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型”与“认知型”思维方式看汉英语言差异

2021-03-15 19:05吴梦琦
锦绣·下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汉语思维英语

摘要:思维与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对思维的了解和学习对加深对语言的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本篇以汉英语言为例,着眼于汉英民族的“伦理型”和“认知型”思维差异,从汉英语言语音、字形、句子结构等方面对比汉英语言的差异。

关键词:“伦理型”思维;“认知型思维”;汉语;英语

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人类大脑机能对客观现实的内在本质反映,通过对客观或主观世界的观察、分析形成形象思维或者抽象思维,依靠图像或语言进行表达。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重要的外在表达工具。人们通过语言将内在的思维过程及结果进行外在的表达,通过语言的沟通交流实现思想观点甚至思维方式的交流碰撞。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工具。思维和语言是统一体,它们就像一张纸的两面,无法裁下其中的正面和反面一样不可分割。[1]不同的思维模式下形成不同风格的语言。所以对于深受中国思维影响的学生在学习西方思维模式下的英语时,需要特别关注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所带来的汉英语言的差异。本篇文章着眼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伦理型”中方思维方式和以美国英国等以英语母语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认知型”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汉英语言的差异。

二、“伦理型”思维

(一)“伦理型”思维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东方文明起源于肥沃的黄河流域,坐拥广阔的土地及资源。中国先人安守田土,耕地织衣便可自给自足地生活,不需像海洋文明那般去开疆扩土,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小农经济。如何使人与人和谐相处成为人们思考的核心。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封建宗法制度在短时间内有助于稳定人际关系。《礼记·大学》中提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端正自身思想、修养个人品格以解决人际关系和社会政治中的问题。这种致力于解决人伦和社会政治问题的基调奠定了中国内敛的“伦理型”思维。

政治的混乱使得有志之士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们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向内探寻出的哲学体系倡导人们内向自求答案,而不是向外探索发现自然。强调君与民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以解决社会问题。追求人、社会和自然和和谐统一潜移默化了中国人追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强调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广袤的内陆面积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一面临海、三面为陆的半封闭状态,这种大陆型半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不利于人们对外交流沟通,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相对保守,不易于变化。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强调内省,通过向内寻找答案的方式自我反思。王阳明修养道德 ( 《 全书 》 卷 四 )的方法是, 忘记外部事物,将主观和客观合二为一。[2]将向外探寻答案的方式拉回到内心,向内寻找答案。这种向内寻求答案的方式也使得哲学家们的著作多以论断式的言论为主,后人需要依靠悟性去领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自求思维方式塑造了中国人的悟性。

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唯上”“唯圣”的思想根深蒂固。長期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读书人埋头于八股文。在认识和处理事务时多用综合概括,整理把握,而不是通过推敲概念,逻辑推理去分析事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对于需要推敲的理性思维的科学技术采取排斥的态度。表达方式上也多采用不受结构限制地简洁地表述思想。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哲学背景下,中国人了形成的重视伦理关系、重视和谐统一、封闭自守、强调悟性、表达简洁的“伦理型”思维方式。而在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 汉语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

(二)汉语中的体现

1.在汉语的词汇上可以体现出“伦理型”的思维模式。汉语的亲属称谓分类仔细,数量繁多。汉语亲属称谓对于父系还是母系、直系还是旁系、男性还是女性、长辈还是晚辈都按照血缘的亲疏做了详细的划分,因而有大量的亲属称谓。语言学强调:表示该事物的词语越多,则人们对该事物的特征越强调。[3]汉语中有大量亲属称谓,这与中国人长期的封建宗法制度影响下形成的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伦理型”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父系的同辈兄弟姐妹称“堂兄/弟/姐/妹”,而母系的同辈兄弟姐妹则称“表兄/弟/姐/妹”,“堂”“表”二字将血缘的亲疏区分开来;“姐姐”“妹妹”则将年长年幼区分开来,年长为尊,晚辈对长辈需要使用敬称。而英语中家族血缘观念淡薄,"cusion "可以指“堂兄/弟/姐/妹”也可指“表兄/弟/姐/妹”;"sister "可以指姐姐也可以指妹妹,晚辈甚至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这在汉语语境中都是不可思议的。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体现出东方思维中重视家族血缘、人伦道德的“伦理型”思维模式。

2.在汉语的音韵、句子表达方式上可以体现出其追求和谐统一的“伦理型”特点。汉语追求音韵和谐、节奏和拍子整齐匀称,多双音节和四音节词语,在造句结构上,也多采用平行结构,对偶、排比等。由内而外的和谐统一,使得语言整体感强。受“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影响,汉民族具有较强的主客体不分倾向,在句子中多使用人称而非物称,句子中无主语的句子十分常见。在名词前也很少添加冠词或者物主代词表示事物所属关系,主客融为一体,让读者或者听者通过上下文暗示理解所属关系。而英语句子通常都是以主体为中心,并且一般句子都有主语,并且名词前往往会有冠词或物主代词表示所属关系。在表达方式上,汉族人往往习惯于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客观实际得出主观结论, 并且力求主观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力求个人意见与团队意见相一致,避免突出个人,追求整体和谐。

3.在汉语语音以及句子顺延方式上可以看出“伦理型”思维影响下的封闭性。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通过字调和句调的结合表情达意,通过韵律划分节奏。每个字的读音前后界限清楚,没有连读现象,呈现出封闭性;在句子结构上,汉语句子也通常从右向左延伸,使句尾呈现出收缩封闭式的特点。例如:1.“她把事情整理地有条有理。”2. “他没想到她把事情整理地有条有理。”3.“他说他没想到她把事情整理地有条有理。”汉语在句子延伸时,是从右向左呈现逆行延伸,句尾是收缩式的。

