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勋伯格《钢琴组曲》的序列手法

2021-03-15 06:11张尧
参花(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勋伯格

摘要:回首20世纪音乐发展的历程,音乐风格如此多变,音乐流派如此多样,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家,勋伯格就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中,一个音乐作品前前后后一切音的关系,都由半音阶十二个音的一种特殊的线性次序所支配。除音区、时值、音色或力度以外,都由这种半音阶的特定排列来决定其意义,这个排列即称为“音序”。发展的最后一步是勋伯格迈出的,他在否定了所有的一切控制音的同时,结合和音行进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以一种激进的写作风格作为特点。

勋伯格的《钢琴组曲》是作曲家运用十二音序列手法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研究该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音乐内涵对于序列手法及其表现主义音乐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勋伯格 序列手法 十二音体系

一、引言

无调性的兴起是企图把半音阶的十二个音从一直被禁锢在“半音”音乐的自然音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企图把半音阶从“半音体系”中分离出来。19世纪晚期音乐中扩充的和声语汇已把调性关系的范围扩大到传统的处理方法再也无法应付的地步。

1921年,勋伯格发明了一种新的作曲技法,即我们熟知的十二音作曲法。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是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勋伯格发现,可用一个不包含重复音的十二音序列为原型,并利用它的逆行、倒影及逆行倒影形式来安排作品的音高,以此来回避调性与功能性和声在作品中的作用,以期形成一种全新的音高体系。

二、勋伯格的《钢琴组曲》

《钢琴组曲》包括六个短小的乐章,由序曲、四首舞曲和一首间奏曲(插在四首舞曲中间)组成。序列中有两个富有特点的音组,在音乐展示过程中发挥着“动机”的作用。第一个音组是“O”的1—4音,其音程结构是“半音—全音—三全音”,很富有动力感,我们把它称为“动机1”。第二个音组是由巴赫的名字组成的,我们把它稱为“动机2”。作者似乎有意通过这个动机来加强乐曲与巴赫的联系,以进一步象征对于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序列的不断重复,必然形成动机的多次再现,作者可以让动机以不同的节奏形态不断地出现在织体中较显眼的地方,使人感受到动机的特征和贯穿,就像古典赋格中的主题,动机的不断出现,有效地加强了音乐的“统一感”。

(一)纵横陈述

所谓纵横陈述是指在多声织体音乐中,多声部的发音点是按照序列的顺序顺次出现进行。其织体结构音层最简单的形式是为同一音层的表现形式,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中较多地使用了这种陈述方式,也可规律性地改动序列音号的次序,但整体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织体音层。

(二)分割陈述

分割陈述,着重通过不同因素的组合方式来形成不同的音色层与织体层,并与结构内其他音乐要素结合形态各异的音响合成体。其类型较为复杂,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音高序列分割陈述

(1)顺次陈述的顺次叠合

顺次陈述的顺次叠合是指将序列分成若干“截断”,并在不同声部中同时陈述的织体形态。但这一织体中的不同声部之间存在着纵横对位的关系。纵向三层顺次陈述的顺次叠合,由于重复音的使用,局部出现镜像关系。

(2)非顺次陈述的顺次叠合

非顺次陈述的顺次叠合是指音列的“截断”与 “截断”间可以不按照次序出现,但每一组的“截断”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它可以设计成多种模式,并且每一个模式都可以以自身0并繁衍出其他R.I.RI的形态。

织体“0”5   6   7   8     8    7   6   5  织体“R”

9  10  11 12   12  11 10 9

1  2    3   4     4    3   2   1

或者           9  10 11 12   12  11 10  9

1  2   3   4     4    3   2    1

5  6   7   8     8    7   6    5

(3)非顺次陈述的非顺次叠合

这种模式可以将被分成若干“截断”的十二音序列随意安排。序列音号的打乱并不能使音乐自身变得紧张,反而是这些被打乱的序列音结合其他音乐要素以一种新的音响出现,打破了人们的听觉惯性。

以上是音高序列分割陈述中最常用的三种模式,随着作曲家对音列“截断”的不同设计,可以呈现繁简不一的织体叠合形态。

2.织体类别分割陈述

“分割陈述”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分割”不但可以理解为将音高序列分成若干“截断”,纵横同时发响所表现的几种运动模式,还可以理解为将音高序列“截断” 后,能否在一个完整的十二音序列内呈现两种音乐织体类别的分割。

