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商鞅的伯乐

2021-03-15 08:41张连亭
小品文选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魏王公孙魏国

张连亭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贤纳士。山东六国的能人名仕纷纷渡黄河过函谷关,到秦国应试,商鞅也在其中。

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商鞅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或者一上来就被淘汰,或者先做地方小官。是景监发现了商鞅,他认定商鞅正是秦孝公苦苦寻找的治国奇才。

景监何许人也?《史记》上只是讲他是秦孝公的宠臣,祖籍楚国,仅此而已。而司马迁对景监举荐商鞅的描写却很细致:

商鞅经景监引荐见到了秦孝公。一上来,商鞅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而孝公却听得昏昏欲睡。接见后,“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孝公的話说得很重。作为一个宠臣,为此就会失去国君的信任,就会失去大好前程。正常情况下,景监会适可而止,从此再也不提商鞅之事。然而,几天之后,“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譲景监!”挨了孝公责备的景监去找商鞅算账,而商鞅却振振有词:“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景监已经两次受到国君的责备了,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弄不好国君会雷霆震怒,后果不堪设想。景监如何再去请求国君的,《史记》上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商鞅这个“蠢材”在孝公心目中已经无可救药了。能够说服国君第三次见商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甚至冒多大的风险。终究,孝公第三次、第四次接见了商鞅。孝公与商鞅“语数日不厌”。很快,商鞅被委任为左庶长,全权负责秦国的变法。

商鞅的成功和秦国的崛起,应该给景监书上浓重的一笔。试想,如果没有这位宠臣的慧眼识珠,坚持不懈,以及舍得一身剐的精神,那后果会如何?

《史记》还记载了相反的例子:公孙座是魏国的国相,在商鞅去秦国之前,先到魏国投奔公孙座,在公孙座手下任“中庶子”。中庶子是个闲适的小官,无法展现商鞅的才华。公孙座病重,魏王去探望,公孙座向魏王举荐商鞅,恳请大王让商鞅接替自己做国相。魏王当时没有表态,回宫后就对其他大臣讲,公孙座病糊涂了,竟然想让那个无名的中庶子做国相。十年后,商鞅亲自率领秦军攻打魏国,魏国一败涂地,割地求和。魏王哀叹,悔不该没有听公孙座的“昏言妄语”。

选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魏王公孙魏国
三人成虎
公义与私交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公孙仪嗜鱼
如何看待谎言
丞相的爱好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背道而驰
抱薪救火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