4.表意性较强的汉字以及多采用意合法的汉语体现出“伦理型”思维下强调向内探求答案的悟性。汉民族强调直觉性和形象性,因而文字符号汉字具有象形的特点。汉字为表意文字,并且用部件表示汉字间的意义联系,且这种联系通常为较为具体的事物,例如,“脚”,“足”字旁,“跺”“踹”“踩”都与“脚”有关。部件组合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因而呈现出二维形式。这种形象思维不仅体现在汉字的构成上,也体现在简单、松散的句法关系上。汉语多采用意合法,重视语义的连贯,语词的形式和功能上具有弹性,句法多靠“语块”堆叠而成。说者纯粹的表达思想,听者则需通过语境领悟理解其意。这就是汉语的隐性语法。

三、“认知型”思维

(一)“认知型”思维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内地资源不足,需要不断向外、海上探寻,从而形成了以自然为视觉焦点的思维传统。[4]这种不断向外探索自然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西方“认知型”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与海洋、外部世界的斗争中,激发了西方族人探索开拓、征服自然、喜欢冒险的精神,也逐渐形成西方族人突出个人的主体性特点。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中,由关注“神”到关注“人”的转变更是突现出人的地位。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表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与较为封闭的内陆环境不同,西方临海的地理位置呈现开放性。开放性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激发西方人探索开拓、征服自然的精神,也有助于形成较为开放的思维模式。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中,追求民族科学的浪潮掀起。西方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而不是苟同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追求与中国的“唯圣”思想截然不同。通过探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摆脱无知,达到对外界理性的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及严谨的论证三要素的哲学背景,为西方的严谨科学和抽象性思维奠定基调。哲学思想家们不是通过内求领悟道理、提高修养,而是探索自然,注重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寻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认知外部世界,体现了其思维模式中严谨的认知性。

这样的地理环境和哲学背景,西方人形成的突出主体、开放、理性、严谨的“认知型”思维模式。

(二)英语中的表现

1.汉民族在“伦理型”思维影响下重视和谐统一,而西方“认型”思维更加突出个体。在句子丰富的变化结构上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可以体现出较强的个体性。不像汉民族在句子结构上追求由内而外的和谐,西方人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在语言上表现为青睐错落美,讨厌陈词滥调,在表述中多使用代替、省略和变换词语或表达方式等方法使文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在语言使用中,英语族人主客观界限比较分明,“主语”身份是主动还是被动比较清楚,其较强的主体意识使其必须突出其主体的明确身份,强调人能够主动认知、探索外部直接的主动性。在表达方式上,西方族人往往更突出主观见解,也更喜爱发表个人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判断。

2.在语音和句子的顺延方式上英语也体现出了“认知型”思维影响下的开放性。与汉语不同,英语是语调语言,通过重音划分节奏、语调表意。有许多连读现象,音节间呈现开放性;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呈现头轻脚重的特点,利用后续型规律,顺线从左到右延伸句子,例如:1. "This is a gift. "2. "This is a gift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3. "This is a gift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for her birthday. "英语在句子延伸时会顺着思维的扩展向后延伸,使句子句尾呈现开放式的特点。

3.与强调悟性的汉语不同,西方文字符号英语以及其表达方式都更加强调“认知型”思维下的理性。西方盛行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崇尚逻辑和理性,因而擅长抽象思维的西方人的拼音语言字母与事物之间并无关联,字母是人为赋予的抽象信号,表达输出时,也多采用多名词的抽象表达方式。为追求科学和准确的表达,西方人主客分明,在英语中也多使用物称做主语和被动式冷静客观的语式陈述内容,避免掺杂过多个人情感。

4.“认知型”思维影响下英语也形成更加严谨的特点。西方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及严谨的论证三要素的哲学影响,形成了严谨科学的抽象思维。其文字符号英文为表音文字,词素部件间的联系多为抽象联系,并且部件组合也只能为从左至右线性排列,呈现一维式。文字的发展改革历程中,方块字汉字需在坚持其自身特点的同时逐步简化,而英文作为一种表音文字,则需更加符合发音。其文字符号不仅较为抽象,在语言运用中也体现出较为“刚”性的要求:语法单位清晰、词类划分与“主-谓”结构框架结构关联、语序固定及多使用物称和名词作为主语。这种严谨客观的表达方式使得听者不靠语境领悟便可理解,而这种严格的、必须遵循的英语语法规则体现出英语的显性语法。其语言上的理性和严谨性便于西方民族以更冷静客观的方式去探索、认知、描述外部世界。

四.总结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培养纯语言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思维意识,那么所学也将只浮于表面,在实际语言交流应用中会遇到困难。正如周玉忠先生所言,在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文化意识,进而提升为一种文化能力。[5]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思维模式也有较大的不同,通过其思维模式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通过对中西方地理位置、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的分析,总结出汉民族“伦理型”的思维模式和西方民族“认知型”的思维模式。然后通过对两种语言语音、句子结构、句子表达的分析上,对比出汉语言在“伦理型”思维模式下具有重视宗法、和谐,强调悟性,一定封闭性的特点,英语在“认知型”思维影响下具有重视个体、理性,强调严谨性,一定开放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济生.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1985(03):122-131.

[2]吕景琳.王阳明心学的产生及其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1979(02):9-15.

[3]徐丹.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及其互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03):39-43.

[4]于文军,刘永明.论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J].兰州大学学报,1990(02):52-57.

[5]周玉忠.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一[J].宁夏社会科学,1997(02):93-97.

[6]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

吴梦琦,2000.05,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猜你喜欢
汉语思维英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汉语与拼音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