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贝多芬交响曲

2021-03-15 09:59刘雪枫
北京纪事 2021年3期
关键词:伯恩斯坦爱乐克莱

刘雪枫

现在听音乐的心态越来越不同于从前,似乎有意逃避复杂而趋向于简单,却又在所谓“简单”的音乐中动辄沉溺,更难于自拔。比如贝多芬,在差不多20 余年没有系统听过他的交响曲之后,因为阿巴多去世的缘故重新听起他的三套DG 录音,竟一下子爱得如醉如痴。特别是他在世纪之交执棒柏林爱乐录制的新版,再次听来,似乎比十几年前初次接触他的“净版”理念更觉心意相投,深感冥冥之中必有天意。正是有阿巴多向“本真主义”致敬之举在我心中先入为主,才使我日后能够为诺灵顿的斯图加特广播交响版深深痴迷,享受到爱乐之旅最难以言表的欣悦与幸福。

一旦进入贝多芬的世界,对音乐最赤诚最朴素的爱顿时如春天回归,多半生的聆乐记忆纷至沓来。怎能忘记禁锢年代的托斯卡尼尼的“快转黑胶”?怎不感恩卡拉扬1960 年代版的“宝丽金”盒带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地被听到停转?还有瓦尔特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在第一时间的故意错过,因为实在想不通这位马勒传人怎会去“毒巢”哥伦比亚指挥贝多芬?就交响曲全集而言,往昔岁月的惊喜总是不断,伯姆的方正密实、博尔特的从容贵气、克利普斯的温暖流畅、旺德的稳健张力、马舒尔的通脱率真、科林·戴维斯的气定神闲、克伦佩勒的亲切自然、赛尔的雅致精妙、伯恩斯坦的雄浑狂放……粗粗统计下来,我听过和拥有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应该在30个以上,每一个的初次聆听都可以讲出一个故事。

在这么短的文字篇幅里做一个贝多芬交响曲的巡礼实为痛苦之事,也许以追求实惠的理由稍微反下主流比较容易讨巧。施密特- 伊瑟施塔特指挥贝多芬的套装(8张)除交响曲之外,尚包含五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爱格蒙特》序曲、《大厦落成》序曲和《莱奥诺拉》第三序曲,钢琴家是巴克豪斯,小提琴家是谢林,乐团是维也纳爱乐和伦敦交响,录音年代在1958-1969 年之间,音效相当能够接受。施密特- 伊瑟施塔特具有老派德奥大师风范,速度偏于宽缓,音色质朴温暖。

具有同样性价比优势的是PHILIPS(现改为DECCA商标)“DUE”系列的5套共10张CD,交响曲由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同时又补有《大厦落成》《费德里奥》《克里奥兰》《斯蒂芬王》《雅典废墟》和三首《莱奥诺拉》序曲等。《C小调合唱幻想曲》的钢琴是布伦德尔,海丁克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伴奏。1970年代正是模拟录音的好时候,所以尽管属于中价品质,但比起今天的廉价套装仍是优势明显。钢琴协奏曲的版本更不可轻视,如日中天的科瓦切维奇与科林·戴维斯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几可称之“全集”范本。再配之皇家音乐厅乐团首席克莱伯斯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阿劳、谢林、斯塔克《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协奏曲》,实在是足金足量白送的感觉。如果再多点好奇心,那么贝多芬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在这里便是唯一的录音了,钢琴家和乐团是哪个都不重要了。

在我隆重介绍诺灵顿的斯图加特广播乐团版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听他指挥伦敦古典演奏家合奏团真正的“古乐本真”版,录于1986-1988年。20多年前我偶尔在一位国外回来的朋友家里听过第七交响曲和《爱格蒙特》序曲,便开始终日惦记。直到2002年4月在上海大剧院一层的唱片超市得偿所愿。在我以后的旅途中,这套贝多芬一直在“随身听”里陪伴着我,从而使我那年的仲春江南行另添一番奇特的滋味。和所有的古乐版贝多芬相比,诺灵顿最无学究气,最讲究力度对比和速度变化。并且他的古乐器音色可以和布吕根媲美,胜过霍格伍德与加迪纳。这种鲜活的、浪漫的,同时又洋溢着时代的质朴气息的贝多芬,我只在这里才能听到。我买它不是因为便宜(原本的正价变成五张一套只卖一张正价的廉价品),但是因为便宜而“不小心”将它收归囊中的朋友,请一百倍地善待它、聆听它。这是你早应听到的贝多芬的“本真之声”。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最新版本的问世,它们所带来的新鲜感往往为伟大的作品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西蒙·拉特尔在接掌柏林爱乐乐团之前,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无论是音乐会还是发行的唱片都引起乐坛轰动,好评如潮。随后夏伊指挥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蒂勒曼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也多有超越前人之处,大有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趋势。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所幸他们自己的独特处理印记更是显著,对进一步理解贝多芬提供了重要启迪。

