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之源

2021-03-15 05:47王若冰
山花 2021年3期
关键词:伯夷大禹洪灾

王若冰

鸟鼠同穴

由于最初的渭河源头出自鸟鼠山,龙王沟垴这座即便是在渭源县境内也算不得雄矗高峻的山,就名垂千古了。

让人们最早知道在渭河上游有一座山叫鸟鼠山的,是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这部最早记述我国山川河流的著作说,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这里所說的大禹导流的故事,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

如果时间退回到 四千多年以前,我们可以看到与鸟鼠山一山之隔的洮河岸边,来自甘青高原的羌人和藏人,不仅制造出了色彩斑斓的陶器,而且已经开始在隐约能够听到鸟鼠山下咆哮水声的马家窑、寺洼山一带定居下来,一边游牧,一边种植谷物;而在从鸟鼠山沿渭河向东 100 多公里的天水境内渭河的另一条支流——清水河岸上,大地湾人建造的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已经废弃。极有可能顺渭河东迁到关中的大地湾人,已经融合到生活在渭河另外两大支流——浐河和灞河冲击而成的浐灞三角洲的半坡村人之中,将他们所创造的史前文明继续向中原推进,开始迎接新世纪的温暖光照。

而在此之前,人类刚刚经历过一场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这场洪灾,发生在距今八千年到一万四千年前。这场洪灾,就是世界东方与西方共同遭遇过的史前大洪水。

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在记载这次大洪灾时说,“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公元前350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文书记载:“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地呼叫着,大家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

在中国《山海经》《孟子》《淮南子》也都对这次史前大洪灾有所记述。从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精卫填海,西方《圣经》里的诺亚方舟、亚当夏娃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那场在古巴比伦人、古印第安人、古墨西哥人、玛雅人及古代中国人记忆深处留下恐怖、绝望阴影的大洪灾的影子。

那时,人类还处在漫长而昏暗的混沌时代。一场来历不明的大洪水突然席卷北半球,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大陆,吞没了平原谷地,世界一片汪洋。《圣经》对这场人类空前浩劫描写得更具体,“在2月17日,天窗打开了,巨大的渊薮全部被冲溃。大雨伴随着风暴持续了40个白天和40个黑夜。”而《山海经·海内篇》说,“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这场大洪灾,应该是持续了很长时间。根据中国神话故事及各种典籍透露的信息可知,中国大地经历这场大洪灾的时代,大概是距今七八千年到一万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而我们看到,在中国真正有人开始迎击这类洪灾,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是在帝尧时代。

鲧是大禹的父亲。在鲧生活的时代,黄河流域正饱经洪水之患。鲧受帝尧之命治水,无功而死,将治水的薪火传给了儿子禹。从大禹导流之处遗迹遍布中国北方与南方几乎所有重要江河湖泽来看,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利专家,应该是在史前大洪灾后期登上历史舞台的。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大禹时代的渭河到底如何浩浩荡荡,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大洪灾来临前,这里的山坡和丛林里,已经有自甘青高原迁移而来的西羌与西戎部族居住。依靠渭河丰沛的水资源,他们在山坡游牧、在山林狩猎,并打造出了可以用来生产与生活的石刀、石斧。那个时候生活在渭河源头高山上的原始居民,尚处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这时候,这些后来被证实是炎帝部族先祖的先民,还不曾预感到一场巨大灾难即将来临,更不曾有过或是被迫、或是自愿顺渭河而下,一路背井离乡,向着关中和更远的山东境内长途迁徙的想法。

灾难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来临的。滔滔洪水从鸟鼠山、豁豁山、露骨山,以及其他渭河支流发源的沟壑山岭之间咆哮而来。山川被淹没了,大地被淹没了,连平日里他们放牧、狩猎的低矮山丘,也被突如其来的洪水转瞬吞没。奔腾呼啸的水面上漂满了马鹿、熊豹,甚至老虎的遗骸,更弱小的动物在洪水袭来的一瞬间来不及哀鸣就葬身巨浪,沉没于汪洋之中。突然变得低矮的天空下,惊慌失措的飞鸟无所适从地乱飞,寻找可以栖身的树枝和山崖。本来习惯了临水而居的人类完全被这场无休止的洪水击蒙了:栖身之所被洪水吞噬,老弱病残者葬身水底,年轻力壮的被巨浪追赶着,朝高山之巅拼命逃生。洪水开始退却的时候,这些来自更远的西部高原、后来被称为羌或西戎的渭河源头土著,面对一片狼藉的家园,不得不忍泪东迁。

这一次迁徙,大概是华夏部族的原始居民沿秦岭、渭河的第一次大规模东迁吧?

