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馆对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2021-03-15 06:11周景峰
参花(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戏曲中华资源

摘要:地方戏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域之不同、种类之繁多,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吉林省内的戏曲文化也在黑土地上争奇斗艳,要保留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要融入当今文化的特点。让传承者更科学地对地方戏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以及传承。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资源 保护与传承 路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我们新时代的群文工作者勇于承担的职责。我们在新时代谈传统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深思的问题。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怎样传承才更准确、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并激发其新的活力,增强其感染力和影响力,更是我们要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一、地方戏曲文化的现状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中国戏曲是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它讲究唱、念、做、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华夏文明的地方戏曲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地域之不同、种类之繁多,可说是美不胜收。在我们吉林省内的戏曲和曲艺种类就有十几种,使得地方传统文化在这片黑土地上争奇斗艳。“戏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精神,强调道德人伦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

我们要感谢忠于职守的传承人,是他们的执着追求和付出,才有这古韵今唱、相融相通。地方戏曲传统文化是一条不一样的文化根脉,是形成各大剧种的源泉,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和众多文化一样在共同延续发展中生生不息。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特别是传统文化都会随之有着不同的变化,有的传统文化经传承和发展一直到今天依旧光彩夺目,比如京剧和其他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不但是传承,更重要的是紧跟时代不断发展和创新,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振兴,得以发扬光大。当然,也有不得不提的心痛和遗憾,我们的先人可以说创造了无数精彩的地方戏曲文化,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大部分地方戏曲传统文化已经濒临失传或消失,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思考、怎样来面对这样的悲剧,这是我们群文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保护

在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融入当今文化的特点。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创造性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实新的时代内容。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用新的手段来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京剧就运用了“音配像”“像音像”等手段,把每个剧目提到了更高的水平,使得作品更精美的同时也得到了永久的保护。作为地方资源保护者也可以用录音、录像来保护,除此之外,还要更多地培养人才,这就给我们群文工作者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学了才能懂、懂了才能去做,反之是徒劳的。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要有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传统文化的高度和纯度,才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的惠民政策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也给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带来了便捷,成立“农家大院”就是最好的典范,农村才是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原生地,地方戏曲文化的根就扎在广大农村的泥土里。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走进农村、走进“农家大院”,找到戏曲文化的根,用心来感受那份泥土的芳香,让芳香浸满灵魂。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以人为主,让传承者有展现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进而使地方传统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在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花园里,蕴藏着许多尚未认知的瑰宝,正静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保护,决不能再让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悄悄流失。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们更有能力保护好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今天,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们作为戏曲工作者更应该以厚实的根基,富于创新精神和魄力的胆识,张扬个性和激情活跃的智慧,以及不为功利所惑的执着,才能获取更大的艺术成就。

三、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传承

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将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已经是刻不容缓了,特别是地方戏曲文化。有人对于科技对文化造成的冲击曾发表过这样的见解:“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传播媒介,对戏曲固有的以‘戏台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后戏台传播时代的来临,使传统戏曲文化面临重大的挑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种状态,例如:东北二人转。二人转历史悠久,根植于乡村沃土,用著名艺术家二人转传承人王忠堂老师的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它吸取了民歌小调、戏曲、大鼓书等众多其他艺术精华,能够“化它为我”不断增加自身的魅力,形成了风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二人转艺术。历经几代老艺人的艰辛努力,已经形成了完美的传统二人转教学模式,过去的二人转老演员都得会唱传统戏,但现在的演员却很少“唱”二人转,大部分都在“说”二人转,有的就算是能唱几句也不是满腔满调,在手眼身法步上不仅离谱,更谈不上分包赶角。大多数演员在舞台上说上两段搞笑的段子,再唱上两首歌就算完事,长此以往,历经三百年沧桑的东北二人转将如何发展,又如何传承呢?“把握分众化传播语境下的受众细分市场,丰富节目层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戏曲电视节目为中心,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年轻观众,修复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才是我们群文工作者所要做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离不开传承的,董睿在《戏剧之家》中曾说:“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符号。面对目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国戏曲应在当代环境下进行深刻探索,保留精华,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传播发展。”传承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延续的,但这样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更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不能只靠几个传承人去传承,这不能叫真正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是一定要把它融入老百姓的灵魂中,让它在老百姓的灵魂中得到不断提升,这样发掘、保护、传承才有意义。戏曲进校园为我们开启了新的传承方式,我们敦化市群众文化馆经常派出不同专业人员走进校园,并且形成了一个小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我们把戏曲“送进校园”再“推出校园”,“送进校园”是把优秀的地方戏曲传统文化传授给校园的学生,“推出校园”是通过戏曲课把学生带出校园,去參加一些有关戏曲传统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条件更好的学生我们还要推出去打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提起来了,我们也会感到更有意义。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在传承过程中寻找新路,也要善于发现隐藏的问题。笔者在做地方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对戏曲不是很感兴趣,有的只是保证了自己的专业教学。事实上从专业角度来讲,音乐教师学一点戏曲的演唱和戏曲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如果音乐教师能够在这方面做一些付出,那我们的戏曲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会更加“活态”系统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去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并通过这样的努力选出优秀的传承人。作为传承人要不断地学习,要回归自然,找到那甘泉的源头,只有去寻根溯源才知道要传承什么、为什么传承。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推进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实践养成和传播交流等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活态”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蓬勃迈向未来。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当前,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它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扬和民族身份的记忆,保护和传承这份遗产是中华儿女的职责。我们只有将戏曲艺术与中国历史、社会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高度,才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产生应有的认识,才会确保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地方戏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和我们當前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并将之创新地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牢固的思想文化基础,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我们作为致力于地方戏曲文化的群文工作者,更应该去学习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使地方戏曲文化这朵奇葩在戏曲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多姿多彩,鲜艳夺目。

(作者简介:周景峰,男,敦化市群众文化馆,二级演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英奎)

猜你喜欢
戏曲中华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