背负着因高利贷款而形成的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这种利滚利的高额贷款,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偿还。 消除他们这种痛苦负担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低利息的贷款机构。泰戈尔从自己的几位朋友那里以百分之八的利息借贷了几千卢比,于1893年在波迪绍尔镇开设了一家农业银行。银行以这笔借贷来的钱款作为资本金开始运作起来。从贷款的佃农那里收12%的利息。

因为银行的资本金不足,所以银行不可能满足所有佃农的贷款需求。为此诗人十分焦虑,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突然来了。泰戈尔收到了108 000卢比的诺贝尔奖奖金。他正在考虑如何使用这笔款项:是将其赠给圣蒂尼克坦的学校呢,还是用于佃农的福利方面 。诗人正处于这种犹豫之中,他的儿子罗廷德罗纳特和侄子苏棱④就向他建议,以圣蒂尼克坦学校的名义将这笔奖金存入农业银行。这样对于佃农和学校双方都有好处。诗人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就把这笔巨额奖金存入他创办的农业银行。在农业银行存在的岁月里,圣蒂尼克坦学校(后来的国际大学)每年都有8 000卢比的固定利息收入。农业银行有了这笔本金,向农民贷款的数额也增加了。农业银行开办后,很多贫穷的佃农第一次摆脱了高利贷的盘剥。后来印度政府颁布‘感恩法’之后,农业银行的业务就停止了。佃农们借贷的款项也就没有办法收回了,存入农业银行的那笔诺贝尔奖金就成了死账,最后也没能收回来。

1.6 建立学校和医疗机构

为振兴农村,诗人泰戈尔组建的福利会集中精力做了几项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教育。

在泰戈尔家族地产所在的地区,以前没有任何教育机构。有钱人家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的学校读书。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可能去城里上学。诗人就在这些农村地区建起了学校,让贫苦的农民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学习。农民们对于泰戈尔办教育都很支持,他们的热情很高,为尽快开设学堂、学校,佃农们都志愿地出钱出力。因为他们自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特别渴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福利会的基金大都用在发展教育上了,几年之内,福利会在全区每个村庄都建立起学堂或小学。与此同时每个分区都建立一所初级中学,在波迪绍尔镇还建立了一所高级中学。

为建设校舍和学生宿舍,需要大量资金,为此泰戈尔就亲自筹措这笔钱款,因为福利会的公积金无力承担这笔巨额款项的开支 。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农村穷苦农民孩子上学的问题 。

泰戈尔在孟加拉农村管理祖传田产的过程中发现,在孟加拉邦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患病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孕妇因难产死亡的很多,婴儿死亡率也很高。仅以迦利格拉姆地区为例,在那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懂医学、会看病的医生。因此他积极策划在农村建立医疗机构,这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首先,他以福利会的名义在波迪绍尔镇开设了一家医院,聘请几位医生,后来又在其他两个分区也建立了医务室,每个医务室都有两位医生。泰戈尔为筹划建立医院和医务室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其中包括资金方面的资助。在波迪绍尔镇开设的那家医院,为农村居民看病提供了方便,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去那里看病就医。

1.7 修建道路码头等

迦利格拉姆地区靠近贫瘠的沼泽地。四周没有道路——从一个村庄前往另一个村庄,只能沿着田埂步行。雨季的时候农田全被洪水淹没,人们只能乘船出行。因此,福利会决定,从公积金中拨款,修建几条特别需要的道路,其中一条是从波迪绍尔镇到阿特赖火车站,全长七英里,修建这条主要道路所需要的款项,由泰戈尔庄园拨付,因为修建这条道路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福利会的公积金无法承受这笔开支。

上述这些工作都是由罗宾德罗纳特· 泰戈尔亲自推动下完成的。除了上述几项主要工作,福利会还动员农民填平低洼地、清理挖掘池塘、铲除灌木杂草;在缺乏饮水的地方打井。在波迪绍尔镇还建起了一个公共储备粮库。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泰戈尔家族田产的所在地——波迪绍尔、迦利格拉姆等农村地区,农民们的生活境况有了一些改善,贫困状况有所缓解。但是在没有政府的主导和支持的情况下,仅凭他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力量,去改变一个国家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是不可能的。泰戈尔振兴农村的善举,也只限于泰戈尔家族田产所在的地区,其地域范围有限,其效果也是很有限的。

尽管如此,泰戈尔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伟大诗人、文学家,在100多年前就能如此地关心孟加拉农民的疾苦,并为解除他们的困苦做出了种种善举,真是难能可贵啊!我作为毕生翻译和研究泰戈尔作品的中国学者,内心不由得生发出对这位大作家的由衷的钦佩和热爱之情。