待到大禹来到鸟鼠山的时候,渭河源头已经是一片萧煞景象。人烟稀少,鸟兽几近绝迹。死寂的大地上,只有被滔滔洪水隔阻在天各一方的山巅丛林里,偶尔升起一缕炊烟,说明那里还有幸存的人类。鸟鼠山脚下,是连天洪水,一切生命已经绝迹。只有山顶或者半山腰未被洪水淹没的洞穴里,有老鼠出没,有飞鸟进出。

大禹时代的渭河上源,不可能只有鸟鼠山一个源头。在踏勘渭河上游的地形地貌之后,大禹选择了从鸟鼠山着手疏导渭河的策略。这大概是因为渭源县的西北部毗邻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鸟鼠山不仅土质疏松,便于疏浚,还可以利用疏浚后的河水泥沙冲击堰塞湖坝,拓宽河道。而或许那时候就已经存在 的渭河另一源头——清源河一带的豁豁山,属西秦岭延伸部分,地接昆仑,怪石嶙峋,磐石坚硬的山体,即便是大禹有了黄河水神河伯送的河图和神奇的开山斧、天河定底神珍铁,也不能够轻而易举疏通。这大概就是大禹当年选择在鸟 鼠山疏导渭河的原因吧?

疏导渭河,大禹使用了与父亲鲧堵截之法截然不同的疏浚之法,疏通河道,拓宽龙王沟口,让滔天洪水顺利东流。

在过去和现在,人们对渭河源头的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曾经出现的飞鸟和鼠类共居一穴的奇异现象浮想联翩。其实,如果将大禹奔走在黄河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导流,以及远古时代东西方共同遭遇的那场史前大洪灾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也许就简单多了。

大洪灾来临,大地一片汪洋。所剩无几的人类只有逃到高山顶上,才能保全性命。或许,那个时候鸟鼠山的山顶拥挤了太多逃生生物,在稍微平坦的山地上,甚至连老鼠打个洞穴、飞鸟寻找一个安身的枝头,都已经成为非分之想。为了求生,老鼠只好迁徙到山顶或山腰,凿洞为室,躲避灾难。就在老鼠将洞穴打好的时候,实在无处栖身的飞鸟,便成了这老鼠洞里的不速之客。外面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暴雨和浊浪排天的洪水,世界上所有生命都在惊悚、恐惧中等待世界末日到来。也许正是那种大灾难、大不幸,让不同物种之间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恻隐之心吧,鸟和老鼠,也就这样相安无事地在同一洞穴住了下来,在惊慌与恐惧中共同度过那段艰难时光。于是,当大禹发现这种生物界罕见的奇异现象之后,鸟鼠同穴也就成了渭河源头这座文化名山的生命传奇。

洪水渐渐退去,鸟鼠山下一度咆哮如狂兽的渭河又一次归于平静。当太阳再一次升起在山川起伏、渭水蜿蜒的西秦岭上空,将四射的光芒洒满渭河源头的时候,肆虐华夏大地的洪水终于慢慢退去。从恐怖的梦魇里回过神来的人类这时才发现,华夏大地还是那样美丽迷人。死里逃生的人类怀着感恩和狂喜,重新恢复了在山坡上播种、在丛林里狩猎、在河水中捕鱼的生活。渭河源头,鸟鼠山苍山如黛,生机勃勃。半山腰的洞穴里,飞鸟和老鼠已经习惯了在同一洞穴里居住,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同一个洞穴觅食生子,繁衍后代。

大悲之后的大喜,让世界变得如此安详、和谐。

大禹导流鸟鼠山一两千年后,流淌着大禹血液的秦人,又在鸟鼠山附近的山顶上修筑起了长城。秦昭王修筑的西接临洮、东达陇西,与渭河遥遥相望的秦长城崛起一百年后,鸟鼠山迎来了千古一帝——秦始皇。

嬴政二十七年(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荡平六国的第二年,这位功成名就的始皇帝决定巡游天下,用自己自信的目光一一审视他亲手打下的大好河山。大概是出于对故土的留恋与感恩吧,秦始皇这次巡游的第一站,选择的是出咸阳城,沿渭河向西,进入先祖曾经生活、崛起过的天水、陇西一带,直抵北地。

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出现在当时被称作首阳的渭源县时,渭河下游咸阳一带的关中平原,渭河水浇灌的五谷丰收在望,一座座高隆的粮仓正等待着丰收的黍粒充实。到了渭河源头,听惯了渭水秋波的秦始皇还要去与渭河隔鸟鼠山相望的临洮,看一看在秦国最初西部边界上矗立的长城,而鸟鼠山是那时渭源到临洮的必经之途。秦始皇不仅在渭河源头附近的关山住了一夜,还催辇登临鸟鼠山。

在鸟鼠山上,秦始皇望到了什么呢?

