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2021-03-15 05:25何红鹏
科技风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改革

摘 要:国内多数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導师制,这是一种促进生师交流,强化因材施教,提高本科生培养效率的教育方式。尽管在全程导师制施行初期会出现导师职责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全程导师制对本科生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创新能力、及时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教育改革;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过于强调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忽略了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对本科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提出“以本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推行最广泛的模式之一即“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指在本科生从入学直至大学毕业的四到五年期间有指定的导师对其课内外学习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内外很多大学里得以施行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1]。天津科技大学从2017级本科生开始实行全程导师制,在这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更多的则是显示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卓有成效。

一、全程导师制在施行过程中显露的问题

本科全程导师制在欧美国家的大学历史悠久,经过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套适合当地大学的经验。其基本思想是为每一名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提供专门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兴趣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强调个别指导,早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1]。

在国内多数高校中,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是实行导师制的,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施行时间尚短,在导师和学生的匹配机制、导师的具体职责和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1,2]。

(一)本科生和导师互选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高校教师多数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不同的教师差别很大,以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为例,大约一百位参与全程导师制的教师研究方向可分为微生物与酶工程、氨基酸工程、酿造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人体微生态学、药物合成与设计等十几个大方向。为了充分利用这种多样化的师资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学院在大学第一个学期会向每一位本科新生介绍导师们的教育工作背景和研究方向,帮助学生联系自己感兴趣的导师,通过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最后每位导师分配两到四名本科新生进行全程指导。

本科生初入大学校园,正处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转换初期,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以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还不明确。高校教师主要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的课堂和课外互动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然而,在大学一年级,多数专业课程还没有开课,所以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生师互选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在后期生师配合不够默契。

(二)导师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在天津科技大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中,先后实行了辅导员制、班导师制和全程导师制,目前时三者共存的状态。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同时也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而班导师和全程导师则负责指导学生选课、规划大学生活、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竞赛项目等。可见班导师和全程导师的分工有很大的重叠,这可能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应该找哪位老师;另一方面,班导师和全程导师职责分工不明确也会出现对学生指导的真空地带。

(三)全程导师制的考核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措施

由于全程导师制在天津科技大学实行时间仅四年时间,对此进行考核的标准仍不完善,缺乏配套的考核评价方案和奖惩措施。学校仅仅在每个学期统计生师交流谈话的次数和内容,并不能真正考查全程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在高校教师身兼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时间和精力已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会有部分教师忽略对本科生的指导,而真正花费大量心血培养本科生的导师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从长远来看,没有激励措施不利于全程导师制的彻底贯彻。

二、全程导师制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更灵活的生师互选机制

实行全程导师制的一个好处是利用导师科研资源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但是从多数学生仍处于懵懂状态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固定了全程导师,可能反而限制了本科生在某个方面天赋的开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每个学期进行一次生师匹配的调整,由学生提出申请,学院评估申请理由后协调生师重新组合。这种灵活的互选机制更能充分发挥教师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指导,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精准培养的目的。

(二)明确划分全程导师和班导师的职责

在没有实行全程导师制之前,本科生的学习规划、思想疏导、科研实践、考研咨询等工作都由班导师负责;实行全程导师制以后,班导师和全程导师并存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学校管理层面明确划分班导师和全程导师的职责范围:班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疏导,竞赛、考研和就业信息交流;全程导师负责本科生选课指导、科研实践指导、单人及团体竞赛项目具体指导。明确职责和分工可以让老师们各司其职、学生们寻求老师帮助时一步到位,减少不必要的空耗,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考核体系,建立配套激励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同样,教师也是劳动者,培养人才是教师的生产劳动,为了提高全程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考核体系,配套激励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借鉴本科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方式,实行学生对全程导师的指导频率、及时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每年组织专家对全程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对全程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包括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在科研条件改善、科研经费配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奖励。

三、全程导师制的优势

由于国内大学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全程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显露出各种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地方。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而近几年多数高校的实践证明全程导师制在本科生人才个性化培养方面独特的优势尤为明显和重要。

(一)加强生师交流,全方位培养人才

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在老师主导下的被动学习,离开老师就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进入大学以后,授课老师和学生在课外的互动很少,部分学生就迷失了方向,有些不知所措。全程导师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换,明白未来要靠自己规划,不能事事依赖老师,要自主学习。在和学生的密切交流中,全程导师可以近距离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对科研诚信、知识产权、实验室安全、合作交流等方面问题存在的误解或偏差,不只在学业上有规划、有目标,在品德上、人际交流上也做到有完善、有提升,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强化品德和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学习目标,精准培养人才

就如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其擅长或有不擅长的领域。全程导师制使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精准培养。对于肯专研、爱科研的学生,提供研究条件和具体指导,使他们在本科生阶段就能掌握文献检索、设计和执行实验、撰写科技论文和发表论文的能力;对于不喜欢科研,打算早日踏入职场的学生,督促他们保质保量完成本科生必修课程和学分,根据就业意向参加学校或校外的技能培训,考取资格证书。通过对本科生差异化、个体化、精准培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促进学生跨年级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在全程导师制施行过程中,一位导师同时指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经常组织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一起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跨年级合作。优秀学长成为学弟学妹们身边的榜样,可以带动低年级学生树立目标、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分享学习资源。另外,也有利于不同年级学生形成合理的人员梯队,参加“挑战杯”“大创”“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和市级、校级的比赛项目。

在学生们合作参赛的过程中,导师可以作为“催化剂”“润滑剂”,使本科生学会如何与队友交流、合作、分工、妥协、平衡,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能力,获得最优的合作成果。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只有学会分工协作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预测,实行全程导师制的效果在本科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会有更好地体现。

四、结语

在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背景下,很多高校推出了全程导师制,但是具体的内容又各自不同。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实行了“全程多维导师制”,从大一到大四,每位本科生都有德育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毕业论文导师和大创导师,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青岛农业大学实行“双导师制”,即一位校内导师加一位企业导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中国矿业大学建立了“点、线、面”培养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导师选聘、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取得较好的成效[3-5]。

总之,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采用科学合理的全程导师制模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终的目标都是帮助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发挥每个人的潜质与特长,建立阶段学习目标,为他们提供精准的专业指导,促进学生品格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系统地规划学习规划与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邓小龙,杨希祥,朱炳杰,等.国内外本科全程导师制实践研究与对比分析[J].大学教育,2020,(06):44-46.

[2]张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中國轻工教育,2020,(04):46-50.

[3]李孟刚,卜伟,李文锐.全程·多维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01):9-11.

[4]谭玲玲,衣艳君,郭立忠,关于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机制的对策建议[J].高教学刊,2020,(09):10-11+14.

[5]安宇,张国强,罗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14-16.

作者简介:何红鹏(1973— ),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人体微生态与分子药理学以及相关实践教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改革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