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骨相思知不知”——《怀念曲》的艺术分析

2021-03-15 06:11郭陈旖
参花(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分析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怀念曲》是中国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词曲作者将这首歌曲的语言美、韵律美都作了很好的诠释。本文把歌曲具体分为三大点:第一点为歌曲的文学分析,第二点为歌曲的旋律分析,第三点为歌曲的演唱分析。

关键词:艺术歌曲 《怀念曲》 分析

在西方,艺术歌曲被定义为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的歌曲,被列入严肃音乐的范畴。流传到中国,我们将之称为艺术歌曲。我国艺术歌曲的前身是“学堂乐歌”,作品都是选曲填词,即旋律是西方的,歌词是中国的。艺术歌曲《怀念曲》是由毛羽作词、黄永熙作曲,于20世纪30~40年代创作。歌曲曲调温柔,旋律婉转悠扬,歌词意境深远。词曲都是由我国的词曲作家创作的,也标志着中国艺术歌曲在与西方音乐碰撞、融合后进入逐步发展的阶段。

一、文学分析

词作者毛羽,1925年出生于天津,从青年起就喜爱写诗。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十分尖锐,上海沦陷以后,词作者毛羽为即将上演的一部话剧临时创作出《怀念曲》这首作品。歌曲由简单的四句诗词组成,运用了借物抒情、拟人等手法,通过“旅行的水”及“南归的燕”等将思念的情感传递给远方的爱人、亲人和朋友,字里行间由平静到期盼再到孤独、无助,透露出在战争中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歌词分为两段,第一段的中心在“交”,第二段的中心在“问”。

第一段:“把印着泪痕的笺,交给那旅行的水,何时流到你屋边,让它弹动你的心弦。”这两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词里的笺,寄托了主人公浓厚的情感,自己是多么想亲手拨动思念之人的“心弦”,可是身处战乱时期,不能够做出任何改变,只能将希望寄托给“旅行的水”,把自己的真心“交”与它,让它带着印有自己泪痕的笺,流向四处、寻找对方——如若找得到最好,请捎去我的思念。“何时流到你屋边,让它弹动你的心弦”这句词,作者描写得十分唯美,不知印有我泪痕的“笺”什么时候才能够流到你的屋边,如果真的找到了你,就让“我的笺”弹动“你的心弦”。

第二段:“我曾问南归的燕,可带来你的消息?她为我命运呜咽,希望似梦,心无依。”给人一种无奈、无助、无果的绝望情感。主人公与亲友相隔甚远,只能通过询问南归的燕子,试图了解身处另一处的亲友的消息,可是燕子却为主人公的命运呜咽,主人公只能安慰自己,这一切犹如一场梦。这两句词妙在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南归的燕,用它对我命运的呜咽来隐喻主人公与亲友难以团聚的遺憾。

二、旋律分析

曲作者黄永熙,1917年出生于湖南,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建筑专业,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期间同时学习音乐,并获得了音乐教育学博士,后定居香港。曲作者黄永熙是在台湾创作的此曲,面对当时祖国动荡不安的局势,难免深感担忧。他让歌曲除了“小家的情爱”,更有了“大家的情怀”。

《怀念曲》的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二部曲式,E宫五声调式,全曲共81小节。

大致结构图示如下:

歌曲篇幅较短,为4/4拍,全曲在E宫五声调式上进行,速度较为舒缓,曲调柔和抒情,歌曲旋律朗朗上口,全曲的音乐线条如歌词中所提及的“流水”般诗意恬静。

前奏是一句式,展现动机以主和弦的琶音引入主歌。

主歌,A、B乐段,由a+a+b+c(9—40小节)四个乐句组成,8+8的句法,保持正拍进入,伴奏音型以三连音节奏进行,其他节奏均为工整常态节奏。9—16小节是对前奏主题动机的变化重复,同头换尾。在钢琴伴奏上有一定的变动,由原来的双手主和弦琶音演奏变换成左手弹分解和弦,右手弹三连音节奏型,表达了情如泉涌,连续不断的思念之情;每一个乐句的结尾处都是长时值的全音符,给人们留下无限想象和意犹未尽的感受。

间奏与前奏一致,以主和弦的琶音引入主歌。

再现A、B乐段,由a2+a3+b+c(50—81小节)四个乐句组成,也是8+8的句法,旋律轮廓不变,音程局部变化、扩大,推进和丰富了歌曲。由之前的左手分解和弦右手三连音,变换成左手分解和弦及右手五至六度的音程交替演奏,66小节起右手由音程交替演奏变换成分解和弦下行,74—81小节是对33—40小节的变化重复,最后的两个小节翻高了八度,走向改变,最后终止。伴奏织体的变化也暗示着情感发生了转变,由第一段三连音的连绵不断,到第二段音程交替的焦虑、急切,再到右手下行分解和弦的无助、绝望,以及最后的高八度旋律,意味着主人公对心里落寞的呐喊,接受命运现实的无奈。