在秦国故地养育了横扫六合铁血之师的渭水源头,秦始皇在遥望蜿蜒在山岭上的长城和烽燧的时候,一定也看到了从鸟鼠山下滚滚东流,直达都城咸阳城下的渭河的粼粼波光。

采薇之歌

一条河流从源头起步,更多河流加入到了她的合唱,这河流于是从源头的一泓清泉或者一条涓涓细流开始的低吟浅唱,拥有了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勇气和力量。如果说过去的渭河源头,是源自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短促而又经常断流的一线细流的话,那么来自渭源县南部秦岭山区的众多水量充沛、流程绵长的河流,才是让渭河歌唱与奔流到现在的源泉。这些流程超过 20 公里的河流有清源河、锹峪河、蒲川河和莲峰河。她们来自重峦叠嶂的山区,却将茂密的灌木、丛林和草甸涵养的每一滴流水,通过自己开拓的河道,送进渭河,让它们和更多的水流一起踏上漫漫旅程。

这些河流的源头,是高山和丛林的世界。有飞鸟、野兽和珍稀植物在那里安家,日复一日度过它们无喜无忧的每一天。但在莲峰河源头,有一种野草却从来生长得并不寂寞。它的名字叫薇,或者叫白薇、薇蕨。这种叫作薇的草本植物,是一种山里人常吃的山野菜。由于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这种野草曾经养活了发誓不食周粟的叔齐和伯夷两位抱节守志的隐士,它便成了一种具备文化品性的野生植物。

莲峰河发源的莲峰山与首阳山峰峦相连,在古代通称首阳山。那里的山间林地,到处生长着这种薇草。当地人把这种白薇叫作蕨菜,是现代都市人餐桌上钟爱的一种时令山野菜。

偶然吃一次,薇蕨清香可口,是绝好的下酒凉菜。但如果将这种首阳山遍地都有的野菜作为日常充饥的食物,顿顿食用,恐怕是要得营养不良症的。公元前 11 世纪末期,为了反抗周人灭纣,叔齐和伯夷拒绝吃周人生产的粮食,以吃薇蕨为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临死前,伯夷、叔齐为我们留下了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作者个人署名的诗歌作品《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伯夷和叔齐,分别是商朝诸侯国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古孤竹国,在现在河北境内。叔齐和伯夷好像天生就是那种追求尽善尽美生活的精神洁癖症患者。他们的父王临终时,指定由叔齐继承国君之位,叔齐却要让位于哥哥伯夷,伯夷更不愿做在商纣统治下违心做事、昧着良心欺压百姓的国君。弟兄俩你推我让,谁也不肯登上父亲空出来的宝座。最后,父亲王位由叔齐的二哥继任,他俩便跑到东海之滨隐居起来,等待商朝有一位清明之主出现。就在他们渐渐习惯隐遁山林的时候 ,叔齐和伯夷听说渭河上游周人国君周文王爱贤纳才,政治清明 ,又跑到周人都邑镐京。那时候的周人,凭借渭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礼乐治国改革,已经成为商纣时期成长性最强的诸侯大国。叔齐和伯夷来到镐京的时候,周文王已经去世。尽管周武王很礼貌地让周公旦迎接了他们,并答应给他们兄弟俩可观的俸禄,但叔齐、伯夷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西周也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尧舜之世。

那时候,周人指向荒淫无道、朝政腐败的商纣王的兵戈已经磨得锃亮,只等周武王一声令下,周人的兵车战船即可沿渭河顺流而下,直捣朝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抬着父亲周文王的灵柩从镐京出发,准备赶赴牧野,展开推翻商纣王朝的大决战。叔齐、伯夷兄弟却拦住周武王的战马,跪倒在地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

言下之意,你们周人所谓的礼乐治国,全都是骗人的鬼话!