2 由泰戈尔乡村振兴实践而引发的感想

由泰戈尔的乡村振兴善举,我又联想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的扶贫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内心萌生出很多感慨。

2.1 中国贫穷状况的变化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都是亚洲大国。中国的国土面积有9 600多万往平方公里,而印度的国土面积也有4 000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大国都曾经是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过去两国的农村人口都占各自总人口的90%以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时人口为4.7亿,几乎95%以上的人口都处在贫困线以下。印度在1947年8月15日获得自治领地位,那时候其人口大约也有3.5亿,绝大多数人也都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之中。

1963年中国人口增加到近7亿,到2013年人口增加到13.57亿,其中有一半人口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依然有7.7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向贫穷宣战,到2015年11月,我们国家有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到2018年年底,只剩下1 660万人口没有脱贫;到2019年年底,中国有贫困人口95%摆脱贫困;到2020年年底全部脱贫。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实现了全部脱贫,从此几千年来贫穷落后的现象在中国大地上彻底绝迹了!

2.2 印度贫穷状况的变化

1950年1月印度共和国正式成立时,其人口为3.686 3亿,到了1963年为4.751 3亿,到2000年已经超过10亿。世界银行的报告说,印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印度极度贫困人口占全球极贫人口的比例高达33%,比30年前还高出22%,也就是说,印度的贫困人口还有3.96亿。 2006年到2016这十年间,印度人口贫困率从55%大幅降至28%。这十年里印度有2.71亿人摆脱贫困。这样看来,印度在脱贫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在印度贫困人口仍然有1.2亿之多。

我多次访问过印度,亲眼目睹印度的贫困状况。就像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旅游景点、大型寺庙附近地方,几乎都可以见到乞丐向游人伸手乞讨。我记得,2008年春天我在访问加尔各期间,有一天我的印度朋友陪我去迦利卡特参观迦犁女神庙。我刚一走到寺庙附近,一个十岁左右的女童就走过来,伸手向我乞讨。我给了她两个卢比,五六个乞丐立即就围过来,伸手向我乞讨。在印度朋友的帮助下,我才得以脱身。我的那位朋友告诉我,在这种人多的地方,不能施舍,否则很难摆脱乞丐的纠缠。在我下榻的巴利贡吉大街91号客舍楼的背面,有一座四层楼大楼。在这座大楼的北墙根,一对40岁左右的夫妻带着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就住在用四根木棍搭建的小棚子里,上面盖着黑色油毡纸,四周用破布、破纸版围起来,在外边放一个烧蜂窝煤炉子做饭。我在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的路边,也看到四五户这样的穷人住在这种四面透风的简易棚子里。大型贫民窟里的房舍要比这种简易棚子好一些,但是那里拥挤不堪,遍地都是垃圾,卫生条件太差了。总之,印度的贫困问题并没有解决,诗人泰戈尔在110多年前的扶贫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

2.3 中印对比而生发的感想

现如今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都超过了13亿,总人口几乎相等。到2020年,中国通过精准扶贫,“实现贫困人口完全脱贫,真正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4]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 而印度还有1.2亿贫困人口,不仅农村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就是在像加尔各答、瓦拉纳西等大城市里,贫困人口也大量存在。我在印度多次亲眼目睹过那里的贫民窟,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很凄惨的,大多数人都居住十分拥挤的小窝棚里,有些人家就住在用几个木柱和油毡纸搭起的低矮的四面透风的简易帐篷里。

中国和印度对比,国情不同,所选择的道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印度是由十几个邦组成的联邦制共和国;中国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国家治理体系,而印度是政党竞选组成政府的议会制国家,即所谓自由民主国家,实质上是模仿西方民主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所选择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印度所实行的是自由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国情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国家的核心力量,带领我们摆脱积贫积弱的苦难状态。仅从脱贫这一伟大实践,就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脱贫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摆脱贫困。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某复兴的政党。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中国有哪个王朝,有谁解决了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没有!横观当代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在内,哪个国家的政党或领导者解决了本国的贫困问题呢?没有啊!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解决困扰我们几千年来的贫穷问题!我生为中国人,为此感到由衷的自豪!

注释:

② 诺根德罗纳特·贡戈巴泰(1889—1956),诗人小女米拉的丈夫,是个自私而傲慢的人,米拉忍受不了他的粗暴和傲慢,最后只好和他离婚,诗人也不喜欢他。

猜你喜欢
罗纳泰戈尔福利
金色花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流着泪写作的泰戈尔
奇异生物“赫罗纳矮人”
如此理解
荷兰「偷」车成风
奇异生物“赫罗纳矮人”
农夫在沙漠中建7米高金字塔 称是外星人命令
Take Away Pizza ?
太多的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