说到前辈大师,有一些单张唱片实在不忍割舍,比如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二和第七乐章的演奏极为出彩,有异常鲜明的伯恩斯坦烙印。第二是空前的大结构,而且戏剧性强烈,即兴因素也较多;第七的开头节奏轻松随意,洋溢着伯恩斯坦式的喜悦;第二乐章并不缠绵,漠然无奈的步态令人沉思;三四乐章热烈无比,是酒神真正的醉意,上佳的录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前“画廊”版在录音上存在薄和干的问题,现在经过重制的版本在录音上改进很大,虽然价格有所提高,但仍有许多必收版本,比如这张伯恩斯坦。

第三(英雄)交响曲我既不想漏掉克伦佩勒与爱乐乐团的1955年版,也一定要强力推荐瓦尔特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抢救”录音。后者在SONY再版时还捎上第八,索性一起列出,毕竟贝多芬交响曲的早期立体声录音,能有这么惊人的效果太万幸了。10年前,DG公司重新制作发行当年Westminster的传奇录音,虽然由LP转为CD在音乐味上有些许损失,但传奇大师的传奇演绎得以重见天日。在20世纪50年代的录音宝藏中,赫尔曼·舍尔欣无疑是最璀璨的珍宝。他的“英雄”和“田园”在演绎和音效的精彩程度上,远远超过舍尔欣在其他厂牌中本已十分优秀的录音。他的“英雄”像冲决一切的洪流,节拍明朗敏捷,步伐刚健有力,在速度与力度方面都到了极端的程度,但却毋庸置辩,令人由衷信服。舍尔欣的演绎在音乐性上堪与富特文格勒媲美,但整体结构更坚实,气度也更决绝。虽然“田园”也很紧凑完整,但整曲演奏时间在34分钟,接受起来还是心有障碍。不过,一部空前绝后的“英雄”演奏,仍使这张唱片注定成为爱乐者人人欲争而得之的宝物。

提起ORFEO厂牌的贝多芬,爱乐者首先想起的一定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的第四交响曲,这场举行于1982年5月的纪念卡尔·伯姆逝世的音乐会,注定是贝多芬音乐演绎的不朽传奇。现在,我们在同一厂牌下来回顾伯姆本人的一次传奇演奏,这是他指挥维也纳爱乐在1969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实况,指挥和乐团都有超常水平的发挥。伯姆的贝多芬第四我一向推崇,而这次演出显然超过他在DG的录音。乐团的音色虽然略显粗粝,但激情洋溢,首尾一贯,又岂是录音室录音可比。

接下来的五、六、七交响曲越发没有悬念,几乎全是小克莱伯的擅场。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DG的第五和第七虽然被“原版大师”系列合并为一张CD,看起来是买者占了便宜,殊不知,音质比两张正价版差得太多。贵,还是有贵的道理。克莱伯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1983年11月7日的“田园”终于“千唤万唤始出来”,令第一时间有幸聆听者喜不自胜,奔走相告。克莱伯还是一如既往地快速、紧凑,造句结实大气,织体丰满多维,在结构的均衡方面更是无与伦比。他的第一二乐章动力十足,横扫而过,第三乐章实为干净利落的过渡,从而迎来他最具风格特点的第五乐章,这是克莱伯这个演奏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时刻。在不时出现的观众咳嗽声中,贝多芬最美丽的句子如波涛汹涌般绵绵不绝,层层涌现,昭示着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以及幸福健康的人生在周围上下縈绕,久久不散。现场观众给了克莱伯3分50秒的掌声,又一个历史场景得以重现。

第九(合唱)交响曲躲不过1951年7月富特文格勒在拜罗伊特节瓦格纳歌剧节“重张”音乐会的“终结版”,暂不详论。其他有必要聆听的两个版本基本属于瓦格纳发轫的一脉相承,一是伯姆1970年版,歌手是琼丝、特洛亚诺斯、托马斯、利德布什;一是伯恩斯坦1979年版,歌手是琼丝、施瓦茨、科洛、莫尔,都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猜你喜欢
伯恩斯坦爱乐克莱
漫画
与昇和影音同行,服务上海爱乐者 专访乐颂坊卓亦丰
意料之外的结果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首建垂范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依托“爱乐”平台 提升专业素养——记浙江省奉化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