曲作者虽然去美国留学并学习音乐,但是却没有运用国外的作曲技法而采用了中国风的E宫五声调式,表明了曲作者心系祖国局势的立场,音符与诗词的语音语调充分配合,在听觉上能明显地感觉到歌曲的形式和内涵得到了延伸和升华。

三、演唱分析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再好的声乐作品如果没有歌者好的演绎,也只能沦为摆设。歌者要演绎好一首艺术歌曲,首先要了解词作者的写作背景,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境,演唱者要找到诗词、音乐、演唱三者的相交点,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做到诗、乐、人合一。

(一)咬字吐字

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元音、辅音、归韵等问题),想要唱好一首中国艺术歌曲,需要在咬字上下大功夫。只有清晰地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词曲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听众才能够更直观、更直接地接收到歌曲的内涵。

如“把印着泪痕的笺”中的“把”,有三拍的时值,要让元音“a”饱满地延长到3拍再换到下一个字,不要在中途把a元音唱瘪、唱偏,否则意境就丢失了;“笺”字也是一样,an要延长至6拍。“交给那旅行的水”中的“交”,要把元音ao唱出来,不然听众听起来就会像“家”,听感就很差;“水”,要唱得“小”一点,“小”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这个字咬得太大,会导致声音集中不了。“何时流到你屋边”的“何”,是e元音,很容易就掉位置,进嘴里,演唱时要提前做好准备,挂好高位置,直接出来,后面的字都顺着第一个字走。“让它弹动你的心弦”中的“弦”,很多人会错读成xuan,实际上“弦”只有一种读音,就是xian。“我曾问南归的燕”中“我”的o元音要保持住,“它为我命运呜咽”中的“咽”读ye而不是yan,等等。

(二)气息的支持

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才能处理好每一个乐句的渐强、减弱及谱面上的各种标记,才能通过声音直观地表现出流水般延绵不绝的思念之情。演唱时,声音要“松通亮、圆润甜”,不可太白、太冲,从而失去美感和矜持。歌曲的每一句结尾都是跨小节的长音,有6—8拍不等的时值,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持,做到声断气不断,让每句句尾的长时值音符听起来都有一种娓娓道来的韵味。本曲从音高上来说并不算高,最高音到小字二组的#f,不需要用到太高超的演唱技法,所以就更看重气息的支持。

(三)情感的依托

歌词是在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下写的,表达了作者思念远方的爱人、亲人和朋友的思想感情,从连绵不断的想念,到焦虑急切地等待回音,再到无奈地接受现实,这些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都要通过人声精准地传递出来。“把印着泪痕的笺”有三个音乐术语,人声mp(中弱),伴奏dolcissimo(很柔和的)、pp(很弱),左手伴奏为分解和弦,右手伴奏为跨越一个八度的三连音,表示朦胧淡雅的思念,伴奏应轻灵飘逸,人声应轻柔如水。“交给那旅行的水”临时升了B,变为更明亮的Ⅲ级大三和弦,抗日战争时期不能随意走动,能够四处游走的“旅行的水”给主人公带来了希望,小心翼翼地把“印着泪痕的笺”交给“旅行的水”,让它给对方带去自己的思念。“何时流到你屋边,让它弹动你的心弦”中B被还原了,变回忧郁的Ⅲ级小三和弦,表示主人公也不明确他的这份思念是否真的能够送到思念之人手里。“我曾问南归的燕”是全曲的高潮,左右手伴奏互换,右手变为八度柱式和弦,左手扩充为两个八度的三连音,表示主人公的情感状态逐渐转变,从被动地等待变为主动地询问;但这里要准确理解谱面上poco passionate(稍激动地)的含义,不能因为情绪高昂而唱得过强而导致声音冒出来,破坏了整体音乐的美感和意境。在“可带来你的消息”之后有一个rit.(渐慢),突出了问句,但右手的伴奏还是三连音的紧凑密集,表示内心暗涌的情绪,要做到音断情不断。“希望似梦,心无依”右手伴奏是跨越四个八度的三连音,表示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情,希望这是一场梦。

四、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怀念曲》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革命的淬炼,在艺术层次上更上一层楼,是声乐学习中的一首极好的训练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茂林.艺术歌曲《怀念曲》的艺术特点与演唱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0.

[2]徐文娟.中國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戏剧之家,2020(11):92-93.

[3]马琦萌.解析歌唱语言之韵辙特点及运用——以艺术歌曲《怀念曲》为例[J].艺术品鉴, 2020(4):305-306.

[4]栗子菲.艺术歌曲《怀念曲》的分析与演唱指导[J].黄河之声, 2020(3):58.

[5]李淑红,李文惠.中国艺术歌曲《怀念曲》的研究[J].艺术品鉴, 2017(7):269.

[6]赵春美.论黄自《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三首艺术歌曲的教学特点[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郭陈旖,女,硕士研究生,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分析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