3.织体音层结构分割陈述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分割”一词理解为织体音层分割的方式陈述作品。比如,可以将节奏、音型、旋律线形态相近的功能要素归为一个音层来划分织体结构。

综合来看,这是一个三音层的织体结构,由于每一层功能不一,故属于单一型的织体音层结构。

(三)重叠陈述

重叠陈述,即“两种以上的不同序列形式同时叠合在一起”,既可综合重叠,也可纵横双向交叉重叠。由于序列的重叠关系复杂化,织体的音响也跟着发生变化。复调对位风格的织体写作,横向各自为一条完整的序列,纵向是两条不同的序列叠置。纵横结合就是一种新的音响结构了。

(四)线性陈述

一个音高序列单旋律的陈述方式,按十二音音列横向顺次出现直至序列音全部呈现完。从横向上看,它只能解释为一个完整的序列是通过怎样的织体形态呈现的,但若纵横结合看,单独出现一个完整序列的单线条并不多见,其上方或下方多伴有其他织体因素的三声中部段落,横向线性陈述了完整的序列,纵向则呈复调卡农式模仿。复调对位化风格的形式,也分别展示了横向线性陈述的两条完整序列。

上述任意两种陈述方式结合在一起都可以形成综合陈述的类型,也正因为如此才具有了多声音乐织体的特点。

总之,织体的呈现是多种多样的,是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集中体现。新的创作技法以及新的创作理念又赋予了它崭新的面貌。

(五)微观曲式结构中织体的表现

織体除了具有音响表现作用之外,还具有组织结构的作用。所以,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及整体表现手段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功能地位不断发生改变。《钢琴组曲》是一部含有六个独立舞曲性乐章的组曲,它是勋伯格第一次通篇运用十二音作曲技法而创作的作品。勋伯格袭用了巴洛克时期古组曲的舞曲体裁,因此,作品的曲式结构方面也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组曲模式。比如,乐章间速度的安排,舞曲风格的选用,多用二部性或三部性结构短小的曲式写成,等等,这些都是巴洛克时期组曲创作的常用模式。

勋伯格所呈现的织体不但与曲式结构密切相关,还与序列音组的呈现方式有关。它并不是一种无序的状态,融合—分离—融合的表现使音乐能够划分出低一级的结构并决定高一级的结构。织体与序列音组相互变化,在组织了结构的同时,还产生了新的音响结构。

我们可以在勋伯格《钢琴组曲》中看出,严守序列原则可使音乐结构严谨,保证作品的统一感和节奏力,打破序列原则却可拥有更多自由,以适应音乐发展的需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切不可将自己屯于序列的序数之中,为“捍卫”序列主义的“纯洁性”而削弱音乐的表现力。这是勋伯格本人的一贯主张,从他这首十二音处女作中可以得到证明。

三、结语

虽然在勋伯格逝世的半个多世纪后,仍然有许多人不熟悉或不了解他的艺术成就与音乐思想,但是他对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推动与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他是一位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路先锋。随着人们对他作品的深入研究与学习,以及他的作品在今天的音乐会曲目单上能够越来越多地出现,均会让人们越来越领悟到大师的艺术精神与精妙之处。在21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勋伯格的音乐艺术,何尝不是已经沉淀为一种现代音乐的传统经典,并汇入音乐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美]佩尔.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勋伯格、贝尔格与韦伯恩音乐介绍[M].罗忠镕,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郑英烈.勋伯格是怎样走向“十二音”的?[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1):3-9.

[3]姚恒璐.三种音高思维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共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3):57-69+80.

[4]姚恒璐.勋伯格的作品及创作技法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德]艾伯哈德·弗雷泰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勋伯格[M].俞人豪,朱琳,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尧,男,硕士研究生,长春市南关区文化馆办公室,研究方向:作曲)

(责任编辑 肖英奎)

猜你喜欢
勋伯格
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法中空间观念的演进逻辑
——兼论阿道夫 · 卢斯的空间观及其影响
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勋伯格“音色旋律”的历史界定
论勋伯格《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 No.2)结构思维研究
勋伯格:伟大的音乐革新者
从d小调弦乐四重奏谈勋伯格的早期创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