如果没有谋臣姜尚姜子牙制止,这两位不识时务的贤士,当时就会死在对商纣王充满刻骨仇恨的西周百姓和兵士刀戈下。

我们也不知道周武王直捣朝歌的那些日子叔齐和伯夷在做什么。但商纣王帝辛身死鹿台,西周宣告立国后,叔齐、伯夷这两位原来也对商纣王反感至极的贤士,又感觉到与剪灭商朝的周人一块儿生活是一种羞耻。于是弟兄俩再度出走,到首阳山隐居起来。

叔齐和伯夷,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隐士之一。但与后来隐士阶层追求弃杂念、绝尘世,不问世俗生活不同,叔齐、伯夷兄弟的出走是为了逃避现实。也不知他们到底与西周结下了什么深仇大恨,逃到首阳山的叔齐、伯夷发誓“不食周粟”,也就是不吃西周土地上出产的五谷杂粮,只以首阳山生长的蕨菜为食。

我猜想,叔齐和伯夷在首阳山生活,应该是不仅仅以蕨菜维生吧?饿到极点的时候,其他野菜和野果子,可能也是他们充饥的食物。

这天,叔齐和伯夷拖着已经非常虚弱的身体,照常在山林里采摘薇蕨。一位妇女见这两位相貌不凡的男子天天进山采蕨菜吃,却从来不吃一口粮食,感到很奇怪,问什么缘故。叔齐、伯夷誓死“不食周粟”的缘由,让这位乡下妇女觉得既可笑又无奈,就开玩笑说“两位先生何必如此较真儿!你们不吃周朝的五谷杂粮,可你们采食的野菜还是生长在周朝土地上呀!”

叔齐、伯夷认为西周和商朝一样腐败才躲到首阳山采薇为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武王耳朵里。周武王派一位叫王摩子的大夫到首阳山,请他倆下山,并说武王愿意将王位让给他们。叔齐和伯夷又一次拒绝了周武王邀请。见叔齐、伯夷已经死心塌地地从思想和行为上与西周为敌,王摩子就言辞犀利地质问“两位义士既然不吃西周的五谷粮食,那你们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山里,吃西周土地上长出的薇呢?”

乡野村妇和西周大夫语出同义,叔齐和伯夷恍然醒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已经主宰天下,无论他们逃到哪里,也逃不出西周的疆土。从此以后,兄弟俩连薇蕨也不吃了。七天后,两位志向高迈的贤达之士,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中。临死前,他们俩还吟唱着《采薇》之歌。

传说叔齐、伯夷采薇的首阳山,在全国有六座之多。它们分别在甘肃渭源、陕西周至、山西永济、河南偃师、河北迁安和山东昌乐。三千多年前的古事,纠缠于一山一水归属,也许并没有太大意义。叔齐、伯夷不食周粟的气节与忠诚,让这个为维护信念和人格立场不惜舍弃生命的故事流传千古。如果真的要追究首阳山与叔齐、伯夷的渊源,渭河流域的甘肃渭源首阳山和陕西周至首阳山,从地理和情理上讲也许更接近历史真相。

既然叔齐和伯夷已经逃离在河北迁安的孤竹国,对于原本就怀有高迈志向,又格外重视保全人格的叔齐和伯夷来说,重返逃离之地,就是否定了自己最初的选择,那绝对是伯夷、叔齐自己也难以接受的。而且,既然他们在商朝灭亡前就来到了西周,又在西周建立后逃离西周都城镐京,那么伯夷、叔齐再度渡黄河去山西、河南和山东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再说史书上记载,他们隐居的首阳山连乡野村妇都知道那里是西周土地,而且周武王派的说客又很快到了首阳山,那么叔齐和伯夷隐居的首阳山,必然距离西周都城镐京不怎么遥远。这中间,唯一有可能的地方就在渭河南岸陕西周至首阳山和渭河上游南岸甘肃渭源首阳山之间了。

陕西周至首阳山,在秦岭山脉终南山段区域内。自古及今,终南山就是中国隐士阶层的天堂。西周时期,这里已经庙堂林立,各地游仙隐士往来不绝。同时,这里又遥望西周都城镐京,叔齐和伯夷离开镐京,到这里隐居的可能性极大。渭河南岸另一处首阳山——甘肃渭源首阳山,虽然山势没有周至首阳山那么高峻,但西周时期那里尚为西部戎狄占据,地处偏远,也不失为叔齐、伯夷逃避西周的绝佳去处。

甘肃渭源境内渭河另一支流莲峰河发源地莲峰山和首阳山,九峰环峙,状如莲花。山水环绕的首阳山下,还有两座状如山包的坟堆掩映在松柏之中。这就是渭源首阳双冢,也就是叔齐、伯夷古冢。据说这两座古冢前,唐贞观年间就建有供奉叔齐、伯夷的清圣祠。现在,古冢前还有左宗棠题写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

对于崇尚高洁人格的叔齐和伯夷来说,也许渭河源头渭源县这座古冢前的一副对联,是最能表露他们心迹的了:“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

猜你喜欢
伯夷大禹洪灾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How to survive a flood 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How to survive a flood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朴趾源의「伯夷論」연구*——논증 방식을 중심으로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醒醒吧,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