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高校中的“教”与“交”

2021-03-15 06:11刘娜薛忠
参花(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非遗花儿传统文化

刘娜 薛忠

摘要:“花儿”这类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西北地域是一种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具有传承农耕事项与古老历史文化的重要特点,展示了当地民间文化的各种社会功能,彰显了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和谐相处的价值所在。当前,高校怎样使学生合情合理地接受“花儿”,保证这类非遗有效地引入高校课堂,形成“教”与“交”的和谐,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非遗 “花儿” 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让他们从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成就的辉煌,开创教育的新路。要把传承中华文化落到实处,以行动来践行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做到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代代传承。

“花儿”这类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典范,彰显了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和谐相处的价值所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花儿”在西北几乎是家喻户晓,只有把身边固有的文化形式了解清楚才能掌握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华。因此,以甘肃省内高校开设地方民间文化为例,临夏非遗“花儿”文化进课堂在甘肃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花儿”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固有性,它是生根在西北大地上璀璨的文化形式,不受民族的限制,也不受文化层次的影响,几百年如一日地扎根和流传在甘肃乃至西北的田间地头。甘肃高校中有很多学生来自西北各地,从小就受当地民间文化的影响,在脑海中潜移默化地留有以“花儿”为基础的不同文化意识,能准确地感受到当地文化的传承内容与方式。高校是一个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把民间文化引入高校课堂是促进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里程碑,更有助于提升他们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有很强的接受和认知能力,能把先进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自己的知识领域,对其综合素质与课余文化生活有很好的提升和改善。

像“花儿”这类传统文化是推动当代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依据。如何科学地引导“花儿”这类民间文化遗产进入高校课堂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不确定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只有文字描述没有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展示等,如何把传承人作为专家或者教育者与教学对接,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进入高校的培养方案,预期的目的是什么,口传心授的民间社会文化功能是怎样的,农耕文化的非文字传播方式是什么,等等。

一、实践中的“花儿”与理论框架下的高校

首先,要了解地方民间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是什么。像“花儿”这样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以亲情、拜师、学校等方式进行固有的传承非“文化”的文化内容,这种特殊性民间文化继承流传了几千年之久,后一种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如乡村文化人员口传心授,小学生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主动接受。高校教育传承最大的优点是打破了传统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将传承文化理念与实践传承方式范围最大化。利用民间传承人进入高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和引导,这种教育传承是提升未来社会高层次人才民间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高校传播中发现对接的不足,从理论中寻找答案后重新回归实践,总结出适合高校学生接受的民间文化传播方法和技巧。

其次,“花儿”这类民间文化其重要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教化性,让他们在学习民间传统文化时以理论为指导,有目标地去学习和汲取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地做到有的放矢,使他們对民间传统文化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把现代文化教育理念与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融会贯通,不断产生高层次民间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进入田间地头,挖掘与整理散落在中华大地中每个角落的文化“化石”,让像“花儿”一样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落地式抢救,唾弃以保护“非遗”为幌子的形式主义。我们如何在高等学府培养出落到实处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熟虑。所以,如何对以非遗“花儿”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有效传播,不能停留在目前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这种表面上,传统文化如何与高校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经验和技巧,这就给高等教育出了一张考卷: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镶嵌到当代大学生的灵魂中,完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阐释。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像非遗“花儿”这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高校培养传承人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客观需要,非遗“花儿”走进课堂,使得非遗“花儿”有较好的文化滋养环境,为非遗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提供了重要保障。高校的社会功能与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如何有效地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既有掌握先进知识的能力,也有挚爱传统文化的情怀,把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贯穿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造就有远大理想的人才。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有培养优秀人才的科学体系,也有传承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环境和资源,把“花儿”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合理地融入这种教育模式中,像“花儿”这样的非遗文化能够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在田间地头以不同方式传播。加强各类学校教育,特别是有活力的高等学府,它有能力催生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人才。然而,从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与民间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需求存在着断层,也就是说,目标是正确的,但实际教育形式上存在着脱节现象,造成这种问题的最本质的原因是高校教育各种课程设置的教学形式、教学思维模式,与非遗“花儿”这类民间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这也是目前“非遗”很难实现与高校对接培养传承人的关键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来自民间,很容易被贴上落后与愚昧的标签,随时进入现代教育的屏蔽行列,多数是在培养方案中出现就可以,真正的文化价值得不到公正对待。这种不公是双重的,一方面来自部分国人对民间文化的不自信与怀疑,另一方面来自“重道轻技”的思想和对民间文化与智慧的轻视。某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了标榜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权威性,把民间文化与西洋文化加以严格划分。无论民间文化工作者如何努力,这种“土汁土味”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林林总总的学院流派面前显得“呆头呆脑”和“东躲西藏”,出现一种特有的“匠气”。在这种环境中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被搁置起来。长此以往,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将走向缺失,不断丢掉来自中国民间大众的文化精华和创造世界的聪明才智。直至今日,很多精英阶层仍无法正确地对待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他们内心中仍然带有不屑与轻蔑的态度,致使以西方文化理性的思维定式来评价“花儿”这类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结果显然是差强人意。

三、非遗文化在高校的“教”与“交”

对于“花儿”这类民间文化进高校,首先应明确传播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艺术家、传承人,还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民间文化应用型人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目标不同,安排的内容就截然不同,如何打破传统、解构经典、追求个性与创新的艺术观念,怎样加入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所思所想,使“花儿”之类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课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了。所以,要理顺传承人与一般学习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明确高等学府所肩负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是民间传承人心中的神圣殿堂,即使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或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也会像禾苗渴望雨露般,希望通过在高校传播不断提高有地域特点的民间文化和自身技艺,把几十年在山野中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毫无保留地传递给高等学府的学子们。所以在此情况下,要解决传统文化传承人在高校的各种活动方式,怎样创建一种恰到好处的“交”,而不是教条地照搬理论说“教”和强势的、具有优越感的文化灌输。充分建立一个“交”,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和背景提供一个和谐交流、交心、交谈、交换思维的平台,在文化“尊重”与“平等”的前提下,给予“花儿”一样的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和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保护“非遗”,也能弘扬“非遗”,更能激发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唤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大学生在学习不同文化时不迷失,不丧失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和方向。

民间艺术家守住了自己的初心,挺过了寂寞难耐的时光,这才是纯粹的民间艺术家对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敬畏。不变的是“花儿”这类民间文化形式,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思维和行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9YB067)、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8]GHBBK1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娜,女,本科,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薛忠,男,硕士研究生,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非遗花儿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